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春先生的「河南中原論」和「炎黃河南論」是如何炮製出來的?

三秦風A



首先我們談談這個所謂的“河南中原論”。“河南中原論”的核心思想就是“河南=中原”,“中原=河南”,在此基礎上,徐先生把歷史上所有的“中原故事”全部演繹到了河南的頭上,並寫進自己的著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裡,寫作水平之高,居然好多河南老鄉都信了。那到底“河南”和“中原”是什麼關係呢?嚴格來講,“河南”只是“中原”的一部分而已,而且“河南”並非中原的核心。“中原文化”脫胎於“渭水文明”,“河洛文化”濫觴於“三川流域”,都發源於關中平原。徐先生說“河南=中原”,這是一種悖論和文化盜竊行為。


其實真正的“中原”的核心在關中,“關中平原”最初就叫“中原”,也是最初的“中國”、“中華”和“華夏”。長安是中原王朝的長期建都地,從炎黃部落、夏商始祖在渭水流域發端,到周秦漢隋唐在關中平原肇始,隨著中原王朝的雄起和東進,“中原”的範圍才進一步延伸到黃河中下游地區。從《詩經》開始到清末的大量史籍和名人著述都證明了一個事實,古人一提起“中原”首先想到的是關中,是古都長安。 《詩經·小雅》:”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關中北部的漆水和沮水,最早的“中原”指的就是“關中平原”。明·繆希雍《葬經翼》:“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


歷史上從沒有“中原”專指“河南”一說,也沒有什麼廣義狹義兩說論。《辭海》對中原的解釋就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從沒有任何一個史籍記載“中原”專指“河南”或“豫州”。“中原”的地理範圍包括:陝西關中、陝北、甘肅、山西、河南中北部、寧夏、河北中南部(包括北京)、魯西、安徽淮河以北、江蘇北部的廣大區域。到了近代,“中原”一詞也延展出了文化內涵,泛指“漢地十八省”或“中國”。


如果徐先生非要把中華民族一個具有廣泛地理概念和人文精神的共有名詞“中原”說成專指“河南”,那隻能用無知來解釋了。在徐先生的努力下,什麼“中原區”、“中原經濟帶”等一個個專有名詞屬於了河南,這也算是徐先生對河南的貢獻吧,但這不是歷史的真實。“河南”古稱“豫州”,僅此而已,其實和“中州”“中原”只是沾邊,史籍也有蜀地為“中州”的記載,因為“中州”有一層意思指的就是歸順於中央王朝的“州郡”。所以說河南只能代表豫州,不能代表中州和中原,徐先生的“河南中原論”其實是錯誤的。


下來談談“炎黃河南論”。“炎黃河南論”的核心就是要把我們的二位始祖炎帝黃帝打造成河南人。為此,可以說徐先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從2005年1月份徐先生在河南走馬上任伊始,就開始了全面的籌劃。2005繼續搞的是“炎黃文化旅遊節”,但增加了一個活動“拜祖大典”,有拜祭宗廟和陵墓的,真還沒有聽說有什麼“拜祖大典”,這也算是徐先生對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 2006年升格為“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請注意到這時“黃帝故里”的說法才出現了,同時我們的另外一位始祖炎帝被無情的拋棄了!(估計是感覺黃帝的名氣更大一些吧)


在這期間,新鄭做了這幾件事情: 搞了大型的炎黃二帝雕像,大搞水泥建築; 把具有厚重歷史遺蹟的“具茨山”偷改為“始祖山”(估計這樣感覺離黃帝的概念近些);編造了黃帝的生日公元前2717年農曆三月三。;把國家批覆的“新鄭軒轅廟”偷改為“黃帝故里”,從2006年起立碑以“黃帝故里”的名義大規模搞宣傳。河南省共有358處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新鄭軒轅廟”在冊,而“黃帝故里”無據可查。


無論當時河南的官方宣傳,還是內部會議記錄。在2005年以前,從沒有人說“黃帝故里”在新鄭,之前還把“三月三”宣傳為黃帝的登基大典日。自從徐先生來了後,那真是鳥槍換炮,從徵地到建設,到各方面公關宣傳,再到盛大的“拜故里大典”,手筆之大令人咋舌。在此舉一個例子:自從2016年國家領導人把黃帝陵定位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後,國家和黃陵縣政府共同規劃了一個“黃帝陵國家文化公園”。也就在隔年的2017年4月17號,徐先生參加了河南新鄭的“始祖山黃帝文化園”奠基儀式。


那新鄭是黃帝的出生地嗎?有什麼依據嗎?答案是否定的。徐旭生先生是清末河南榮陽人,著名的文史專家,他所著《中國古史傳說的時代》中記述:“大約華夏集團從陝西、甘肅一帶的黃土原上,陸續東遷,走到現在河南、山東、河北連界大平原上,首先同土著的東夷集團相接觸”。徐旭生得出炎黃出自陝西這一具體、明確的結論並非只是孤證,在同時代的研究學者中,蒙文通(四川省鹽亭縣)、傅斯年(山東聊城人)也有類似的結論。白壽彝(河南開封人)主編的《中國通史第三捲上古時代(上冊)》明確記述:“炎黃部族最早發祥於渭水流域”。


《國語·晉語》也明確記載,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都在渭水流域,他們部族之間世代通婚。當代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對新鄭搞的“黃帝故里”氣憤的指出:都沒有任何依據,是經不起推敲的。著名學者方誌遠、方光華等也是全盤否定“新鄭黃帝故里說”的。以上的學者觀點和目前我們中國人的現代遺傳基因以及仰韶文化的考古發現也是高度吻合的。西安“楊官寨遺址”被考古學家譽為著名的“黃帝之城”。目前黃帝陵是國家唯一的國祭聖地。


2009年11月1日,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徐光春的著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出書後沒有幾日,徐先生就從書記職位上下來了。在此,我有一個疑問,徐光春先生的出書稿費有沒有捐助河南的失學兒童呢?


2017年12月24日徐光春主導的河南炎黃研究院成立,徐光春任炎黃研究院院長和專家委員會主任至今。《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呢?小編大概讀了一下,可以說滿篇的吹噓不實之辭,從歷史學的角度講,根本經不起推敲。可以說誤導大眾,貽害無窮。小編曾經歸納了14條進行了反駁,在此不贅多言。

探尋歷史,正本清源,歡迎交流指正。


清樂堂


我沒讀過這本書,但我印象中:廣義的中原就是燕山以南、長江以北、大海以西,關中/太行山以東這片區域,狹義的中原就是指河南。相信大多數中國人也是這個印象。

這就是大多數中國人眼中的地圖


至於有些人從古書裡找到一些論據來證偽這個觀點,我比較不認同。因為

“中原”這個稱呼並不是什麼法定的行政區域,只是一個習慣叫法,古人的習慣和我們的習慣並不一定一致。先秦時期的“天府之國”還是指的關中平原呢,現在大家一提“天府之國”,就首先想到的是四川而非關中。這就是古人和現代人不一致的地方,說不上誰對設錯,只能說這是習慣用法。說不定再過幾千年,可能那時的人民習慣把江浙一帶叫做“中原”呢,甚至把印度或者美國或者俄羅斯什麼地方叫做“中原”,只要那時大多人認可這一點,我們現在人也沒法穿越過去指責他們說的不對。


此外,我不認為是徐光春先生的原因,才導致河南被稱為中原。建國前河南一帶就被視為中原了。解放戰爭之初,劉鄧大軍就被稱為“中原野戰軍”,而雄踞陝北的彭總則被稱為“西北野戰軍”,這就已經說明問題了。此外,還有蔣介石政府和馮玉祥、閻錫山等軍閥進行的“中原大戰”,也因為戰場在河南、安徽和山東一帶而得名,所以,這一塊被稱為“中原”,至少在清末民國時期就已經深入人心。

民國時期的中原大戰,因為主戰場在河南、山東、安徽而得名,可見“中原”這個名字屬於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在當時已經深入人心


至於炎黃什麼的,不瞭解。印象中黃帝在陝西,因為陝西有一個黃帝陵,炎帝在哪裡真不知道,似乎是在山西西南部?在河南東南部?在山東什麼地方?不是太關心。——畢竟五千年前的歷史,沒有什麼可靠的歷史文獻記載,也沒有什麼可靠的出土文物作為佐證,所以現在爭論這些沒有什麼意思。


既然炎黃都是“人文始祖”,那就說明不能用考古學和歷史學的東西來證明或者證偽。反正我們都是文化意義上的炎黃子孫,在哪裡不能祭祀自己祖先呢?《倫語》中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炎黃之靈就在,這就足夠了。


象眼觀天下


又是幾個三蛋蛋自問自答的提問~

為了黑而黑。明眼人一眼看出來!

‘’一部河南史,半部華夏史‘’。這個提法還是引起了共鳴。

把那幾個什麼輕樂唐,舔道id,大秦神棍,大唐淫都,忽略掉。這跟評委去掉最低分是一樣的



西溪印象樂瑪特


由民間調侃演變為政治風暴,又向顏色革命順利過度,各行業、各地區迅速被滲透,甚至政界軍界都有代言人的身影,現在又明目張膽悍然把茅頭指向了河南前領導人徐光春前書記,這些藏身於民披著地域黑外衣的邪惡分子究竟想幹什麼?與"小品"、"黃泛區"、"愛什麼藝"製造的三起河南事件有什麼聯繫,為什麼專對我國內院(河南)、頭部東北狂轟濫炸,窮追猛打。為防止繼蘇聯之後中華鉅變,應該驚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