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蔣方舟獨自一人在東京生活了一年。2017年,她的新書《東京一年》出版,其間以細膩而犀利的筆觸描寫了她眼中的日本文化與生活。
全書以日記的形式排布而成,同時也收錄了作者的最新短篇小說《雨男》。讀起來卻不像僅是一個女孩的心事,更包含著對於一個民族文化的解讀和包容,字裡行間飽含深意,又善於觸發聯想、引經據論,挖掘事物最直觀樸素的一面,像是記敘類散文,又似短篇小說般精緻,讀來朗朗上口。
本期渭讀,小瀾將帶領大家走進蔣方舟的世界,走進東京這一年。
關於作者
蔣方舟,少年成名,7歲便開始寫作,9歲寫成散文集《打開天窗》,此書被湖南省教委定為素質教育推薦讀本並改編為漫畫書。在《新京報》、《南方都市報》等多家報刊開設專欄,用自己的文字記錄生活。2005年,當選中國少年作協主席;2008年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並引起了較大爭議。她的代表作有雜文集《正在發育》、《邪童正史》、《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小說集《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等。
關於本書
身處異鄉又言語不通,蔣方舟想要去尋找歌德式的解脫,遠離日常繁瑣,潛心做個閒人,做自己所願意做的事情。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之邀,她來到東京獨居。日本文化之於中國傳統文化有太多相融貫通之處。許多人眼中的東京是座浪漫城,紛繁華麗的櫻花雨款款而至,充斥著中國元素的深院小巷,和服包裹的曼妙女子,不僅視覺體驗極佳,貪婪地吸取異域文化也是作者此行的一大目的。
初到東京,她的孤獨顯而易見,言語中的落魄,行動中的無所適從,但不可否認這種孤獨是作者刻意尋求的結果。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提及“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一個人處於何種境地才會想要去刻意尋求孤獨?一個人經歷了何種生活的不幸與倦怠才會想想要逃脫?然而脫離了一方世界的瑣碎,迎來的一定是萬物昇平、事事歸心的繁榮嗎?在文中,我們似乎能夠找到答案。
有生以來第一次,我度過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沒有目標與意義,每天一睜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時間拉得很長遠,把濃度稀釋,才能填充過完一天,所以我必須認真凝視美術館裡每一幅畫,認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認真地把每一個念想變得綿長。
認真也是孤獨的結果。我幾乎不會日語,大多數時候面對別人都只能微笑點頭,無法建立任何情感聯繫,更無法在人際交往裡投入什麼熱情。說實話,即使會日語也無助於我緩解孤獨。
--摘自《東京一年》
文中寫作者帶前來探望的父母遊玩觀覽,極力凸顯中國普通家庭中的矛盾與感情,真實可靠,但又文筆犀利,讓讀者生出一種莫名的惆悵和窘態。
到了吃飯的點兒,我想找一家看起來不錯的餐廳,挑選了半天,父母總覺得貴,到了門口又把我拉走。三番五次地,我便心底生出一層灰來:怎麼會這樣,變得這樣滴水難滲?我擔心自己老了也會成這樣,因為弱勢,反而偏偏要將自己身上生出一層角質來抵禦想象中的“欺負”與“歧視”,把別人撞得頭破血流。
--摘自《東京一年》
她描寫日本人圍繞皇居跑步,龐大的群體給人帶來的儀式感像是在參加彌撒,有一種宗教性的沉醉。文中將跑步比作苦修,比作對過剩的回應。
我們的社會充盈而飽和,由一個肥胖者的社會進入了一個厭食症的社會。
中國最先胖起來的一代誕生於饑荒之後,飢餓的記憶告訴他們的大腦要不斷儲存熱量,因此對於食物有著窮兇極惡的熱情。肥胖者說:“我什麼都缺,所以我什麼都吃。”而新型的城市中產說:“我什麼都不缺,所以我什麼不吃。”
--摘自《東京一年》
“黃房子”對於梵高來說是藝術家的烏托邦,作者同樣在文中剖析了梵高與同居者保羅·高更的錯綜關係,從同居的這62天中找到藝術家的現實與理想。
任何親密關係一一不僅僅是兩性關係,都會演變成一種權力關係。朝夕相處分享情感的兩個人勢必會分出精神上的強弱,當權力關係逐漸變得清晰,強者無論做什麼,都成了對弱者無聲的鞭撻和欺凌。高更無疑是兩個人關係裡的強者,他的畫很快就被凡高的弟弟提奧賣出了好價錢。有生以來第一次,凡高要求弟弟放棄出售自己的畫作。這樣,他就可以宣佈自己的畫是被藏了起來,而不是無人問津。
--摘自《東京一年》
作者終日過著閒雲野鶴般的生活,自幼喜愛聽火車駛過鐵軌的聲音,便租住在靠近鐵道的小公寓,日復一日,安然而與這座城市格格不入。
年少成名的“天才少女”經歷了熾手可熱的階段,她被口口相傳為“別人家的孩子”,坐享豔羨的目光和鋪天蓋地的褒獎,她想要的東西一度唾手可得,太早習慣於洞察人事,看透冷暖,心中不知何時滋生出一種冷漠,在人際交往中、在文字話語間鋪展開來。流於作品中的孤單,更加使人對這個少女產生惺惺相惜之感。
有人評論她的書乏善可陳,通篇洋溢著作者慵懶而浮於表象的文化認知,儘管文詞犀利,也掩飾不了作者之於東京只是觀覽,而沒有深度交流。除此,我們卻不得不看到作者極力描繪出的東京藝術生活,新潮社展覽、東京都美術館······作者在文中採用諸多筆墨呈現出這個民族的文化濡染,大篇幅的詳盡敘述可以讓讀者對日本文化做到了解和品讀。
歡迎大家與小瀾一起品讀《東京一年》,在留言區寫下屬於你的獨特體會。
黨委宣傳部 訊瀾工作社
文字:宋維欣
審核:羽 禾
閱讀更多 長安大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