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臣與皇室的較量:到底是劉裕力壓羣馬,還是司馬氏重掌大權

上回說到朱齡石平滅西蜀,因功進號輔國將軍,不久,進監梁州的巴西、梓潼、宕渠、南漢中、秦州的安固、懷寧六郡諸軍事,因平蜀有功,封豐城縣侯,食邑千戶。

老朱是滅蜀的第一功臣,當此殊榮,可謂實至名歸,不過此時的東晉,最高興的當屬劉裕。

朱齡石雖說有滅國之功,但他是劉裕的手下,而劉裕本人經敗孫恩、滅桓玄、平南燕、蕩盧循、殺劉毅,滅西蜀這一系列戰爭,打下威名赫赫,一時風頭無兩。

權臣與皇室的較量:到底是劉裕力壓群馬,還是司馬氏重掌大權

大概是有感於前人的事業,如王敦,如桓溫,如桓玄,大權在握的劉寄奴開始全力對付司馬氏,畢竟在他這種情況下,誰還不想當個皇帝試試。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在劉裕對皇權虎視眈眈的同時,司馬家族中也有人對他的功高震主,尾大不掉很是擔憂,尤其是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司馬文思這父子倆。

司馬休之早些年在王恭之亂時,也曾數立戰功,後敗於桓玄逃亡南燕,劉裕誅除桓玄後,司馬休之回還東晉,初為荊州刺史,不久兵敗於桓振,遷幷州刺史。劉裕討滅劉毅後,司馬休之率領幷州的募軍抵達荊州,復為荊州刺史,擁兵自重。

這位爺見過大場面,豪傑也見過不少,他知道如今的劉裕跟昔日的桓玄如出一轍,所以一直想找機會把劉裕消滅,而他的兒子司馬文思更閒不住,四處搞策反,意欲陰謀顛覆劉裕。

司馬休之是晉宣帝司馬懿的弟弟譙王司馬遜的後人,他的兒子司馬文思過繼於他的哥哥譙王司馬尚之,做了譙王,就住在建康。

小司馬煽風點火的同時,怕是忘了建康城是誰的地盤。

劉裕本就想對司馬氏出手,如今見司馬文思直接一頭撞過來,高興之餘,將司馬文思綁成粽子送至荊州,讓司馬休之自行了斷。

不過虎毒不食子,雖說文思已經過繼給司馬尚之,但畢竟骨肉血親,司馬休之哪裡捨得手刃親子?就裝裝樣子,上表請廢司馬文思譙王,向劉裕寫親筆信道歉,僅此而已。

劉裕大為不滿,於公元415年春殺掉留在京師的司馬休之子司馬文寶、侄子司馬文祖,以朝廷名義下詔,發兵討伐司馬休之。

。。。。。。

這番行為可見劉裕跟桓玄確實沒啥區別,只不過一個走得遠一些。

司馬休之作為正經皇室宗親,又是一方刺史,兵力十足,遂奮起抵拒,雍州刺史魯宗之等人也起兵響應。

劉裕所發大軍初戰不利,女婿徐逵之及王允之、沈淵之等數位親信大將在破冢(今湖北江陵東南)戰死。

無奈之下,劉裕只好親自帶兵,果然還是得他出手,四月率大軍渡江,橫掃司馬休之四萬軍隊,攻克江陵。

權臣與皇室的較量:到底是劉裕力壓群馬,還是司馬氏重掌大權

司馬休之父子以及魯宗之等人倉皇逃往後秦依附姚興去了。

朝廷下詔,授劉裕太傅、揚州牧,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並封劉裕第三子劉義隆為公爵,以劉裕之弟劉道憐為荊州刺史。

“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再加上賜九錫,自曹魏代漢以來,這已經成為了權臣篡位的前兆。

416年正月,劉裕加領平北將軍、兗州刺史、都督南秦州諸軍事。至此,劉裕一人已經都督徐州、南徐、豫、南豫、兗、南兗、青、冀、幽、並、司、郢、荊、江、湘、雍、梁、益、寧、交、廣、南秦共二十二州。

如此實力,司馬氏的皇權岌岌可危,即位不過十年的司馬德宗,過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哦,也許不,畢竟這位晉安帝是位比“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還要蠢上百倍的主兒。

他連冷熱,春夏秋冬都無法分辨,甚至還不怎麼會說話,說不定當皇帝的這幾年,人還過得十分暢快呢,畢竟天下大事不用操心,反正大權都在別人手裡,四方諸侯更不用擔心,人家本來就不聽自己的。

不過,也正是從這位晉安帝開始,晉王朝皇家權力明顯下了一個檔次,外鎮的諸侯將領那是“將在外,君命根本不受”,而朝中則被大臣壟斷,比如早些年的司馬道子,之後的司馬休之,劉裕等人。

現在劉裕滅了司馬休之,這預示著百餘年的晉王朝即將消失,司馬氏已經淪為羔羊,只看劉裕啥時候殺羊了。

對於晉王朝而言,劉裕是個篡位的亂臣賊子,但是直到這一年,也就是公元416年,在下相信他依然是昔日那個為了“興復晉室,內釐庶政,外修封疆”的熱血男兒,若非如此,他為何又在這一年冒著極大的風險再行北伐之舉!

權臣與皇室的較量:到底是劉裕力壓群馬,還是司馬氏重掌大權

其實這裡在下一直有個疑問,劉裕北伐後秦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若是類比昔日伐南燕,欲立功揚威,為日後篡位積攢政治資本,似乎有些道理,可是這個時間點不比之前。此刻,劉裕經敗孫恩、滅桓玄、平南燕、蕩盧循、殺劉毅,滅西蜀,擊仇池,滅司馬休之,他的聲威早就無人能及,大權也盡在手中,代朝廷發令,這是常態,此時大舉北伐,且不論成功與否,萬一建康城再生事端,實在是得不償失。即便朝野安穩,那後秦不比南燕,是當時的強國,若是北伐不利,失敗或者慘勝,都會對本來如日中天的聲威產生相當大的打擊,所以在下才認為,在這一年,劉裕還是想做個“興復晉室”的忠臣。

公元416年,姚興病死,是年八月,劉裕大舉北伐姚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