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溝通中掌握不到關鍵對話,懷疑自己或者堅持不下去?

工作溝通中掌握不到關鍵對話,懷疑自己或者堅持不下去?

寫在前面的話:

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惑?

那就是每當遇到關鍵的時刻,例如一場重要的面試、一次重要的談判、一個重要的發言,你總是做不到侃侃而談,甚至在感受到氣氛的緊張或者有衝突出現時,情不自禁地想要迅速逃離?

為此,你錯過一次又一次絕好的機會。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一、“因為一句話,客戶把我拉黑了。”

諮詢者琳琳(化名)最近倍感沮喪。

事情是這樣的。

琳琳在一家心理諮詢機構做銷售,一天,有一個客戶在微信上向她諮詢心理諮詢的價位及老師情況。

琳琳耐心地給客戶進行了一番解答,客戶說了這麼一段話:

“我的孩子目前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我需要的是不走流程的心理諮詢。”

看到這句話,琳琳頓時懵了。

要知道,整個工作室裡所有老師的時間都需要提前預約,必須要走流程,對方提出“不走流程”,讓琳琳納悶了好久。

這個時候,對方有說了一句話:“為了能解決孩子的問題,我這次準備了好幾萬。”

琳琳似乎嗅到了一絲難以言說的意味:“莫非這個人仗著自己有錢,想不經過預約流程嗎?”

“不好意思呢,我們這裡預約心理諮詢師都是走流程的。”琳琳頗有禮貌地回覆道。

“抱歉,你回答的不是我想要的。”客戶說。

琳琳還想解釋什麼,才發現對方已經把自己拉黑了。

“曉璃老師,你說我是不是不適合做銷售啊?之前在其他地方,領導也說我說話不得要領。好不容易現在轉到了喜歡的心理諮詢領域做銷售,結果依然出現了這個問題。我真的懷疑我自己,到底要不要堅持做下去了?”琳琳說。

其實琳琳的問題,是個普遍的職場問題。

從我經手的職業諮詢案例來看,很多人在職場發展中波折不斷,就是因為不擅長處理這些關鍵性的對話;而那些拿著年薪的中高管,或許他們的背景和能力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恰恰是擅長處理這些關鍵對話的人。

二、什麼是“關鍵對話”?

《關鍵對話:如何高效能溝通》一書對“關鍵對話”做了這樣的定義:

“關鍵對話指的是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的和他人的互動行為,是指可影響你生活的那些日常對話......關鍵對話有三個特徵,一是對話雙方的觀點有很大差距,二是對話存在很高的風險,三是對話雙方的情緒非常激烈。”

工作溝通中掌握不到關鍵對話,懷疑自己或者堅持不下去?

放在琳琳的案例中不難發現,琳琳和客戶的對話完全符合“關鍵對話”的要求:

1、不同的觀點:

客戶認為自己的孩子問題挺急迫,希望琳琳所在的諮詢機構能夠給到“針對性”的諮詢方案,而不是流於形式的那種;

但琳琳卻理解為,客戶想繞開流程搞“特殊化”。

2、強烈的情緒:

當琳琳認為客戶想繞開流程搞“特殊化”時,當然有些情緒,她甚至覺得這個客戶試圖“搞特權”、“難說話”;

而客戶情緒更是激烈,在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時,直接把琳琳拉黑,連解釋的機會都不給。

3、巨大的風險:

所謂巨大風險,是指對我們的工作生活造成巨大影響的事件。

放在琳琳的案例中,這件事情直接影響就是失去了一個“準客戶”沒準還是個“大客戶”,看不見的影響是對琳琳自信的打擊,她覺得自己失敗極了,甚至懷疑到底要不要繼續做下去。

為什麼我們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我們平時都是怎麼處理“關鍵對話”的呢?

《關鍵對話》一書指出,我們每個人在面對關鍵對話時,通常有三種反映:

1、逃避

2、敢於面對但處理不當

3、敢於面對且處理得當

工作溝通中掌握不到關鍵對話,懷疑自己或者堅持不下去?

實際上,第三種並不是我們先天就具備的能力。

當對話變得關鍵時,我們往往會出現1、2兩種糟糕的表現,原因到底在哪裡呢?

1、人類的基因

《關鍵對話》指出,在面對關鍵對話時,我們往往會下意識採取人類面對危險時的最原始方式——暴力對抗或轉身而逃,而不是理性妥善地解決問題。

比如,前文中的琳琳在客戶說出“為了能解決孩子的問題,我準備好幾萬”這句話時,會感覺有一絲“挑釁”的意味。

再比如,你今天穿了一件新衣服上班,其他同事都誇你穿的好看,唯獨有個同事說:“怎麼想起來買這個顏色?本來皮膚就不白,顯得更黑了。”

此刻的你會怎麼反映?

你會不會起的連汗毛都豎了起來?

甚至有那麼一瞬間你的頭腦一片空白,導致無法正常思考?

你是否感受到有一股力量推動你迅速逃離,可卻只能愣楞地佇在原地?

......

沒錯,你此刻感受到的,就是我們祖先在面對危險時的反映:當我們面對危險時,腎上腺會向血管釋放腎上腺素,很快,我們的情緒就像野馬一樣無法馴服。

《關鍵對話》裡有這麼一個比喻:“當面對充滿挑戰的關鍵性對話時,你的智力水平跟一隻恆河猴差不了多少。”

2、壓力狀態使我們近似白痴

通常情況下,關鍵對話經常是自發形成的,並且毫無徵兆地出現:如果我們沒有受過訓練,僅憑本能反應,我們往往會變成十足的白痴。

我告訴琳琳,可能那個客戶也不是想搞特殊,他可能是真著急,同時他所說的“不走流程的諮詢”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不流於表面形式的、有針對性且實質性的諮詢。

琳琳一聽,若有所悟:“曉璃老師,經你這麼一說我才明白過來。奇怪,為何我當時就沒有反應過來呢?”

《關鍵對話》裡指出,我們在面對關鍵對話時,遇到棘手的問題、不依不饒的對手,我們身體本能的反應是,血液迅速回流到我們的四肢方便逃離,此時高度缺血的大腦無法運轉,導致我們的思維短路,甚至你會覺得“頭腦一片空白”。

3、我們被關鍵衝突問題難倒了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缺乏應對關鍵對話的成功經驗。

在《關鍵對話》一書中作者也指出,一來我們不知道如何開始關鍵對話,二來我們很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成功溝通的模式。

由於頭腦中沒有一個正確的模式,我們只能憑本能反應,任何情緒牽制,做出不妥當的處理。

這是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中缺失的重要一課。

在你很小的時候,也許你和同學發生了矛盾:你的父母傾向於讓你壓抑著自己的憤怒,不要惹事兒;老師也沒有鼓勵你們公開探討問題,而是傾向於息事寧人,“各打80大板”,讓你們寫檢討.......

想想看,從小到大,你可曾被教育直面衝突,甚至在情緒化的衝突中養成公開探討的能力呢?

工作溝通中掌握不到關鍵對話,懷疑自己或者堅持不下去?

四、如何掌握關鍵對話?

1、營造安全的氛圍

《關鍵對話》這本書指出,成功對話的關鍵在於相關信息的自由交流,即雙方願意公開坦誠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猜測。

放到前文的案例中。

如果琳琳懂得這一點,她在感到客戶給予壓力的時候不妨這樣回答:“你說的‘不走流程的諮詢’讓我感到困惑,我不是特別能明白,你能具體說說嗎?”

如此,對方很可能會澄清他的需求,告訴琳琳真實的想法。

2、找到共同觀點

高手一般是怎麼處理的呢?

《關鍵對話》指出,高手會努力營造一種安全氛圍,讓雙方都願意在共享觀點庫里加信息,而“共享觀點庫”恰恰是實現“協同效應”的前提。

如果琳琳的事情放在一個高手那裡,在對方澄清了自己“渴望有針對性解決孩子問題”這一訴求後,首先需要做的,是讓對方感受到安全。

“是這樣的,我們的老師都很有經驗,少則三年多則十來年,有的在處理孩子問題特別有一套自己的經驗和方法;另外我們招募諮詢師的條件就非常嚴格,一般不會讓剛畢業的學生不經過培訓直接接案例,所以這一點您儘可放心。”

想想看,客戶接受到這樣的信息,是不是就不太會出現之前的敵對乃至牴觸情緒了?

接下來,就是營造共享觀點庫,找到彼此的利益共同點,比如這樣說:

“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和感受,我們的共同目標都是為了能夠解決您孩子的問題。對您而言,您希望找一個經驗豐富的諮詢師;對我們來說,我們也希望給到你的孩子切實有效的幫助。你覺得這樣行不行,我們不妨約個時間,您帶著孩子來我們諮詢室,我給您介紹一位有經驗的老師,你們當面談談,也好讓老師針對您孩子的情況制訂一個治療方案呢?”

3、最愚蠢的行為,就是迫使對方接受我們的觀點

如果你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現實工作及生活中,不就是源於我們急切地想要迫使對方接受我們的觀點,導致衝突不斷嗎?

工作溝通中掌握不到關鍵對話,懷疑自己或者堅持不下去?

最後,我們再舉個例子鞏固今天學到的內容。

一天,一位作者朋友告訴我,有個讀者在他一篇文章後面評論說:“一派胡言,你個傻B!”

這位作者氣到不行,便找我理論。

工作溝通中掌握不到關鍵對話,懷疑自己或者堅持不下去?

如果你是這位作者,該如何回覆呢?

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審視,這種互動屬於“關鍵性對話”嗎?

還記得關鍵對話的定義和三大特點嗎?

面對個別讀者過激的評論,我們應當分析是不是屬於“關鍵對話”:

存在不同的觀點嗎?有強烈的情緒嗎?存在巨大的風險(對你構成很大的影響)嗎?

顯然,言辭激烈的留言評論滿足前兩個條件,但如果你和這個人毫無交集,對方的評論尚不足以影響到你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屬於“關鍵對話”:此時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不予回應,如果對方上升到侮辱、威脅等“人身攻擊”的地步,則可以直接舉報。

現在你應該明白,“臨危不亂、應對得體”是要有一顆多麼冷靜理性且充滿知識的頭腦了吧?

現實中,那些擅長處理關鍵對話的人,往往能於無形中化解干戈,常常“化敵為友”,為自己及公司贏得最大的利益。

具備這種能力的人,能當上中高管自然不在話下,年入百萬也實在不足為奇。

因文章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內容,我們下次再聊。

“透過研究說話,你會比較根本地搞清楚自己和別人的關係,搞清楚自己和別人在想什麼,以及,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工作溝通中掌握不到關鍵對話,懷疑自己或者堅持不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