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人還需要祠堂嗎?

百家宗祠


需要。這個問題以前回答過。


祠堂是華夏人民舉行祭祀祖先活動的地方,體現了我們重根報本,敬天法祖的精神內核。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詳細說明祠堂的意義。

一、祠堂是什麼呢?

祠,春祭曰祠,亦祭也。堂,殿也。所以祠堂就是舉行祭祀的建築場所,是我們追慕先祖的地方。在華夏傳統的觀念裡,認為人秉祖先餘氣,受祖先德蔭而生。因為人莫不是由父母所生,而父母莫不是為祖先所生。所以追慕祖先,回報祖先是我們應有之義。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我們人生活在世間,可以說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我們生存所需的一切都是從環境,從社會取用的。所以我們要不離於父母祖宗這個根本,進而不離於天地自然。不離然後則能出利而入義。

從這個大的概念出發,回到我們每個個體。我們最直接的由來就是父母。父母生養我們,我們仰賴父母而生,所以我們不離於父母,這是守根相抱最基本的體現。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本,木下曰本。根深才能葉茂。所以培根固本,祭祀祖先,就是由不離於父母進而不離於祖宗天地。這就是祠堂在深層次的自然實質意義。

那麼祠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

二、祠堂的出現

1、祠堂出現的社會背景以及原因

在宋以前,禮之大體一直仍然延續禮經。宋代的時候,因為時間相去久遠,三代之禮延續到當時有很多已經不適合那時候的要求了。所以朱子根據當時情況重新制禮。

這就是《朱子家禮》中提到的:

三代之際,禮經備矣,然其存於今者,宮廬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節,皆已不宜於世,世之君子雖或酌以古今之變,更為一時之法,然亦或詳或略,無所折中,至或遺其本而務其末,緩於實而急於文,自有志好禮之士,猶或不能舉其要而因,於貧窶者,尤患其終不能有以及於禮也。

意思是,隨著時代變化,禮也應該隨之而變。三代之禮雖然完備,但是很多節文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時代了。當時的飽學之士雖然根據三代之禮以及現實情況進行了酌情的變化,但是詳略不一,沒有一個比較折中的方案進行普及推廣,甚至有的忽略了根本而逐末,或者不重視內在之實而只重視外在節文。從而導致有志好禮之士,不能列出要點而遵從。貧困的人,憂患自己終老去世之後沒有可以遵從的儀文以符合禮。

是以嘗獨究觀古今之籍,因其大體之不可變者,而少加損益於其間,以為一家之書。大抵謹名分、崇愛敬,以為之本。至其施行之際則又略浮文務本實,以竊自附於孔子從先進之遺意。誠願得與同志之士熟講而勉行之。庶幾古人所以修身齊家之道,謹終追遠之心,猶可以復見,而於國家所以崇化導民之意,亦或有小補雲。

所以朱子遍覽古籍,遵循大原則這些不能變得。而進行損益。大體以誠敬,忠恕之道的原則,以為禮之本。在實行的時候既能體現禮之文而又能重本務實。從而達到修身齊家,慎終追遠,以及教化民眾的意義。

同時在三代以前庶人是無廟的,而朱子於此時明確提出了“祠堂法”。這就是祠堂正式的起源了,從此祠堂開始正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其重要意義一直影響至今。

通禮(此篇所著,皆所謂有家日用之常禮,不可一日而不修者)
祠堂(此章本合在祭禮篇,今以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首,所以開業傳世之本也。故特著此,冠於篇端,使覽者知所以先立乎其大者,而凡後篇所以周旋升降出入向背之曲折,亦有所據以考焉。然古之廟制不見於經,且今士庶人之賤,亦有所不得為者,故特以祠堂名之,而其制度亦多用俗禮雲)

那麼祠堂的意義朱子在這裡提的很明確。即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

2、修祠堂的錢

既然修建祠堂,那麼就要花錢。所以為了能夠保證各種開支的正常用度,制定了置祭田這樣的制度。

置祭田。
(初立祠堂,則計見田。每龕取其二十之一以為祭田,親盡則以為墓田。後凡正位、祔者皆放此。宗子主之,以給祭用。上世初未置田,則合墓,下子孫之田計數而割之,皆立約聞官。不得典賣。)

每龕取他家田地的二十分之一作為祭田,交給祠堂統一管理。因為蓋祠堂是整個宗族的事,所以每一家都要貢獻力量。具體出資份額,也是根據自己財力而定。

3、祠堂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祠堂既然承擔祭祀活動的職能,那麼按時按規矩祭祀就是祠堂內的重要事務。在朔望日以及俗節要祭祀不輟。

正至朔望則參。
(正至朔望前一日,灑掃齊宿。厥明,夙興,開門,軸簾,每龕設新果一大盤,於卓上每位茶盞託、酒盞盤各一。於神主櫝前設束茅聚沙。於香卓前別設一卓。於阼階上置酒注盞盤一於其上,酒一瓶於其西,盥盆帨巾各二於阼階下......)
俗節則獻以時食。
(節如清明、寒食、重午、中元、重陽之類。凡鄉俗所尚者,食如角黍。凡其節之所尚者,薦以大盤,問以蔬果,禮如正至朔日之儀)

在日常生活起居的重要性中,祠堂的重要性是大於居室的。

或有水火盜賊,則先救祠堂,遷神主、遺書,次及祭器,然後及家財。易世,則改題主而遞遷之。

這點是和先秦時期宗廟的重要性是一致的。

同時,祠堂還是舉辦家族各項重要活動的場所。比如封官,主人生嫡長子,等等,都要到祠堂舉辦活動。

從此以後,祠堂成為了華夏人民慎終追遠的重要場所,並且延續至今已有接近千年歷史。

而朱子所倡導開創的祠堂法,其實是宗廟制度的延續。

三、宗廟制度

在三王時代甚至更遠的時代,是沒有祠堂的,那會只有宗廟。《尚書·舜典》記載: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意思就是在宗廟裡舜接受了堯帝的禪讓。在古代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宗廟之祭。所謂“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1、宗廟是什麼?

宗,尊祖廟也。廟,尊先祖皃也。可見宗廟是祭祀祖先的場所。

《禮記・祭義》曰:「右社稷,左宗廟。」

同時在三代之時,宗廟的地位是遠大於其餘的建築的。

《禮記・曲禮》雲:“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次之,居室為後。“

從這一句裡可以知道,諸侯君子營建宮室首先要修建宗廟,最後才是居室。



2、在古代的禮樂制度下,整個社會是有一定序列的。而這個序列並不是被我們現代人認為的那種階級說法。而是有自然真實上的意義的。因為序列就是自然真實本身的一個特點。所以禮別尊卑,別的是什麼尊卑?是德行。德行高,德行精者,自然能夠以精帥粗。同時我們上面講過了,我們是守根不離之道,德行高者自然其根深,所以就有了不同序列,其廟不同的制度。

《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乃為親疏多少之數。是故王立七廟,一罈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遠廟為祧,有二祧,享嘗乃止。去祧為壇,去壇為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曰鬼。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二壇......適士二廟一罈......官師一廟......庶士、庶人無廟,死曰鬼。

可以明確看出,庶人是不得建廟來祭祖的,只能祭於寢。而且在當時,建廟祭祀是一件非常耗費財力的事情,同時有著諸多的規矩。庶人也承擔不起。對於天子以及諸侯來說,都會有專門的籍田,用來提供祭祀所用。

《詩經.周頌.載芟》:“載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毛傳:“籍田,甸師氏所掌,王載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畝,諸侯百畝。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謂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

以上的這些就是祠堂最古老的表現形式了,是祠堂沒出現之前的情況。之所以下了這麼多筆墨,就是為了讓大家更好的明白宗廟祠堂在我們文化的地位,以及深層次的意義。

四、總結

綜上所論,祠堂在我們華夏人民的生活中以及儒家的視野下,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體現了我們華夏人民重根不離的根本之道。所以炎黃以來,不管如何星移斗轉世事變幻,我們華夏人民依然在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繁衍,綿延不絕,就是因為我們重根報本,敬天法祖而躬行於身這樣的精神。所以我們雖歷經萬難以及外族入侵而仍不改其志。在現代社會,雖然異學異說不絕於耳,但只要我們牢牢的守住我們的根本,重根報本,那麼我們幾千年來所積攢的生機依然在這片土地上,而華夏文明不絕如縷,必然會有重放光明,為大家重新認識的一天。



PS:

從整個大的局面來看,目前社會上興建祠堂的思潮剛剛興起,因為經歷過相當長時間的文化斷層,現在人們首先是對祠堂的思想認識上不到位,其次就是做法不免有很多欠妥之處。


在傳統文化保存的比較好的地方雖然有很多祠堂,但是因為文化斷層,現在大部分對祠堂的認識已經出現了偏差,很多規矩也都沒了,所以有祠堂的地方也不一定樂觀。。。而現在好多地方的開始興起的這種大建祠堂的風氣,雖然是一種守根意識的覺醒,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走歪的可能性很大很大。。。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目前緊要的是先學習明理,不要把這件事又弄成各種烏煙瘴氣,各種淫祀。所以現在亟需正本清源,將祠堂的來歷和意義講清楚,儘量向正確的方向做出引導,也是一種責任吧^_^


華夏文明,道家視野,獲取更多消息歡迎關注公眾:博山小敘


博山廬


這並不是說民間恢復祠堂就一定要把一些封建糟粕也請回來,更不是鼓勵民間宗姓形成地方黑惡家族勢力的死灰復燃。(包括家族宗法與私刑的濫用)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展開,許多農村早已開始消亡,一個家族數百上千年固定不變的狀況開始分崩離析!也只有江南和東南地區還保留著傳統農耕時代的這種世居習慣。據我瞭解華北、西北、中原許多傳統農村已經消失。人口早已分散全國各地。無疑這是社會整體進步的成果,自由遷徙是民主,自由的一種正常化常態。所以在這些“空巢"的北國農村並不存在復建祠堂文化的問題!

由於現代社會的變遷,許多單姓獨姓的農村早己成為多姓人口的村莊。例如天下王姓出太原,太原過去有許多王姓集中的村莊就非常多。王家墳、(峰)王村、大王村、小王村、后王村。多了去。隨著城市擴容早已溶入人口大溶合之中。原來的宗族祠堂大多消失無蹤。

再舉一例!我祖籍山西靈石(原屬隰縣)鄧寨溝村原是明洪武年間從河南遷來山西的。(也有一說是從山西囊汾遷來)清末民初鄧氏家族出了個販毒土匪頭子鄧如海徹底改變了這個村子原來的獨姓格局。搞得原來富裕的家族一個個因抽鴉片傾家家蕩產。結果民國期間因戰亂從河北保定地區大量難民移居鄧寨溝。文革中鄧家祠堂被毀。這段歷史成為迷底。

優秀文化的傳承要靠世代相傳才能延續。祠堂文化對於國家建設發展強大是非常有益的。同樣祠堂文化對於實現社會和諧與誠信這些道德層面有著不可低估重要作用。是民族團結的重要組成力量。

歡迎讀者提出不同見解與意見!讓我們共同為恢復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各自微薄的力量!


晉A閒雲野鶴


祠堂是否還有必要新修,引起很多爭論,如同近年來對宗族復興的討論(當然,祠堂其實是宗族復興的一部分)。單不說祠堂的象徵意義,祠堂其實在部分地區還是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一些地區利用祠堂聯繫同族人,進而進行彼此合作獲取經濟利益,還有地區利用祠堂作為地方活動空間,創辦棋牌室、圖書室等豐富精神生活

。不僅如此,還有地區政府也參與其中,如修復古祠堂,使之成為旅遊資源,或者繼續擴展,使之成為尋根問祖的場所等。所以,祠堂其實還是很有必要的。

祠堂

但是否興建新的祠堂,還是需要具體討論。最近幾年,聽到一些學者討論過現在的宗族情況,也去了一些地方做過田野調查,依據自己看到和了解的情況,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曾經宗族組織相對活躍的地方,現在同樣保留很多宗族活動,而以前宗族影響力較為薄弱的地方,宗族活動也較少。所以,對於是否興建祠堂,一定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一些地區宗族勢力很活躍,那麼興建祠堂可能就會得到很多族人的支持,而如果本地幾乎沒有宗族活動的痕跡,而冒然去組織興建,則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現今祠堂的修建,多依靠族人捐款,如何捐款、怎樣使用捐款也應該做好相應的工作。因此,如何利用好祠堂,無外乎還是八個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楚邾




(一),儒家祭祀祖先的意義是為了“追養繼孝,民德厚望"。祭祀絕非是封建迷信,而是敬先人的修為,正自己的正氣,感恩祖先厚德,繼承祖先精神,堂堂正正做人……。



(二),樹有根才結出花果,江有源才滾滾長流。祖宗是我們的根和源,我們感恩祖先的德蔭,才有今日的好日子和健全的身體。因此,報本反始,共同緬懷人類的始祖之德,是當今世界的一等善事善舉,提倡祭祖之禮,共建和諧社會。



(三),歷來祠堂都是聚義商討家族大事,生、婚、喪、獎懲揚善等事件都在祠堂舉行,是團結家族,提高凝聚力,尊老愛幼,發揚光傳統的場所,是追思祖先之地,所以祠堂是必須存在的。



(四),不過"文革"中破四舊毀了多數,在條允許的情況下是可以重建祠堂的。現在人們外出務工,為生計快節奏生活,一年難得相聚。如果有祠堂逢年過節可以團聚,交流增加宗族的親和力……。



(五),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祀之以禮。追養是對祖先的緬懷,繼先是為了發揚孝道。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做為長輩要為子孫樹立孝道觀念,彰顯家風。如果能在逢年過節時虔誠的祭祀祖先,那就是仁義道德日趨淳厚,家和萬事興。



(六)、當今社會是多元化時代,人們出門在外不便進祠堂祭祖,大多無祠堂。而且多數住單元樓,無法擺牌位。但可以在逢年過節時拿出照片,焚香敬父母,敬先祖,此風俗應永世傳頌。



賈全貴


今天的中國人還需要祠堂嗎?我個人認為祠堂不單止需要,還要加以弘揚!

祠堂在南方很常見,(特別是在廣東),在北方可能相對比較少。祠堂作為一個宗族的象徵,其意義和含義是非常深遠和重要的。祠堂,也是一種信仰。也是維繫族人情感歸屬認同的一種紐帶。是緬懷崇敬先人,是活著的人,對先輩的一種追念,感恩和精神寄託傳承。也是促進族人團結,增強凝聚力的一個地方。



在以前,祠堂是供奉先祖,和家族拜祀的重要場所!也是家族宗親聯繫、匯聚丶議事,定規、處理族內事務的地方。兼有辦理婚、喪、壽、喜等大事件時,舉行儀式活動等用途。


建立祠堂很有必要,祠堂作為一個宗族的象徵,其意義和含義非常深遠和重要。祠堂不單止是緬懷先人,還是承上啟下的一種傳承。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族人的疑聚力和歸屬感。中國人都有落葉歸根這種概念。無論走了多遠。都會心繫家鄉。很多旅居海外的華人,在家鄉已經沒什麼親人,他們都會經常回來祠堂拜祭。就像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到城市生活,幾十年後當他們沒有了親人在鄉下。如果又沒有了祠堂這個紐帶,可能他們就再也不會回去了。

在廣東興寧崗背有個劉氏祠堂耗資過億,每年都會吸引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劉氏華人前來緬懷!正因為是有了這個劉氏祠堂,才吸引了這麼多劉氏後裔前來拜祀!(據說落成這個劉氏祠堂,還得感謝一個叫“劉志庚“的人)。


不知所謂呵呵呵


殯葬的改革,其實是信仰的改革、是傳統文化的改革,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區別於兩個字,東方講“生”,西方講“分”。東方文化貫穿於東方人的建築、教育、自然、飲食等等每個生產生活方面,殯葬也一樣,東方殯葬也講生,“生”就是指庇廕、輪迴,中國人信奉信仰“天地國親師”,親即親人祖宗,正因為信仰祖宗,中華文化傳承上下五千年不斷,不象西方和其它民族不信仰祖宗、沒有祖宗,文化經常斷離、被侵,現在要硬生生把中國人的祖宗觀念信仰消滅,一是不符合東方人的文化思想,二是將對東方文化傳承的斷離,中了西方文化侵蝕戰略套路。三是怎樣傳承東方文化,怎樣教育孩子?沒有長幼、天地國親師的信仰教育,文化傳承要斷離、社會秩序教育將面臨危機。四是野蠻的平墳運動,是不是新的“破四舊運動”?不能用我們的當前思想說明歷史是正確的,以後要哭都沒有淚。西方講“分”即火化。當前有天葬(分)、火葬(分)、水葬、土葬、樹葬等,中國人大部分屬土葬,講求祖宗庇廕,人世輪迴,因土地有限,國家推行西方的火葬法“分”,但是這麼多年改觀不大也不全入民心,火化了最終還要佔地,好多城市公墓最後也把山削光佔完、如香港的公墓山。樹葬故名是火化了葬入地平下,再種植樹,推廣也不大。  其實要滿足中國人、東方文化的“生”,土地也得保護,怎麼辦呢?

       拙見一方:火土木葬法,火化後葬入1.5-2米深、50釐米見方的土地下(第99個、烈士、大師、大將軍、大名人的給一個土葬),勘輿找好向,種上能長千年的樹,樹下可以放一塊30釐米見方石頭銘記(世界上最古老、傳承的文化,一是酒文化,二是石頭文化)。這是載體屍體的處理;關鍵是精神的處理,結合宗祠、廟堂處理,石頭靈牌20分高15分寬,前靈後記,放入宗祠廟堂,靈堂男左女右、災血短者另房,一個高4米寬4米的房間(3面)能存1000多個牌位,村裡有宗祠的進宗祠,沒有的進廟,沒有廟的政府建廟,進廟是借鑑明朝的方式(西門慶……),建廟堂的地方都是勘輿後確認為大地的,死後精神能歸廟堂是每個中國人精神應當都樂意的,死時由和尚念七,入土時可以勘輿後植樹(政府規定1.5米大小,不高出地表,銘石入土),這樣,載體入土為安,有樹可見可輪迴,精神有金鋼鎮、有羅漢點、有普菩渡、有祖宗保,每年清明到宗祠廟堂上香就可以了,千百年後挖出銘石,考古學家、家族脈絡又可考證,靈魂又得重生,文化也傳承了。

    當前城市一律火化,公墓建設也不衝突,繼續開展,天葬、水葬的保留,農村施行土木火葬。國家投入建廟的資金土地,林業部門負責樹木及建檔保護。是可行的。


天上雲彩38


建祠堂,修家廟,是中國人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傳統,是中國人的根,有了這個根,不管你漂向世界哪個角落,你的根還在這裡。沒有了這個根,也就沒有了中國魂。

東南沿海一帶,返鄉作貢獻的華僑那麼多,因為他們都知道他的根還在,有處可尋,他的付出也變得有了意義,有了這個根,才能夠給大家團結在一起。大多宗祠家廟都有家規家風的,宣揚好的家派家風,自我約束,就猶如黨章一樣,具有約束力也是好事。

明清時期宗祠家廟盛行,未見哪個家族到這方面做出違背中華民族的事,反而是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延續做了貢獻。據我瞭解:明清時期,漢族大姓何氏家族的家祠家廟很多,但後來他們都在自己宗祠家廟改成了書院,教書育人。有浙江省內最大的一處何氏宗祠,在清末民國初就由何姓自己改做學校,5開13進的大宗祠變成了附近鄉鄰的學子的求學場,也算功德一件。還有具我所知的貴州鎮遠古城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佛家,道家,儒家,三教融合在鎮遠古城辦學。鎮遠古城是一個兩山夾溪溪水惡的地方,辦學沒地方,當時被尊稱儒林博士夫主的何道隆,在自己的何氏大宗祠家廟上東菖坪建起了鎮遠古城第一所文明書院,後在他們的一批不懈努力下,鎮遠文風鼎盛,出了不少貢生,秀才,進士,壯元傳為佳話,把一個蠻苗之地變成文化傳承之地,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值得稱讚。

除四舊,樹新風,是好事,但我們也要保存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作風,愛祖國,為國做貢獻,精神值得發揚和繼承不是嗎?有些擔心家族勢力會演變成地方黑惡勢力,現在中國法律完善,社會安定,文化素質高,我想誰碰了這個法律底線,也沒有好下場,最後也得繩之以法。


貴人視覺


1,祠堂是宗族文化也是祖先崇拜的象徵建築,族譜記錄著族氏的發展,也是族氏議事辦事的公共場所,有凝聚族氏的功能,記錄族氏的發展史,有其正面的傳承意義!2,但是,也有侷限性!與現代社會無法融合,比如強調男子傳宗接代,重男輕女,封建男權思想,封建家長制與封建族長把持權力,不利民主公平,容易因人情關係形成宗族或鄉村勢力發展,甚至形成鄉村內部人情關係派別化,為滋生村霸地痞流氓提供溫床,不利形成鄉村族氏平等民主的議事風氣,導致有錢、有勢丶有權者被簇擁,形成封建權力壟斷,這樣的隱患容易導致權力割據,從而導致派別衍生,恃強凌弱,非理性之選!3,應去除其封建糟粕部分,比如男子傳宗接代,重男輕女,男權思想,去除族長封建家長制的一言堂,建立男女平等,參事議事平等民主的風氣,不以權勢打壓弱勢,融合現代社會法制精神,提倡新時代法制丶道德丶民主丶文明丶和諧丶友愛丶互助等精神!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隱者進退有據


需要。外國人認為中國人沒有宗教,沒有信仰,其實,中國人有信仰,中國有分散的“祖先教”,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當農曆春節到來,千千萬萬人都趕回家團聚過年,外國人感到驚奇!這也是中國之所以是中國的個性和重要特徵之一。

“祖先教”,“祠堂文化”是中國抵制外國惡意文化滲透的文化“防坡堤”,當今有西方反華勢力對中國進行滲透,它們常利用“宗教”傳播為幌子,先“傳教”,完全顛覆某些中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完成“洗腦”,接著,這些人就成為它們任意操縱的棋子。這顯然不是正常的宗教活動。對此,中國應提高警惕,採取措施加以防範。其中,傳統民間文化習俗是一個和平有效的抗“滲透”工具。

建議尊重和弘揚優秀民俗文化。


東方156057292


當今社會,除了親情還有什麼是真的,是,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什麼都先進了,然而人最起碼的尊重長輩宗親不能超前,春節,多麼重大的節日,讓現在人玩成什麼了,除夕至除一,春節完活,沒有了以前年的滋味了,拜年微信,壓歲錢紅包搶,除了抱個手機耍,沒有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了,醒醒吧中華,我們丟了太多太多了,把凝聚我們的祠堂再丟了,臉也沒了,孫悟空石頭縫蹦出來的也知道衣不遮體害羞,當今社會下的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