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樂都:大山深處的兒童節

新華社西寧6月2日電 題:青海樂都:大山深處的兒童節

新華社記者顧玲、 張大川

在地處甘青兩省交界、海拔約2800米的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蘆花鄉九架山村幼兒園裡,兒童節是為數不多的重要日子。早上8點鐘,31對孩子和家長準時到了園內。

悠揚的音樂聲中,孩子們早已排練嫻熟的4個舞蹈節目得到家長的熱烈掌聲。舞蹈結束後,兩位教師組織孩子和家長玩起了親子游戲,大腳踩小腳、跳房子……整座院子裡充滿著歡笑。

九架山村所在的海東市樂都區屬於國家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全區19個鄉鎮中有14個在河湟谷地兩側的高寒山區。由於交通不便、人居分散、經濟落後,2009年前,九架山等偏遠山村的學前教育幾乎一片空白。

2009年9月,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幫助下,樂都區開始試點貧困地區兒童早教項目,以幫助廣大山區幼兒在起點上實現基本的教育公平。

“幼兒園起初是利用村小學的閒置課桌,把桌子板凳的腿兒鋸短,毽子、沙包、跳繩等玩具也全部是自制。九架山、三條溝、朵家灣三個村的孩子,全部在這兒集中上幼兒園,最遠的孩子家離這裡有6公里多。”老師王玉蘭說,2015年這裡建好了新的幼兒園,教室、宿舍、草坪、暖氣等應有盡有。

經過近10年努力,樂都的村幼兒園已達到107所,覆蓋全區16個山區鄉鎮,在園幼兒數量增加到2965名,志願者教師增加到178名,樂都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提高到96.6%。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以來樂都有1.6萬餘名山區幼兒接受了學前教育。

“上了幼兒園,絕大部分孩子們養成了較為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和文明禮貌習慣,同時聽說普通話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認知能力都有所提高。”蘆花鄉中心學校校長侯文成說,面對學習中的問題他們也表現出更強的自信心和解決問題能力,教育質量檢測中成績明顯高於同類地區未上幼兒園的學生。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評估報告顯示,樂都區山村幼兒園幼兒總體發展水平已達到標準水平的84%,語言和認知發展水平分別達到標準水平的94.8%和91.3%,與城市幼兒的差距大幅縮小,貧困山區的學前教育短板基本補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