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內經》中的養生思想

一、陰陽調和

《內經》中“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夏無冬,因而和之,是謂聖度。”(“聖度”最好的方法)“從陰陽則生,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內格”機體與自然格拒)

從上述經文學習中可以知道,養生首先要順應陰陽,故《內經》對於養生又說“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什麼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就是要根據自己體質的寒

熱虛實進行調理,根據“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洩之。”的原則進行調治。

二、天人合一

《內經》“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四射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以萬物沉浮以長生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以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之道。”

從上述經文中可以知道,人是受天地之氣和四時不同的氣候而生成的,所以養生也應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的自然規律而不是忤逆它。所以說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如可順應四時養生,《內經》也有論述:春三月,以謂發陳,(萬物復甦)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使情緒舒暢)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不罰,以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

夏三月,以謂番秀(草木茂盛)天地氣交,萬物花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不厭惡白天太長)使其得洩,若所愛在外(使體內鬱悶之氣宣洩以外)使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

秋三月,此為容平(草木成熟)天氣之急,地氣以明(秋風勁急,暑溼已去,所以地氣清明乾爽)早臥早起,與雞俱應,使志安寧,以緩秋刑(“刑”形體,使形體舒緩)收斂神氣,以秋氣平,無外其志(不使意志外馳奔放),此秋氣應之,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腎。

從上述經文中學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道理,養生也應順應法則。

《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上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通過上述經文學習,知道了調養精氣非常重要,養好了就能延年益壽。因此個人談談調養精氣神的一些看法。

一、養精

“精”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之精又稱後天之精,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營養物質;先天之精要靠後天之精不斷補充,因此要求合理膳食,營養均勻,飢飽適中,調養後天之精。節制房事,不宜縱慾過度。養護先天之精。

二、養氣

氣分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先天之氣又叫元氣,存在於兩腎之間,後天之氣名為宗氣,集聚于丹田之中,通過呼吸流遍全身。養氣一方面做到勞而不倦,使氣不外耗;其次是保持心情歡愉,使體內氣機舒暢。

三、養神

神也分為元神和識神。識神是後天所得,元神是先天所賜。養神就是要養護先天之神,剋制後天之神。

一般來說,精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氣是生命活動的基礎,神是生命的源泉,因此養神至關重要。

怎養養神古人做了很多探討,《內經》“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就是養神。

又如道家煉內丹,儒家打坐,氣功和武打小說中的“閉關修煉”都是練習養神。

為什麼古代這些學者術士都這麼重視養神呢?因為“精”“氣”“神”是人身三寶,而神又是其中最重要的生命之源。所以《內經》“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並且能“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都是養神的結果。

氣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祛病,延年益壽,做出了很大貢獻,這也是養神的方法之一。其中各門各派方法不同,簡介一種簡單的靜坐養生法。端坐挺胸,雙目內視意守丹田,緩慢深長呼吸,從一一直數到十,如此反覆,長此以往,自然見功。

除了刻意練習養神外,平時要做到四個心。

1. 心態平和

《內經》“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說明心態清靜,病邪就侵入不了身體。

2. 心情快樂

《內經》“以恬愉為務,以自得有功。”恬愉就是快樂,自得就是滿足。始終保持快樂滿足的心態是健康的要素。

3. 心地善良

俗話說:“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意思是眼光放遠,聽力放大,胸懷開闊,不計眼前利益得失,遇事忍讓,寬容。俗話說:“讓三分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煩惱。

民間有“人到70學少年。”學少年是什麼?學少年天真活潑,無憂無慮,俗話還說“無心無肺活到百歲。”都說明了,調養精神的重要性。有人說“這是消極的‘無為’思想。對社會進步不利,其實錯了,一個人如果精力充沛,則思想敏捷,精神飽滿,自然生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