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百鳥朝鳳》——中華傳統民族音樂和文化的傳承

偶然在B站上看到《百鳥朝鳳》這個電影,就興致勃勃的看了一遍,因為我也曾經是玩民族音樂的人,哈哈。

讀大學的時候,偶然一次跟同學去逛樂器店,激發了對樂器的愛好,當時機緣巧合的買了一隻竹笛,還有一本入門的教學書,回來就開始自學。教程裡面都是簡譜,雖然沒有正式學過音樂,但是簡譜上的數值1到7還是認識的,加上教程上有笛子的指法說明,學起來也不難。我的自學方法比較簡單,就是對著簡譜,再聽名家的獨奏,記住吹奏的旋律,力圖吹奏的和別人一樣。大概一年之後,已經可以非專業吹奏《梁祝》《姑蘇行》《牧民新歌》《小放牛》等曲目,另外大部分會唱的流行歌曲也能吹出來。再後來,在淘寶上買過比較專業的竹笛,現在還保留著。還有一次在街上買過一隻八孔壎,也能簡單吹奏幾曲。

電影《百鳥朝鳳》——中華傳統民族音樂和文化的傳承

海報

《百鳥朝鳳》是中國民族器樂十大名曲之一,也是中國名畫。一方面象徵著天下歸附,表達人們對太平盛世的期盼。另外一方面就像電影裡面說的,只有德高望眾的人,才配得上給吹這個曲子,鳳和凰在古代都是王者的象徵。

電影《百鳥朝鳳》——中華傳統民族音樂和文化的傳承

畫作

電影講的是嗩吶匠焦三爺收徒傳承技藝的故事。在八十年代初期,陝北的鄉村都還不怎麼富裕,力圖通過什麼改變命運。天明的父親想讓兒子學得一門手藝用以謀生,焦三爺也需要找一個接班人來傳承嗩吶技藝和《百鳥朝鳳》這個曲子。根據歷代祖師的規矩,這支曲子為單傳,傳承人的德行和品行必須是最優秀的,另外需要對嗩吶藝術有骨子裡的熱愛。天明經過重重考驗之後,順利成為傳承人。

隨著時代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在辦紅白喜事的時候,漸漸不待見嗩吶匠和嗩吶演奏,反而喜歡請一些西洋樂隊和通俗歌手,致使嗩吶匠們的尊嚴和經濟來源都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為了生計所迫,嗩吶板子瀕臨解散。就連天明的父母,也從當年的自豪變成了嫌棄。雖然焦三爺講板子傳承給了天明,但是看到這種狀況,是急在眼裡痛在心理,卻又無能為力。

電影《百鳥朝鳳》——中華傳統民族音樂和文化的傳承

西方文化衝擊

在焦三爺病逝之後,天明在他的墳頭吹奏了一曲《百鳥朝鳳》,但是原本應該是班子合奏的,現在也只有天明還在堅持。

電影《百鳥朝鳳》——中華傳統民族音樂和文化的傳承

墳頭吹奏

雖然電影的最後,有文化局的人過來說將嗩吶技藝納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去錄製一些節目,但是天明的未來依然充滿了困惑,嗩吶技藝到底該如何傳承,嗩吶匠如何才能實現人生價值。


現實跟電影一樣諷刺,電影公映的時候,電影院都不願意排片,電影宣傳方曾在媒體前跪求電影院給排片,但是下跪也沒有任何作用,還喪失了尊嚴。

電影是好電影,曲子也是好曲子。嗩吶只是中國民族樂器中的一個代表,如何找回幾千年來的禮樂文化,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僅僅等待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拯救,怕是不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