寫在首屆醫師節:一名醫生眼中的醫生

寫在首屆醫師節:一名醫生眼中的醫生

在學習醫學之前就聽過這樣一句話:學不貫古今,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斷不可作醫以誤世,我想這意思大概就是說:若非神人切不可習醫吧,那醫者究竟是怎樣的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誠惶誠恐走進醫學殿堂的大門。

在開學典禮上我跟著學校的老教授宣誓:我志願獻身醫學,熱愛祖國,救死扶傷,不辭辛苦,執著追求。可能以前會懵懵懂懂中感覺這樣的儀式太過於形式化,心中並無深刻體會,直到寒窗苦讀醫學八年,方知醫道為“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及醫源,精勤不倦,真正進入臨床工作,方才切身體會到孫思邈先生的大醫精神: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我非常喜歡我們醫院的院訓“仁心仁術博愛博施”,意思大概就是說一個醫生要心地仁慈,醫術高明,博愛博施就是所謂的大醫精神。

我真正踏入臨床學習的第一個科室是心胸外科,進入科裡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穿著白大褂的大夫們,也不是那些先進的醫療設備,而是監護室瀕臨死亡的、躺在床上渾身插著管子的病人,因為安靜的心外監護室裡面,你能清晰地感覺到裡面所有人對生命的堅持,那種不放棄,決不放棄,那就是對生命的渴望!

心胸外科的一位教授對我影響很大,他對待病人非常執著、認真、甚至有些追求完美,他說,我們面對的是心胸外科的病人,如果沒有一點精益求精的精神那就是對病人的不負責任。這句話不由的讓我領悟到我院的醫院精神:追求卓越,永續品質。教授工作上永遠是拼命三郎。他為了病人能及時得到治療,總是甘願冒風險,很多高齡的急危重病人送過來,只要有一線機會,他都不放棄。急症手術沒有固定的時間,經常半夜裡從睡夢中被叫到科裡,下手術檯的時間,有時候是深夜,有時候是第二天清晨,在病房蜷縮休息一會兒,繼續第二天的工作。就在去年,一名罹患縱膈腫瘤的年輕女性患者慕名找到這位教授。患者曾輾轉北京、上海等大醫院,均被告知風險極大無法手術。這位教授仔細分析患者資料,完善各項檢查,知難而上,並積極聯繫醫院相關科室專家。經過積極術前準備,術中精準操作,最終成功完成手術。出院時,患者及家屬一再表示感謝,在稱讚教授醫術高明的同時,更是對他一切為患者著想的醫德給予了高度肯定。“敬畏生命,以悲憫之心給予患者恰當的關懷與照顧。”“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特魯多醫生的名言,就一一印證在這位教授身上。懷仁愛之心、精湛醫術,這位老教授負起了患者的重託。

還有一個是發生在我們醫院的真人真事,我們科的肖功武醫生運動時突發心源性心跳驟停,被緊急送往我院搶救。由於在現場6分鐘內沒有進行緊急心肺復甦搶救,錯過了黃金搶救時間,醫院專家團隊根據以往臨床案例分析,肖功武甦醒機率極低。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堅持和堅守。院長親自坐鎮指揮,先後兩次請省裡專家會診,同時整合全院專家和骨幹力量,成立搶救團隊,舉全力搶救。24小時後,患者停止了抽搐,不足72小時,患者逐漸恢復意識。目前,患者康復良好,已能正常進食、表達自如,現在已返回自己的崗位工作。看到身邊的同事在自己醫院醫療團隊的不懈努力下從死神邊緣拉了回來,又重新回到了救死扶傷的工作崗位,那種身為醫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此時理解了老教授的那句話:為病人治好了病,最有成就感的是我們醫生,再累再受委屈都是值得的。醫生陪伴的更多是患者,陪伴愛人、小孩、父母太少太少,醫生救治的不僅僅是病人,更是給一個個家庭帶來了希望和未來。

一位老教授曾經跟我說:醫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你能夠看好病人的疾病。這隻能說明我是一個醫務工作者,一個技工。第二重叫人文關懷,我們不僅看好病人的病,還有悲天憫人之心,對待病人要像家人一樣,醫者和患者就是在一起奮鬥的團隊,要互相傳遞信任、溫暖和力量。第三重,那就是進入病人的靈魂,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牢記“仁心仁術博愛博施”的院訓、“追求卓越、永續品質”的醫院精神砥礪前行!

文:心胸外科 尹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