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孟津縣的向陽村,在過去叫前海資,朝陽村叫後海資

孟津縣朝陽鄉的“向陽村”,以前叫“前海資”;向陽村北邊的“朝陽村”,以前叫“後海資”。改叫現在的名稱,是本世紀的事。相傳,在很久以前,這裡是一座荒涼的大山,山上荊棘遍地,雜草叢生,野獸出沒,荒無人煙。隨著時代的變遷,位於山南的洛邑成了東周的國都,於是,各地名流雲集王城,皇親國戚齊居於此。

洛陽孟津縣的向陽村,在過去叫前海資,朝陽村叫後海資

達官貴人們整日荒淫奢侈花天酒地的生活過膩了,就登上北山去遊玩,以取“登山望遠”之樂。山上新鮮的空氣,奇異的花草,使得他們流連忘返,不願離去。那些達官貴人不但生前在這裡遊玩,還囑咐子孫們,他們死後也要葬身於此,所以,這裡就成了殯葬達官貴人的墓地,並將此山稱之為“邙”,意即慰藉亡靈之山。後人曾有“生於蘇杭,葬於北邙”之說。

洛陽孟津縣的向陽村,在過去叫前海資,朝陽村叫後海資

隨著洛邑的日漸繁華,登山遊玩者絡繹不絕,葬於邙山的人也越來越多,致使“邙山無臥牛之地”。以後,朝廷又在山上設圍獵場,以供皇親國戚射獵取樂。隨著獵物的增多,圍場的擴展,人們就考慮給這個圍獵場起個名稱。用什麼名稱好呢?經過好多人的琢磨,就用“海資”二字,意思是這裡的獵物資源如大海之水,取之不盡,射之不竭。

洛陽孟津縣的向陽村,在過去叫前海資,朝陽村叫後海資

日月如梭,轉眼到了明朝。雄踞洛陽的明厲王死後葬於邙山海資(冢在今向陽村西南),洛陽福王宮特在這裡修建陵園,並派人看守。明朝末年,為了開墾這一片沃土,將一批山西洪洞縣人遷移到這裡,形成了村落,就隨著圍獵場的名稱,叫做“海資村”。後來,北邊又形成一個自然村,人們就把南邊的海資村叫“前海資”,把北邊新形成的自然村叫“後海資

洛陽孟津縣的向陽村,在過去叫前海資,朝陽村叫後海資

“海資”雖然文雅,寓意深遠,但由於它與“孩子”二字同音,前後海資村民感到彆扭。後來改稱二區,“二”與“兒”又是同音,仍感不妥。到了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人們把毛澤東稱頌為永遠不落的紅太陽,把自己比作向陽開放的葵花。兩個海資村的村民一商量,就把“前海資”改名為“向陽村”,把“後海資”改名為“朝陽村”,並得到社會的公認。

洛陽孟津縣的向陽村,在過去叫前海資,朝陽村叫後海資

嵩縣何村的西邊,有一個小村名叫“冬學”。1947年嵩縣剛解放時,黨和政府為了幫助農民掃除文盲,就在何村村內成立了一所農民夜校。由於當時形勢不穩農民夜校辦辦停停。到了1950年人民政權徹底鞏固,何村鄉的夜校也越辦越紅火,農民上夜校的人越來越多,村裡的三間房子盛不下,於是鄉政府在何村村西一個打麥場上的三間庫房內,又成立了一所冬學。

洛陽孟津縣的向陽村,在過去叫前海資,朝陽村叫後海資

每到冬天,剛剛翻身的農民們乘農閒之機,天天來這裡上課。他們在冬學裡學政治、學文化、學農業技術,積極性很高。一吃罷飯,你叫我,我叫你,都說:“走,上冬學去!”有時村裡開會,也說:“到冬學去開會。”這樣你傳我,我傳你,“冬學”這個名字就響起來了。後來,不少人家在這裡蓋起房屋,成了一個新村,人們就習慣地把這個村叫“冬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