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经》中的养生思想

一、阴阳调和

《内经》中“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夏无冬,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圣度”最好的方法)“从阴阳则生,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内格”机体与自然格拒)

从上述经文学习中可以知道,养生首先要顺应阴阳,故《内经》对于养生又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什么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要根据自己体质的寒

热虚实进行调理,根据“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的原则进行调治。

二、天人合一

《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四射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以万物沉浮以长生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以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之道。”

从上述经文中可以知道,人是受天地之气和四时不同的气候而生成的,所以养生也应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忤逆它。所以说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如可顺应四时养生,《内经》也有论述:春三月,以谓发陈,(万物复苏)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使情绪舒畅)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不罚,以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夏三月,以谓番秀(草木茂盛)天地气交,万物花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不厌恶白天太长)使其得泄,若所爱在外(使体内郁闷之气宣泄以外)使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秋三月,此为容平(草木成熟)天气之急,地气以明(秋风劲急,暑湿已去,所以地气清明干爽)早卧早起,与鸡俱应,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刑”形体,使形体舒缓)收敛神气,以秋气平,无外其志(不使意志外驰奔放),此秋气应之,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从上述经文中学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养生也应顺应法则。

《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上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通过上述经文学习,知道了调养精气非常重要,养好了就能延年益寿。因此个人谈谈调养精气神的一些看法。

一、养精

“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又称后天之精,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养物质;先天之精要靠后天之精不断补充,因此要求合理膳食,营养均匀,饥饱适中,调养后天之精。节制房事,不宜纵欲过度。养护先天之精。

二、养气

气分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又叫元气,存在于两肾之间,后天之气名为宗气,集聚于丹田之中,通过呼吸流遍全身。养气一方面做到劳而不倦,使气不外耗;其次是保持心情欢愉,使体内气机舒畅。

三、养神

神也分为元神和识神。识神是后天所得,元神是先天所赐。养神就是要养护先天之神,克制后天之神。

一般来说,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神是生命的源泉,因此养神至关重要。

怎养养神古人做了很多探讨,《内经》“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就是养神。

又如道家炼内丹,儒家打坐,气功和武打小说中的“闭关修炼”都是练习养神。

为什么古代这些学者术士都这么重视养神呢?因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而神又是其中最重要的生命之源。所以《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且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都是养神的结果。

气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祛病,延年益寿,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也是养神的方法之一。其中各门各派方法不同,简介一种简单的静坐养生法。端坐挺胸,双目内视意守丹田,缓慢深长呼吸,从一一直数到十,如此反复,长此以往,自然见功。

除了刻意练习养神外,平时要做到四个心。

1. 心态平和

《内经》“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说明心态清静,病邪就侵入不了身体。

2. 心情快乐

《内经》“以恬愉为务,以自得有功。”恬愉就是快乐,自得就是满足。始终保持快乐满足的心态是健康的要素。

3. 心地善良

俗话说:“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意思是眼光放远,听力放大,胸怀开阔,不计眼前利益得失,遇事忍让,宽容。俗话说:“让三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烦恼。

民间有“人到70学少年。”学少年是什么?学少年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俗话还说“无心无肺活到百岁。”都说明了,调养精神的重要性。有人说“这是消极的‘无为’思想。对社会进步不利,其实错了,一个人如果精力充沛,则思想敏捷,精神饱满,自然生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