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

十九大之後,決策層和學術界基本上對我國經濟的風險達成了一致共識,我國的風險主要存在於金融領域,金融風險是最大的風險,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金融風險在市場領域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金融亂象,治理金融亂象是防範金融風險最直接、最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

金融亂象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第一是改革引起的金融亂象。並不是說改革本身引起了亂象,而是由於改革過程中配套措施沒有跟上,導致亂象叢生,典型的代表就是放開非銀行金融機構。如果銀行在整個金融系統所佔比例過大,間接融資所佔比例過高,整個社會的槓桿率就容易升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倡導放開非銀行金融機構,包括各類投資公司、基金、保險公司等,但是相關的准入條件、法律法規和監管政策並沒有跟上,導致亂象叢生。

第二是新技術引起的金融亂象。主要是互聯網技術,比如最近比較熱的比特幣,就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發展起來的。區塊鏈技術是計算機科學的概念,技術本身無罪,但是由它產生的比特幣,主張去中心化,也就是說不是主權國家發行的,而是私人發行的,其很難成為一種通用貨幣。區塊鏈技術並不能改變只有主權國家才能發行貨幣的原則,比特幣不是一種貨幣,充其量只是高科技遊戲,目前央行聯合七部委已經全面叫停了ICO,也反映了國家治理金融亂象的決心。

第三是非理性投資引起的金融亂象。過去我們的投資者都在追求高回報,導致詐騙成風,一些騙子就是利用人們追求高回報的心理,故意不告知風險,或者投資者自己忽視了回報與風險的對稱性,認為真的存在高回報、低風險的投資,從而將大量資金砸入投資領域,當反應過來被騙則為時已晚,當然大部分人只投入少量資金,比如一兩萬元,對於被騙並不很在意,而是像在賭博一樣參與投資,騙子也是利用大眾的這種心理進行詐騙。

治理金融亂象也需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是改革過程中相關配套措施要跟上,尤其是進入門檻和法律規範,不能讓一些人打政策的“擦邊球”,金融市場放開要循序漸進,不能一次性放開過大;第二是對於新技術要保持謹慎的態度,當新技術與金融領域結合的時候,要思考這個新技術是否真的帶來了效率的提升,還是隻是市場炒作的一個噱頭,新技術是否被合理地運用是個重要的問題;第三是要改變投資者的投資理念,不能盲目地去追求高回報,高回報與高風險往往是相伴而生的,這是投資者要時刻牢記的,國家也在反覆強調不要搞保本理財,這也是在培養投資者考慮風險與收益對稱性的舉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