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論述,陽氣受損、百病始生

我們在上一篇講過陽氣的生理功能,陽氣對於人體有著溫煦全身,氣化津液運轉全身,推動血液等精微物質在人體內的流動及營養供應,所以說,陽氣受損,百病始生,那麼我們下面具體介紹下陽氣是怎麼受損是怎樣讓人得病的;

《內經》論述,陽氣受損、百病始生

1.陽氣失去衛外的作用,時令邪氣乘虛侵入;

簡單來講就是,陽氣的保護人體肌膚的功能失常了,春夏秋冬對應的不同邪氣就很容易侵犯人體;春天,風大,風邪外襲,肺腎功能失調,導致運行水液的功能失調,出現頭面部腫脹甚至全身水腫,中醫上稱之為“風水”;夏天,暑熱之邪外襲,暑熱為陽邪,其性炎熱,逼迫人體津液外散,擾動心肺,會出現多汗心煩,神昏腦脹、喘息聲很粗、睡眠質量差等症狀;夏秋之間我們溼氣很大的季節,中醫上稱之為“長夏”,長夏,多有溼邪,溼為陰邪,重濁黏膩,困遏清陽,影響陽氣的氣機運轉,感受溼邪後,容易導致清陽之氣不能上達頭面部,引起頭重昏沉,像有東西包裹住頭一樣,肢體運動困重等;秋冬,多寒冷,寒邪外束,陽氣被困在人體內部,邪正相爭,人體就會出現發熱的症狀,此時如果發汗或者藉助藥物發汗,就會使邪氣隨汗而洩,陽氣重新佔領有力位置;

2.陽氣亢盛,煎灼陰液導致陰精耗損;

不管是什麼東西,都是過猶不及的,陽氣也不例外,如果因為平時過度繁勞,體力過度透支,就會引起陰陽的不平衡,陰液耗損導致陽氣相對偏盛,如果平時不注意調養保護,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陰液進一步消耗,陽氣進一步亢盛,而陽氣亢盛了,就會進一步煎熬陰液,耗散陰液,到最後,就像是一把很旺的火在燒一個只有少量水的鍋,到最後會導致水乾、鍋裂的;

3.陽氣逆亂;

陽氣,本來有自己的運行通道,但是中醫強調“怒則氣上”,大怒的時候,陽氣上逆,血隨氣湧,可以看到面紅耳赤,青筋暴起,神情激奮,脈絡怒張,年輕的時候還好,如果上歲數了,很容易因為氣血的突然上湧,導致突然昏厥,半身不遂等症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風”;

《內經》論述,陽氣受損、百病始生

4.陽氣僅存於軀體的一側;

如果平時就一半身體出汗,另一半身體無汗的話,要注意了,有可能是“中風”的先兆;這說明陽氣運行不暢,不能溫養全身,只能溫養一半,那未免有失偏頗,導致氣虛血淤的半身不遂的症狀;

5.陽氣蓄積導致體內過熱;

膏粱厚味,容易合併溼邪,導致人體產生痰溼、溼熱等,中醫講“熱盛則肉腐”,“肥者令人內熱”,所以不要整體大魚大肉的吃,無所顧忌,這樣很容易導致痰溼熱等內聚,引起疔瘡等;

6.陽氣在開洩(發汗)時,邪氣鬱結;

人們平時在田地勞作,或者我們打籃球、健身等運動完後,汗孔張開,陽氣疏洩,如果這個時候驟遇冷氣、寒溼等,就會導致汗孔鼻塞,汗洩不暢,鬱結於肌膚體表,從而導致皮膚肌肉產生汗疹、粉刺、疔瘡等;

7.陽虛邪戀,不願離去;

如果陽氣的保衛、疏洩功能失常,邪氣長留,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陽氣的耗損,例如寒邪深陷經脈,氣血凝滯,時間長了產生潰瘍,陽氣虧虛,不能攻邪外出,形成瘻管,總是滲透濃水,傷口久久不能收斂;

體內陽氣的致病機理就是如此,是不是與西醫上有相當大的區別呀,大家一起討論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