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保險,你看過自己的「淨」收入嗎?

前幾年,紅遍大江南北的"俏江南"陷入了股權賤賣的危局。

首富王健林之子王思聰曾發微博,嘲笑"俏江南"董事長張蘭之子汪小菲,"你也不看看你褲兜裡還有幾個子兒?"。

購買保險,你看過自己的“淨”收入嗎?

王思聰曾經和汪小菲的微博罵戰

王思聰發的微博,話糙理不糙。有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購買保險不是去菜場買兩個小菜,或者打瓶醬油那麼簡單。

這類長期保險都是需要幾十年持續繳費的。

換句話說,就是在未來幾十年內這筆保險費開支是持續流出的現金流

購買保險,你看過自己的“淨”收入嗎?

保費支出是持續現金流流出

如果中斷繳費,就意味著保障結束,變成完全失敗的一筆健康投資。

因此,購買長期保險,必須在投保時想清楚自己的保費承受能力,不要讓保險變成未來生活中的負擔。

那麼怎麼判斷自己在未來幾十年是否能承擔保費支出呢?

保險觀察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考量:

1、年收入水平

這是我們在回答該掏多少錢購買保險這個問題時,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有多少能力就辦多少事,這在任何領域都是通用的,保險亦不例外。

購買保險,你看過自己的“淨”收入嗎?

年收入是首要考量因素

平時我們經常能聽到購買保險產品的"雙十原則",指的是投保人每年合理的保費支出,約佔到年收入的1/10,而保單保額則需要是投保人年收入的10倍。以這種比例來看,對投保人的正常家庭開銷,不會產生太大影響。而一旦風險降臨,10倍於年收入的保額,可以給投保人家庭遮風擋雨。

不過保險觀察要說的是,將10%的年收入定為保費支出的準繩,如果投保的是終身保險的話,其實是完全不可能撬動年收入10倍這樣的保額的。

要想用10%的年收入,實現10倍年收入的保額,必須通過消費型、定期險種搭配,才有可能實現。

當你只想購置終身保險時,10倍年收入的保額設置完全沒有必要,這樣會過多增加你的保費支出。

至於多少保額才合適,不應該用年收入的倍數來決定,還是應該用生命價值法家庭需求分析法來準確計算。

有興趣的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準備投保啦,保額多少才夠呢》。

當我們科學配置好自己的保額和產品組合後,保費支出應該在年收入5%-10%,這樣可以實現更高的保障槓桿。

因此,我們不必生搬硬套雙十法則,它只適合於最後校驗保費、保額的合理性,不能當做保額和保費試算的唯一依據。

2、家庭開銷情況

不過,保險的購買預算,除了要考慮投保人的年收入,還應該將家庭的開銷計算進去。

購買保險,你看過自己的“淨”收入嗎?

考慮家庭開銷可以讓保險規劃更精確

僅考慮年收入的話,一是沒有考慮地區差異性,二是沒有考慮個體差異性

中國國土幅員遼闊,即便是相同收入的人員,如果是在不同地區、不同企業工作,家庭淨收入也是大相徑庭。

假設王石和潘總是兩家不同公司的中層領導,年收入均為30萬左右。王總是在深圳生活,而潘總是在老家甘肅工作。大家想想看,兩人的生活品質和生活開銷,會一樣嗎?

不用說都知道,論物價水平,深圳起碼是甘肅的好幾倍。潘總憑藉30萬收入,可以在甘肅過上土皇帝的生活。相比之下,王總拿著30萬,雖說是份收入不低的工作,但在深圳高房價、高物價的重壓之下,每年的淨收入大大縮水,生活品質一定是難和潘總相比。

再者,即便是收入相近、消費水平相近的群體,有些投保人始終抱有勤儉節約的思想,過日子縮衣節食;而有些投保人為了生活品質,不惜當上"月光族",或者因為債務繁重導致幾無儲蓄。生活觀念不一樣,手頭可支配的資金也不盡相同,每年的淨收入自然不同。

比如一位投保人,年收入10萬元,但是每年開支就要花掉9萬元,這時候你讓他再根據雙十法則支出1萬元用來購買保險,這顯然就不合適了。

所以說,購買保險該怎麼合理配置預算,關鍵還得結合開銷情況看投保人的淨收入,即可支配收入

每個家庭的情況,都有它的獨特性,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前面提到的生命價值法恰恰將投保人支出情況也考慮了進去,因此算出的保額需求也會相對更為精確。

3、收入穩定性

除了收入和開支之外,收入穩定性也是需要我們考慮重要因素。

有些投保人職業較為穩定,比如是公務員、央企、國企、教師,這些職業收入極為穩定,不會出現大起大落,因此年收入和年收入都比較好進行測算,根據上面的方法就能較好地評估自己的保費承受能力。

但還有些投保人職業相對不是很穩定,比如從事銷售、設計、證券等職業,這些職業和市場環境關係緊密,收入水平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

還有一些人,在小型私企中工作,可能會面臨較大的動盪,裁員或跳槽的可能性都較高,收入水平也難以進行準確評估。

購買保險,你看過自己的“淨”收入嗎?

收入是否穩定亦是投保考慮要素

因此,如果是屬於收入不穩定的這類人群,在評估自己的保費承受能力時,不能只以當前的收入或者最高的收入水平來進行測算。

如果工作時間較長,可以以自己的平均收入水平來測算;如果工作時間很短,可以用該年齡段、該行業的市場平均薪資作為測算依據

投資需要有安全墊,保費支出也需要有安全墊。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評估,最大的好處就是留有一定的裕度,不至於在N年之後保費支出變成壓在整個家庭肩膀上的大山。

比如一位年輕有為男士,從事證券行業,當前年收入50萬元,於是他為自己制定了年支出5萬元的保險計劃。2年後,A股市場大跌,投資者紛紛撤離,行業極度不景氣,這位男士的收入銳減至20萬元。

而這時候,他仍然要承擔5萬元/年的保費支出,這對他而言無異於是沉重的現金流支出壓力。關鍵保險的保費支出時間是固定的,最多有2個月的寬限期,他的資金來不及週轉過來,無奈之下他只能選擇退保,放棄了自己的保障。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類似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投保時對收入、支出以及穩定性的考量缺一不可

還有一個問題,低收入人群需要保險嗎?

我的回答是:需要,而且非常迫切的需要!

因為風險是不擇人的,它不會去選擇降臨到富人身上還是窮人身上。

但是和高收入人群相比,低收入人群承受風險的能力卻更弱,一旦風險降臨,可能會成為壓垮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是話說回來,低收入人群很難將重疾保額配足,這是不爭的事實。

從目前重疾的治療和康復費用來看,最少也需要30-50萬保額,否則難以保證最基本的治療。

購買保險,你看過自己的“淨”收入嗎?

25種重疾醫療費用

而低收入人群若要投保30-50萬保額的長期重疾險,會有不小的保費壓力。

這也是一種現實的尷尬,付得起保費的高收入人群,其抵抗風險的能力本身也強;付不起保費的低收入人群,抵抗風險的能力卻很差。

所以,這就是保險觀察說不要老把商業保險包裝成傳遞愛與責任的公益產品的原因,它雖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但絕不是公益產品,不會因為窮人而有所憐憫,只是轉移風險的金融工具而已!

對於低收入人群而言,保險觀察建議首先應確保有社保,這是最最重要的!

然後再選購商業保險時,不要先去選擇長期保險,可以選擇短期重疾險+意外險+醫療險,雖然這種配置產品不穩定因素較多,但是可以用最小的保費代價換取更高的保障槓桿。

保額、保額、保額!

這是我們在配置保險時,需要反覆印在我們腦海中的詞語。

風險來臨時,只有充足的保額才能幫助自己和家庭度過難關,如果因為預算緊張而購買了長期低保額的險種,就不能起到有效轉移風險的作用了。

至於保險應該選購終身還是定期,保險觀察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解讀,敬請關注哦!

我是保險觀察,一個客觀、專業、有溫度、有態度的保險自媒體。請關注我,讓我把專業帶給你!也歡迎點擊“瞭解更多”,關注本人公眾號哦!如果有任何保險問題,歡迎諮詢!

購買保險,你看過自己的“淨”收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