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布局数字普惠金融热度不减

核心提示:在金融科技浪潮之下,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银行机构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式

银行布局数字普惠金融热度不减

近日,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发布的《2017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基础金融服务已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银行结算账户和银行卡使用已广泛普及,信贷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平稳增长,信贷障碍有所改善,但部分领域信贷支持有待加强。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稳步发展。这从银保监会近日披露的2018年二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便可见一斑——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32万亿元,同比增长7.3%;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32万亿元,同比增长13.1%;用于信用卡消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贷款同比增长分别为31.1%和44.4%,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出19.4个和32.6个百分点。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金融科技浪潮之下,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银行机构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式。“如今是得"草根"者得"天下"。” 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主要负责人张为忠说。

银行仍是居民获得借款的主要渠道

《报告》称,目前,银行仍是居民获得借款的主要渠道,银行以外的机构、平台是居民获得借款的重要补充。值得关注的是,农户、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例持续提升,截至2017年末,农户信用贷款比例为15.01%,比上年末高1.9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例为13.72%,比上年末高1.54个百分点。

实际上,农户、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例的持续提升与银行机构精准对接小额信用贷款需求、不断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密不可分。

例如,近日,招商银行发布了“个税闪电贷”“诚信纳税贷”“线上开户”系列普惠金融创新产品。据介绍,其中,“个税闪电贷”是依托于招商银行“闪电贷”平台,在接入个税数据之后,开发的一款全线上消费信用类贷款产品。凡是正常缴纳个人所得税、信用记录良好的自然人,均可享受零资料、纯信用、无担保的信贷服务。用户提出线上融资申请,最快60秒即能成功申请到最高30万元的个人免担保纯信用贷款,除了可享受到7×24小时在线贷款便利之外,用户还可针对自身情况灵活选择还款方式。

“在上万亿元的贷款中,目前平均贷款账期只有48天,有27%的贷款期限低于7天。各种产品的不良率在去年年底控制在0.64%,远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在近日举办的“中国普惠金融创新与发展峰会”上表示,科技创新是该行在普惠金融领域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据介绍,微众银行采取开源技术,按分布式架构搭建技术平台,建成拥有知识产权的可支撑亿量级客户、高并发交易的核心系统,极大地降低了账户运维成本,使服务大众成为可能。

以“数字”为手段实现“普惠”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强调,我国数字金融迅速发展,但“数字鸿沟”现象值得关注。自“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在杭州G20峰会上被正式提出以来,以“数字”为手段实现“普惠”之目的,便成为银行机构发力普惠金融的重要方向。

业内人士认为,数字普惠金融是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科技创新金融的突出表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数字化方式发展普惠金融,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科技运用于金融领域,缔造出全新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

《金融时报》记者从招商银行处获悉,未来,该行将以小微金融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并充分结合自身金融科技优势,打造普惠金融数字化、差异化发展的典型样本。

据了解,目前招行已经搭建起了完整的客户服务模式和产品流程体系,建立起了普惠金融服务的“五专”经营机制:一是专门的综合服务;二是专门的统计核算,对于小微业务按单独业务品种进行独立核算;三是专门的风险管理;四是专门的资源配置,在零售信贷整体规模预算中单列小微贷款规模预算;五是专门的差异化考核评价。

邮储银行副行长、三农金融事业部总裁邵智宝近日表示,该行将侧重在4个方面打造邮储银行数字化普惠金融:一是升级渠道布局,二是升级作业方式,三是升级产品模式,四是升级风控手段。“目前,邮储银行加大了线上产品的开发力度,利用外部大数据,通过互联网开发了很多线上产品。通过互联网数据可以有效地对客户进行评级和信用评定,实现网上授信、网上放款,可以实现当天申请、当天放款。”邵智宝称。

“过去,大型银行做惯了大项目、大行业,习惯了服务大企业,但现在应看到广阔的普惠市场和其庞大的金融需求,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将目光向中小企业集聚和转移。”据张为忠介绍,目前,建行已经将普惠金融上升为全行战略,下一步将全力以赴做好普惠金融。

部分领域信贷支持有待加强

《报告》显示,从填报情况来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金融素养有待提升、商业可持续性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边远地区普惠金融服务仍亟待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挑战;普惠金融相关配套政策和机制有待完善;对创新创业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风险防范等问题要重点关注。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持有相似观点,他认为,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面临“如何保持商业可持续、金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待完善、金融消费者教育有待加强”三方面挑战。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待完善。”潘光伟表示,信用信息碎片化分布,外部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不健全,很多领域立法缺失或层级不足,一些抵质押融资创新缺乏配套机制,使得小微企业、“三农”、贫困人口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面临缺信息、缺信用、缺担保等融资障碍,银行业为其提供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内在动力不足。

《报告》特别提出,“信贷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平稳增长,信贷障碍有所改善,但部分领域信贷支持有待加强。”事实上,目前,在监管层多向发力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当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大银行信贷投放力度”开始在7月份的金融数据中得到体现——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78亿元。业内人士认为,政策推动确起实效,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和意愿增强。

“下一阶段,随着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相关政策的逐步实施,银行机构将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更好地解决"三农"、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中泰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戴志锋预计,未来,银行信贷投向将主要集中于高等级基建和小微企业,小微企业融资或将超高速增长,贷款类型以3至6个月流动性贷款为主。

1,本号转载的部分内容、资料及图片,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所有。

2,本号转载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切勿用于任何商业活动。

3,本号转载的部分内容、资料及图片等无法一一和版权者取得联系,如果本号所选内容的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