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还是开战?(五)

1

2017年的一个新动向是什么?

就是之前说的,2017年下半年开始之际,出现了一股比较强烈的暖流,很多人认为全球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出现了实质性的触底复苏。这是2008年以来大家最乐观的一次。但事实上具体情形仍然非常复杂。几天前,一位共享单车领域的企业家和哥哥也谈到这个困惑:情况到底是变好了还是并无实质意义?制造业到底有没有前途?根据他这个业内人士的切身感受,那就是制造业仍然举步维艰。

哥哥大致谈两层看法,第一层就是这几年持续倡导的全民创新。随着互联网故事大潮的发酵和资本市场的炒作,谈创新必然要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等,实际上创新绝不简单等同这些时髦新贵。制造业要发展,就要进一步创新,而创新是诸多贴近用户、贴近日新月异新需求的系列需要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去做的事情。这个哥哥举了一个例子,大家可以去看看首富当年做地产起步的视频。别人做起来不全靠关系,自己确实还是杠杠的,敢闯,敢拼,这个角度上,清华北大不如胆大是没错的。

当时几个国有企业都不敢接旧区改造,成本测算会亏。他想做还没资质,借用朋友公司资质去做,地方都很迟疑,说你要考虑清楚,别人几个国有开发公司(那个年代不叫地产公司)实力那么强都不敢接?你敢接?

结果首富接了,而且大赚。一千套房子迅速卖出去,毛利挣了一千万。那个年代,连级干部才能享受带有独立卫生间的房子,首富不管,都搞成独立卫生间,还花心思搞了铝合金门窗,又搞了当时单价百八十块钱、当时非常热的盼盼防盗门,还拿了八万块钱去电视台为一个火爆的电视剧冠名播出。这些很多当时都是首创。结果自不用谈,瞬间卖光人们老观念中卖出去要亏的一千多套房子。这些超出人们常规想法的创新,导致他建房成本每平米增加五十块左右,没事,当地房价一千到一千二,他一千五卖出去别人还在抢他的房子。

表面看来是打破定势思维,而背后本质上却是抓住了消费者内心深层次的需求。

你看这些创新有五彩斑乱、天花乱坠、概念满天飞的味道没有?完全没有,今天来看土得掉渣,但是他接地气,就赢得了市场、获得了发展。

中国改开四十年,很多方面实现了从零到一,这确实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整个社会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塑造了今天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强盛。但是后面从零到一百,还必将释放出更为强劲的财富效应,推动更大的社会进步。非常明显,这个转型也会更加困难,但是有前面七十年的坚实基础,相信炎黄子孙一定会攻下堡垒、克敌建功凯旋而还。这个转型,才是中国全面赶超并实现领导全球的核心过程。这个过程,会孕育一大批领先全球的产业、企业,会诞生一大批风云人物,会沉淀新一波全新的全球化规则、秩序、文明。

开局还是开战?(五)

2

上面仅仅是第一点。第二点是什么?

就是这个节点太过复杂,多重奏。一方面是欧美过去74年以来的发展模式亟需大力修复,西方有没有能力和智慧去修补?西方如何调整?这个调整是有现成的历史对照的。

那就是二战爆发离不开一战的历史遗留问题,离不开1929年的大萧条这个硕大无比的导火索。整个西方的调整,文武双管齐下,武就是二战,军事斗争说话,成王败寇,文呢?就是整个欧美的核心资本主义强国,毫无例外的采用了大量社会主义措施,最典型的就是罗斯福新政,这里面类容很多,比如高福利等等,缓和社会矛盾,修复社会内部结构、稳定内部秩序。简言之就是国家干预,同时给平民发点红包。基层不稳,再强大的帝国都会分崩离析。

然后深层次的问题解决了吗?显然没有。

但是全球化四百年以来的经典逻辑开始显灵了。新技术爆发,全球融合(全球分工合作)正面效应开始发力,资本嗨得难以自已(狂赚猛赚)。

这种情况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基本上不太玩得转,二战后西方的三十年黄金时代结束。西方人的工资从此长期没有太大变化。具体数据大量普及文章可自行百度。

这个时代开始全球化的味道骤然改变,很简单,继续重复1929年之前的故事。金融资本不能从正规渠道赚高额利润,就开始玩虚拟派生。这是悄然间毁灭西方霸权的潘多拉盒子。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无比高大上的产业转型升级理论出台,欧美将所谓的低端产业链条全部转移到第三世界,当然,承接最多的就是中国。后面的故事毋庸赘言,众所周知。

贪婪导致贪婪者的破产,由此而始。

3

从家庭,到政党,到民族国家,本质上都是社会组织,如何保持高凝聚力?如何保持高效率?如何保持长期稳定发展?

很显然,东西方的观点截然相反,道路迥然不同,实际效果也不能简单说孰优孰劣。这是饱含思考乐趣的核心所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显然中国是一个超出对手意料之外的好学生。

中国的五年计划和长期规划,确保了核心领域的持续追赶和不断突破,乃至赶超。这种模式也充满戏剧性,第一个玩家前苏联前面玩得挺好,后面自我崩溃,但是中国除了中间一段,前后都玩得不错,这股劲头还在继续。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套路和西方买资源卖工业品的思路区别很大,后者是掠夺,前者是一体繁荣你有我有大家有、既输血也造血。现在这个要想富、先修路的套路已经水到渠成变成“一带一路”,在全球整合中发挥更大价值。

全球化走到今天,既有常规的累计难题,比如能源枯竭、老龄化人口、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全民福利等等,也有2008年次级债引发的截至今天的全球危机这种即时问题。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目前来看,西方的窘境是领先发展数百年的欧美强国不仅缺乏像样的解决方案,甚至有的核心国家还在走回头路。属于典型的逃跑连裤子也不要了。

4

抛开所有短的观察周期的困扰,也抛开民族、国家、区域的竞争和斗争这样传统的角度,那么,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事情就会变得相对简单,这一波全球危机,既是四百年以来全球化进程本身导致的结果(教科书所谓发展不平衡是也),而同时,东西方迷茫惆怅的解决方案也并不复杂,只是要跳出原有框架和历史传统来看而已,那就是全球的深度整合。

这种深度整合,会让全球各个区域、民族、种群、国家都获得整体的大的发展,无论是现实压力最大的贫困、就业,还是中期来看老龄化等,还是中长期来看的能源、环境等问题,都会有很大程度的转变。

整合全球为全球,这才是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意义所在,也就是中国一以贯之的“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少数地区、国家、派别等等。这种转变,需要东西方尤其是西方克服和消化过去那种意识形态之争、超越传统的零和博弈思维。天下为公,从全球共识到具体框架体系,这条路无疑很远,但也同时是必由之路。

在这个角度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都是在走回头路,害己害人,必然不能长久。天下,家国,全球化2.0的故事里,所有人的命运前所未有的合之为一。

这个角度上,林肯当时的演讲,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和中国数千年以来的天下大同理念,殊途同归。“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实践,成为了具体可行的宝贵框架。

中国此前的诸多经验,未来会再全球整合中产生前所未有的辐射效果。由个别国际慈善组织来做,和一群核心大国来推动,那效果差异必然极大。比如,消除文盲、提高识字率这种事情,只有根植于民众土壤之中的TG最有耐心、也最有决心来做。而不是利益集团简单的评估数字上、周期内的利润和得失。

天下为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从基础设施,到起跑线上基础教育如此等等,构建出的是一个带有前所未有的普惠性质的全民共享的蓝图。过去是神话,是乌托邦,令人难以相信,而如今,哥哥认为一切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5

这条路必然不会一帆风顺。此前已经提及,经过长达接近十年的深度发酵,这一波全球危机已经到了一个爆发的风水岭的节点。

所以,从2018年开始这三年,有非常大的几率出现一些里程碑式的破坏性的事件。高墙坍塌,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一破一立,破也未必是坏事,大雪固然冷酷,但是扫灭了无处不在的害虫,来年自然好光景。

未来十年,中国内部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如怀认为:

打下工业化基础的前三十年,改开狂飙猛进的后四十年,为中国积累了良好的家底,可以说,硬件是杠杠的,这也是全球瞩目中国发展的核心所在;那么,后面十年核心则是匹配“硬件”长足进步的“软件”提升。这也是中国整合全球的必需品。

已经吃得很饱,后面要解决吃得好,而且不光咱这几双筷子,是周边村子都能吃得好。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古今一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