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百家讲坛》里部分学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肥嘟嘟的小不理


被《百家讲坛》“名嘴”忽悠的一次体验

这两天,在我们自己举办的一场文化讲座中,我们恰好请到了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名嘴,他曾在《百家讲坛》中讲过“二战风云人物”和《孙子兵法》等内容(名字我就不提了),还上过中央7台的许多军事节目。

那场活动,我们请了三位嘉宾,时间是两个小时。作为主持人,原本我打算,每位嘉宾先说十五到二十分钟,然后三位嘉宾就某一问题讨论。

第一位嘉宾比较年轻,说话磕磕绊绊,没有控制好时间,在二十分钟的时候被我叫停。第二位发言的就是这位“《百家讲坛》名嘴”。我们规定的议题是“战争与文明”,没想到一开口,就已经谈“飞”了。从《孙子兵法》到现在国际政治,国际战争,再到晚清军事落后,毛泽东军事战略的伟大等等,无一不有。

王立群(以使用现代语言讲历史而深受欢迎)

他一开口,的确如同说评书一样,内容扣人心弦,在背《孙子兵法》和“毛主席诗词”的时候,抑扬顿挫。语调也有高有低,在谈某个内容和故事的时候,也懂得设置悬念。

但是他忘了最重要的两点,那就是时间和主题。没想到,他一敞开话匣子,就是整整四十分钟。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第三位嘉宾还没有发言。第三位嘉宾虽然不像这位名嘴那样知名,但他也是在某个领域内的专家。我当时心急如焚,却又没办法打断,因为他环环相扣,沉浸在自己的演讲内容中。

虽然现场观众很爱听,但是,他一开口我就知道,他所讲的内容,曾经是在很多节目中讲过多边遍的内容。

《百家讲坛》选主讲人的标准:会讲故事更重要

整场活动颇为失控。在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就《百家讲坛》讨论了一番。第三位嘉宾说,他曾经也被邀请上《百家讲坛》,但是被他拒绝了。他说,

你看现在上《百家讲坛》的人,更多的是搞文学的人,他们知道怎么讲故事,怎么讲那些大家爱听的内容。

马瑞芳这本书的书名其实也说明了《百家讲坛》的本质

我虽然不同意他的说法(其实学历史的也不在少数),但是作为一位曾经的“《百家讲坛》谜”,我很清楚《百家讲坛》的运作方式。曾经捧红了易中天、于丹、阎崇年等学者的,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说过,《百家讲坛》毕竟不是大学课堂,要想生存就必须研究市场、抓住市场,必须把大众放在首位,即使有些学者研究的话题再好、再精,但是讲得不好,我们也不需要。万卫说:

我们不对主讲人在学术问题上做太高的要求,只要他的演讲能够吸引住观众就行,只要他自己讲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可以。相反他们的演讲假如太学术化了,我们还不会同意,还会逼着他们把“学术化”的问题给“通俗化”,否则就别讲。

易中天和原《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

由此,其实就为《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奠定了基调。只要故事讲得好,根本不在乎他是不是在学术圈有所造诣。所以,我们才能在《百家讲坛》中看到许多在学术界默默无闻,甚至所在学校非常差的老师(不是说差的学校就不出好老师,我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学校差,好老师的比率就少)。

《百家讲坛》说到底还是“娱乐化”产物

《百家讲坛》其实说到底,他还是节目“娱乐化”的产物。他只是打着传递权威知识的旗号,以学者的身份背书,进行迎合观众的一档节目。当然,我们这个时代,不能反对节目的“娱乐化”,毕竟人家也要生存,而且我也觉得,有些人爱听《百家讲坛》,总比他们没有这个节目而去看真人秀好(我这里也没有贬低看真人秀节目的意思。有些人喜欢在下班之后,放松身心看真人秀也挺好)。

《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康震

我记得,现在颇为知名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康震,第一次上电视讲“李白”的时候,讲得非常学术,效果也非常不好。此后,他曾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康震说,其实他自己就是不断的在接受《百家讲坛》栏目组的改造,教给他怎么讲故事,怎么设置悬念。后来,他的“苏轼”系列一出来,立即受到追捧。现在,他又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火爆得一塌糊涂。但是,恕我直言,康老师在学术方面,真的太一般了。

综上所述,其实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百家讲坛》多是二流学者了。


兮兮说事儿


这个提问没有错,《百家讲坛》不是学术论坛,而是科普文化论坛,主讲人如何用通俗语言把事情讲清楚是最基本要求。另外重要的是讲的技巧,如何增加故事性和生动性,吸引更多的人去听。

如今媒体传播非便捷常,网络平台给每一个人以公开表达的机会,百家讲坛也是如此。这个节目不是说“权威讲课、听众不能质疑、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考试要考。引发观众收听收看并参与讨论更重要。所邀请的主讲人,并非泰山北斗级别的,只要是资深人士,就有机会,

早期比较活跃的几位,如纪连海、袁腾飞,都是中学教师。如蒙曼等大学老师职称还是副教授。这些主讲人都不是所谓专业一流。如有了教授职称的于丹、易中天,同样被质疑。


钱文忠应该专家级的了,但他讲的印度史听起来很无趣。很难坚持听完就放下啦。

最喜欢的还是马未都的系列,这与喜欢逛博物馆看文物有直接关系,但马爷结合自己经历讲出来的知识,很吸引人并容易被记住。


几苇渡


从于丹,易中天,阎崇年们的08年左右的大火,到如今依旧存在的《百家讲坛》,可以说是21世纪前20年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一个代表。登上《百家讲坛》的讲者已经超过一百位,讲者基本都是高校的教授或者副教授,口才和学识确实超过一般人,像易中天,钱文忠等确实既讲出了干货,又能将干货讲得有趣,都接近当前的一流学者水平。

《百家讲坛》里只有部分学者水平达到二流,不少人的水平还达不到二流。

《百家讲坛》里大部分学者强就强在“嘴皮子”,说的功力更强,但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一流学者的境地,更有甚者,所讲完全屈从于“嘴皮子”,而不顾事实的严谨,就有误人子弟之嫌。这也是有违一档文化节目应有的初衷:事实第一,然后才是尽可能讲的包装的有趣生动,吸引观众,而不是本末倒置。

像一直被人诟病的于丹讲论语,问题就出在这里,她在讲解《论语》的过程中,不尊重《论语》的基本释义,而随意解释,乃至到了后来像雾霾里的关起窗户打开心扉,于丹已经“走火入魔”了。你能说于丹是一流学者吗?二流学者呢?恐怕都难以认同。

《百家讲坛》会慢慢退出,《局部》《一千零一夜》等节目可以一看。

近些年《百家讲坛》的收视率已经大不如前,最终它也会退出电视屏幕,这是一个必然现象。如果需要看文化类的视频节目,有更好的选择,像陈丹青的《局面》,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你最喜欢谁讲的《百家讲坛》?谁的水平最高?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纪连海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他说在百家讲坛上能讲火的人,很多都有过中学教师的经历,诸如阎崇年、王立群,当然还有本身就是中学历史教师的袁腾飞和纪连海他自己。

另外一位著名学者,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曾受邀给百家讲坛节目组策划选题,节目组的一个要求就是,

节目选题必须适应7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的接受能力

通过他们二人的说法,百家讲坛这一节目的定位也就很清楚了,首先,对主讲人的首要要求就是口才,要把肚子里的那些东西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给观众,其次,节目的受众必须要照顾绝大多数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观众,而不是大学生,也不是政府干部。


所以,主讲人的学术水平如何,对于节目组来说,其实并不重要,这就导致一些走上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学术水平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

其实,早在2001年百家讲坛开办之初,百家讲坛其实是真正的“百家”,天文、物理、艺术、哲学无所不包,所邀请主讲人几乎都是各自领域的学术精英代表,比如叶嘉莹、李政道,甚至还有杨振宁,都曾登上过百家讲坛的讲台。这就很像大学讲座,虽然信息量非常大,内容也很高端,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观众而言,不仅过于高深,而且乏味无趣。

因此,在01年到03年这段时间里,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直处于CCTV10所有节目的倒数几位。而根据当时CCTV的“末位淘汰制”,一个节目如果长期处于收视率倒数,就要被取缔。可以说,当时的百家讲坛一直处在被淘汰的边缘。

随着03年到04年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的火热播出,百家讲坛节目组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那就是只讲人文历史相关的选题,从“百家”转变为文史一家独大,而且还要通俗易懂。于是,百家讲坛从收视率倒数,一跃而为CCTV的品牌栏目,甚至一度放到CCTV1重播,百家讲坛最辉煌的时期至此到来。

经历过这样的转变之后,百家讲坛其实已经非常清晰自己的定位了,这是一个通俗普及节目,而非科研学术节目。因此,百家讲坛在大学里遴选主讲人的时候,就不会再像之前那样看学者的学术履历,而是看他上课受不受欢迎,大家爱不爱听。主讲人的标准也一降再降,像中学老师、作家这类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也开始陆续登上百家讲坛,他们的学术水平自然不能与大学教授相比。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二三流的学者讲课一定不咋地,一流学者肯定二三流讲课强,这就真的不见得了。要知道很多具有一流学术水平的学者,他们所擅长的只是做学术,讲课未必讲得好,因为讲课关键看的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有一些知名作家,文章写得极好,但让他走上讲台,就非他所长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堪称最畅销的历史科普书,当年明月也曾经受邀请先后上过湖南卫视和东方卫视,他的演讲水平就实在不敢恭维了。

在百家讲坛上,讲故事是核心内容,这就注定所有的内容都必须是围绕故事,对于很多一流学者来说,讲故事是他们最不屑的,而讲学术栏目和观众都不接受,所以就只能是由一些口才能力好,学术能力又未必好的学者,来给大众做历史科普,观众也最爱听这类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

这一现象,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百家讲坛作为一个传统媒体节目,没落是注定的,但是在很多新兴的文史媒体上,比如高晓松的《晓说》,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讲课的人已经不是二流三流了,已经是十八线了,但凭借着超强的演讲口才,节目却大火,网罗了一众粉丝。

在我看来,一流学者就应该待在象牙塔里,尽量少受外界影响,专心做学术,学术是枯燥的,是清贫的,但是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来做学问。而对于受众来说,我们所需要的其实仅仅只是一些“皮毛”,亦或是有趣的谈资,二流学者来给我们做普及已经是绰绰有余了,更何况现在很多内容平台都是“十八线”水平。


如果看官觉得本回答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关注和转发。


二十四史凭栏处


这个太正常了,因为学者要上电视,最重要的是演讲的口才,而其学术研究未必最强。真正的学术水平还是要论文成果和同行评议说话,并不是观众喜爱度和知名度决定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学术明星”的专业背景和资历。《品三国》的易中天老师,是厦门大学美学教授,和历史学没有关系。《读史记》的王立群老师,是河南大学文学教授;《论语心得》是于丹老师,是北京师大传媒学教授;再跳出《百家讲坛》来看,袁腾飞,只有首都师大历史本科学历;至于高晓松、罗振宇,也都只是传媒专业毕业生。

可见,这几位最如日中天的“学术明星”,本身往往不具备太高的专业背景,主要功力还是在演讲沟通方面,也就是说,怎么让一个故事让大家觉得好听;但是这个故事特别是故事细节的准确性,他们却未必有可以把关的学术素养了。而对于一般看这些节目的观众,本身也往往缺乏这些知识,所以觉得好听、有个饭桌谈资就觉得不错了。

所以说,要认为《百家讲坛》的部分学者二流甚至三流,都没有什么问题。科普是件不容易的事,高端专业学者往往因为时间精力,或者是个人表达能力,而不能同时兼任科普工作;而科普的学者和媒体人,又往往缺乏过硬的专业素养。我们只能期待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科普人才能够涌现。


林屋公子


一言以蔽之,这是电视文化要求的结果。《百家讲坛》是大众传播的东西,肯定要有符合大众需求的传播要求,也就是看上去都很有文化,实际上却经不起严肃的学术推敲,再有几个观点能够夺人眼球,效果棒棒,就更好了。

起点非常有文化的《百家讲坛》日子不好过

百家讲坛这节目是2001年央视开始做的,最早做的时候逼格满满,探讨的都是高深的问题,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应有尽有,嘉宾阵容也非常壮观,比如丁肇中、蒙代尔、周汝昌、欧阳自远、余光中、叶嘉莹、冯其庸、杨振宁、霍金、韩启德等,在当年也就是央视的影响力能有这个场面。

但是曲高和寡,高深的内容带不来收视率,根据常江在《中国电视史1958—2008》中的考察,“2003年年底,在央视通过《栏目警示及淘汰条例》实施末位淘汰制的背景下,《百家讲坛》因平均收视率不足0.2%、最低收视率为0的惨淡表现而险些被停播。”

找到收视率制胜法宝的《百家讲坛》风生水起

在“收视率至上主义”的大棒指挥下,栏目组开始思考转型,向收视率好的《走近科学》等节目学习:思考怎样做到像好莱坞大片那样3到5分钟设置一个悬念。如何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做,栏目组要和主讲人一起具备编剧能力,将高深的学术成果变成剧本。也就是开始了电视上的“学术造星”活动。

方法找到了,事情就好办了。一个接一个的明星升入天空,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纪连海“正说清代名臣”、于丹“论语心得”和王立群“读史记”接连蹿红,后面还有钱文忠、康震、郦波、蒙曼等人,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百讲明星团。《百家讲坛》成为那几年科教频道所有栏目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出现了北京卫视《中华文明大讲堂》、湖北卫视《文化大讲堂》、陕西卫视《开坛》等一大批追随者,《百家讲坛》荣获2006年中央电视台“年度十大优秀栏目”中第二名,仅次于《新闻联播》。

《百家讲坛》的负面效果

《百家讲坛》红得发紫的时候,也遭受了知识界最为猛烈的批评和质疑,也有了电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次电视与学术之间关系的讨论的大讨论,有些激进观点不乏质疑主讲人“对最基本的一些文化称谓和概念都没有弄清楚”“在电视这样一个有着强大传播功能的机器上胡说八道”等观点。

在电视上,适应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高涨的背景,将学术知识进行娱乐化包装,保证收视率的同时,就不好兼顾学术效果了。这也是《百家讲坛》一直遭受主讲人是二流学者的质疑的原因。

笔者在媒体工作的时候,曾经跟栏目组合作过一次某著名主讲人的论坛,在筹备阶段就不断收到各类要求,什么给大人物准备发言提纲啊、拟定讲话稿啊、发言不能超过多长时间啊、大师座位怎么安排啊等等,要求堪比娱乐明星。这可能是负面效果之一吧。


何殊我


如今的《百家讲坛》已经今非昔比了,人气下滑的厉害。

《百家讲坛》是个缩影,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一个缩影。这个缩影的核心叫:快餐文化。

时代发展到今天,似乎很少有人能安下心来做事情了,凡事都讲究效果立竿见影。能迅速的把资源换成金钱,地位的就是赢家,就是成功者。诚然,这个可以理解,毕竟当今的中国,到处充斥着浮躁的心态。

不止现实世界如此,虚拟的游戏世界也是如此,如今玩游戏,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一个字:快。等级提升要快,战力提升要快,服务器排名提升要快。。。。等等,各种快。否则,就有一种莫名的焦躁,为此,甚至不惜疯狂充值,熬夜。而过后,往往又伴随着无尽的寂寥,甚至后悔。而换游戏,换区更是频繁的很。完全做到了想来就来,说走就走的境界。以魔兽世界为例,在我还是小白的时候,是一个地图一个地图的跑任务,一个小副本,一个小副本的逐渐换新装备,积累操作经验才一步步的锤炼成了老鸟。而后来,各种副本带兴起以后,一个一级的小号,短短半天就能读完几乎所有的升级进度条,再去G团转两圈,就达到了很多踏实玩家一两年甚至更多时间的辛苦积累。只是,当你和他合作的时候,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做欲哭无泪。

《百家讲坛》的情况也是如此。其实,无论主讲学者的学术水平是一流,二流还是不入流。并不影响节目的效果和目的,因为,对《百家讲坛》来说,它只是一个普及平台,而不是学术平台。它面向的是相关知识相对匮乏的大众,而不是相关行业内的专家和权威。这个要求对他们的学术素养来说并不高。很多老师都可以做到这一点,比如纪连海老师,袁腾飞老师等。

《百家讲坛》并不要求主讲人相关学术造诣有多深,而是要求主讲人如何把相对单调,乏味的知识变得赏心悦目,让人乐于接受。甚至对于其准确性都可以似是而非。毕竟,学术上的东西,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且很多时候,伴随着新的发现,很多旧观点也是会站不住脚的。总体来说,“会讲”的重要性远大于“真懂”。

举一个《百家讲坛》之外的人物吧。他就是已经退役了的“网红将军”---局座张召忠教授。他不止在一次节目里透露过,他所讲的连他研究领域的5%都不到。虽然很大一部分涉及到了军事机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讲的。但就是这不足5%的知识,已经足够让绝大多数人为之仰望崇拜了,已经足够给广大网友们普及国防知识了,已经足够让他成为军事评论届的翘楚了。

再比如,哪怕一个连大学毕不了业的学渣,他的知识量也远远高于中小学生。他要给他们上课当老师的话,如果他懂得怎么教,又会带动气氛的话,效果也不一定会差。而即使是名牌大学的学霸来当老师,效果也不一定就好。毕竟受众群体的接受能力有限,学渣学霸们富余出来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区别的。哪怕学渣仅仅富余出来1%,而学霸富余出了99%。

《百家讲坛》前几年之所以非常火,除了主讲者“会讲”之外,还有人们对于快餐文化的热爱。那时候,听几期《百家讲坛》就能出去吹牛了。而这种快餐吃多了,就会觉得不如正餐吃的舒坦了。所以,人气下滑是在意料之中的。

至于主讲人到底属于几流,真没必要在意,因为就普及知识而言,能登上《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即使不入流,他的知识也富富有余了。


游子天涯君莫问


不请自来,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百家讲坛,可以说是我之前的最爱,基本上每天中午都会去看,觉得里面讲的东西很有意思,让我涨知识。

那怎么去理解这个说百家讲坛里面的讲师只有二流的学术水平呢?

百家讲坛是商业并非纯学术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百家讲坛栏目的性质不是纯学术性质,而是一个披着学术性质外衣的商业性质栏目,其目的不是为了做学术研究和研究成果的交流,而是为了把观众感兴趣的东西讲好交给他们,来吸引用户达到获取收视率提高广告收入的目的。所以出于这个目的,其实他们根本就不需要一些一流的专家来讲课。而他们需要的是口齿伶俐,能把故事绘声绘色讲清楚的人。



会讲故事≠专家二流,一流专家≠会讲故事

其次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会讲故事的不代表人家的水平就是二流,一流的专业也许根本不会讲课。这种情况我见得太多了。很多搞技术研究的专家,其实都不善于言辞,这有点像《笑傲江湖》里面的冲虚道长,武当太极剑十分了得,可是就是不会教徒弟,导致一身本事没有传人。很多专家搞学术十分牛逼,但是你让他开口说话,那基本跟个结巴差不多。所以让一群不会讲话但是学术一流的专家来开讲,有人会听吗?这毕竟是个商业性的东西,赚钱才是王道,用户喜欢才是王道。

百家讲坛≠学术大会

这个必须要明确。不要把百家讲坛当成专家在做报告,这是两个概念。学术报告底下做的基本都是资深学术专家,他们用他们学术官方语言讲话,底下人是可以听的懂的。而如果百家讲坛用这种方式来讲,谁听的懂呢?举个例子,我在百家讲坛教你怎么敲代码,说一些计算机语言,请问大众能听懂吗,肯定不行嘛。所以说,百家讲坛的性质决定了他讲东西的高度。在一个不会讲故事但是是一流专家的人和一个会讲故事到在学术界只能称之为二三流的人他只能选择一个二三流的人把他包装成一个一流专家来讲课。亦或者可以这么理解,一个一流的专家为了把课讲的大家都能听的懂,他只能采取二三流的水平来讲故事,因为一流的水平他是达到了,但是观众却达不到听不懂,所以没人愿意听他讲一流的故事。


晨雨细曲


岂止是二流水平,恐怕连五流都算不上

黑龙江有一个叫隋丽娟的,还自称是什么大学的教授,整个一闲嘴泼妇,居然敢觍着脸说慈禧太后是“仁厚”之人,你当全国人民都不读书么?

还有一个叫“阎崇年”的臭无赖,这人就是一个典型的抄书犯,说半天一点儿自己的东西没有,说的净是别人的,那你上百家讲坛干嘛去了。

那个叫“于丹”的是怎么上去的,不说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人上去了就开始不着边际的“胡喷”,用一堆一堆天花乱坠的辞藻粉饰儒家学说,你能不能说点儿正经的东西给大家,我都替她犯急。怎么就“天地君亲师”跟“仁义礼智信”挂上钩扯不清楚了,你倒是给大家伙说清楚啊,到最后她也没说明白。


土牛大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几个问题。

好了就这几道题了,多了怕恶心到你们。就这样的题,先不说你们会不会,就看到这样的问题,你们干部感觉恶心?一系列的历史名词,什么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刀耕火种,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如果一个老师一个教授天天在课堂之上,在电视上面讲这些东西。估计99%的人直接换台了!百家讲坛首先是一个电视栏目,收视率是电视的编导最看重的。

中国那些想要了解历史,但是不太深入历史,但是喜欢听历史故事的人是主体的。比如三国这段历史,刚刚了解就感觉蜀国很厉害,又有卧龙凤雏,又有五虎上将,但是了解一点历史的人。蜀国不行,整体的国力是打不过魏国的,但是真的研究这三国历史,就会研究三国里面的官阶制度。民生状况,土地状况,各个国家跟土地乡绅的关系。

你把三国里面的民生状况,生活水平搬到电视上面讲,远远没有关羽,诸葛亮的吸引大。

因为专业的没人看,只能说说这些吸引人的。举一个例子吧!

同样是对于三国的书籍。易中天老师易中天品三国,就不如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

但是读过易中天品三国的人,肯定比读过三国史话的人多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