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精神和理性思維

科學的發展動因

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紀,也就是2500年前,正好是我們的春秋戰國時代,我們的孔聖人、諸子百家那個時代,非常巧合的是東西方文明在那時候正值相互輝映,雖然他們沒有什麼交融。但是中國的諸子百家———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墨子、莊子、孫子,那時候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類思想非常絢爛的一個時代。那麼西方是什麼樣的呢?古希臘的城堡文化,孕育了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和阿基米德這樣的科學家。後來經過中世紀的黑暗,中國也是理學家對孔子的歪曲,同樣經歷了一個黑暗的時代。以後因為馬丁?路德引導的宗教革命,解放了人的思想,西方開始文藝復興,人性的解放,更是一個大的發展,出現了科學巨匠牛頓、伽利略、布魯諾、達爾文等等,那麼應該說西方比我們是非常的幸運的。因為爆發了工業革命,政治改革、生產力等等獲得極大的解放,西方從此強盛起來,從而奠定了近代和現代文明的基礎。我們要反思,我們中國的文化怎麼了?怎麼沒有創造近代和現代的文明?而現在我們多個方面———計算機也罷,製造業也罷,包括社會科學還有自然科學,都是大量學習西方。以名字命名的定理、發現、發明,幾乎全是歐洲人或者美國人的名字,很少有中國人的名字。這一點最大的根源,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別。

這是一個性質上的差別,從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開始更多的是理性思考,至於孔子、老子他們的學說等更多是感性。比如說我們熟知的孔子的一些理論,如中庸之道、仁者愛人、有教無類,這些都是更接近感性的一些結論。還有一些政治主張,如老子的無為而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即小小即大……雖然是辨證的但多是感性的。而作為西方的哲學發展史來講,即便是宗教,從它教會學校的課程來看,除了神學之外,還有算學、天文學、邏輯學,還有藝術、美學等等。大家知道,天文學是講究實證觀測的,必須有實際根據;邏輯學是講究推理的,嚴謹嚴密的推理。牛頓三大定律的發現,就是建立在實證、實驗、嚴謹的推理、歸納、邏輯分析、數據統計、概率統計等科學方法的基礎上。所以我們東方人更多的是感性思維,西方更多是理性思維。我們這個民族從血液上或者從DNA上更多的是浪漫主義,較少的是現實主義。我們在經營、生活、教育、科研等更多相信自己的感覺,但這種感覺有時往往是錯誤的、有偏差的。自然科學要講究實證考察,我們都聽過科學家嚴謹探索、追求實證的故事。為了一個數據,為了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他們千百次地試驗,不怕枯燥、辛苦的生活。科學是真正的東西,是技術發展的真正動力,是人類一種不停的探索、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絕對不是金錢能夠誘惑能夠引導的。有人說搞技術開發是為了錢,那這個人絕對不是好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反過來說,作為現代市場經濟講究的是公平公正,如果牛頓、愛因斯坦、布魯諾、伽利略生活在現代社會的話他們都是億萬富翁。

自然科學要嚴謹、要實證。那麼剩下的科學呢?社會科學呢?我們說更需要嚴謹,更需要實證。大家知道社會調查公司,他們發出上萬甚至幾十萬份的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分析,進行概率分析,才得出一個戰戰兢兢的結論,還不敢說100%的結論。有的同志碰到一些事,他就說100%怎麼樣,絕對怎麼樣,我敢拿命賭怎麼樣,這在科學家或真正的社會科學學者的耳朵當中,都是瘋狂的。實際上越是社會科學,它的離散性越強,它的嚴謹程度越高。不嚴謹不理性的社會行為,造成的結果都是毀滅性的災難性的。大家知道二次世界大戰時法西斯頭子希特勒,這個瘋子認為猶太人是劣等民族,要全部毀滅,所以幾百萬猶太人葬送他手;他還認為,我一個德國就能夠打敗英美,打敗整個歐洲,就能夠打敗蘇聯。這實際上是根本不可能的,一個戰役一個局部的戰爭,根本不能扭轉它已經從客觀規律上註定要失敗的命運。但是就因為這樣一個狂人的不嚴謹,葬送了幾千萬人的生命。包括我們“文革”當中的“大躍進”,我們所謂的困難時期,都是一種不科學、不嚴謹的思維方式造成的。比如SARS,如果科學嚴謹地對待它,就不會在全國蔓延。當然經過這些以後,我們就更加嚴謹,更加科學。

a) 燈塔理論和拋石理論

科學精神和理性思維

在這兒有個旋轉的燈塔,在這個角度上這個人看的是耀眼的亮光;而背面另一個人看是黑暗的;這兩個人之間的人看到的是微弱的光。站在不同海拔高度的人,有的看成是朝下的一條光路,有的看成是朝上的一條光路。正常視力的人見到正常的光,那麼這兒還有一個弱視的人,他見到的是星星點點的光、模糊的光;這個人是色盲,本來是紅色的光他看成是綠色的光;這個人帶了一個藍色的眼鏡,看到的這個光是藍色的。由此看來,同樣一個燈塔同樣一束光,這麼多人有這麼多不同的感覺。我們記得盲人摸象的故事,有人說是一個柱子,有人說是一個蒲扇,就是一個明眼人能夠客觀的說出來是大象。對燈塔光線的感覺,只有當一個人轉一圈、跑一圈,或者從不同角度高度的人用無線電跟他聯繫時,他才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否則,他得出的結論只能是片面的局部的。

所以消費者來到我們店裡來說要100升或120升產品的時候,說我們的產品貴的時候,說他沒錢買的時候,我們就完全相信他了嗎?他自己知道自己說什麼嗎?有的時候你自己說話的時候,你知道你自己為什麼那麼說?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看到的感覺到的講出來的,很大一部分有可能是失誤,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夫妻吵架,朋友反目,同事爭執了。旁觀者看得很清楚,說這兩口子沒事找事,結果旁觀者回家又會演出同樣的事情,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當事者迷旁觀者清。我們的祖先天天湊在一起玩鬧、遊戲,本能地聚在一起,為什麼我們現代人不能和平相處?因為我們有太多的感官了,有太多的認知了,有太多的思想了,有太多的表達了,使得我們之間的相互關係被偏見阻擋了,溝通難了。所以只有全面地、系統地、歷史地、動態地去看問題,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質。必須客觀地、有所保留地描述這種事實,絕對不是那種100%的那種描述,而且要去偽存真、綜合分析,這就是一個科學觀察、分析的過程。

這是一塊拋出去的石頭,觀察者A,觀察者B,觀察者C,觀察者D。每個人視角都這麼窄,而且就在這麼一段時間內觀察,在第一秒看到它,在第二秒看到它,在第三秒看到它,在第四秒看到它,每個人說的位置不同,時間也不同。只有這個觀察者E是站在更遠一點更高一點的位置看,他的視角要大一些,他說石頭是在那個位置,在那個方向延伸到那裡去,而且他還能預測,他到下一秒鐘會在這兒,再一秒鐘它會在那兒。但是大家注意了,本來按著拋物體的運動規律,他可以算出這個石頭的軌跡,它落地的時候,它必定會落到這兒。但是,還是不能這樣絕對地下定論,也許是一股風吹偏了方向,也許是另外一塊石頭正好在這兒撞上它給它一個外力改變方向,使它偏離原來的軌道。所以我們還是一定要有全面的、科學的、留有餘地的態度,來看待所有的事情,包括我們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們的事業發展,不要過分的主觀。

在學校裡我們很少學到用統計、歸納、綜合、迴歸、分析的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國外在中小學時就有一門選修課——《科學的方法論》或者《科學的學習方法》、《科學的思維方式》。我們很多做思想工作的同志,不見得已經掌握了這種規律,能夠全面的、系統的、平和的方法來看問題。事實上,我們無論是同事之間、朋友之間、上下級之間、家庭之間,百分之九十幾的結論、矛盾、衝突和怨恨都屬於冤假錯案。大家想想,我們作為一個旁觀者,勸解別人吵架時絕對不是純粹因為與人為善,而是確實看到了有些人思想太偏太狹隘,因為一點很小的事就打起來,甚至是沒事幹,吃飽了撐的。可是我們自己一旦成了當事人之後,絕對又是吃飽了撐得沒事幹,而且又絕對不認為是這樣:我沒錯;就憑我多年的經驗,他是一輩子跟我過不去;他就是看不上我;他就是想佔我便宜;他就是想治我,想整我。兩口子之間、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就經常製造不少這樣的冤假錯案。所以如果我們缺乏理性思維實證、綜合考慮、系統考慮、科學思維、科學的方法,缺乏正確的價值觀,我們的世界就是混沌的,我們的結論90%以上就會是荒謬的。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勇於懷疑自己、改造自己和超越自己。

美國實用主義及商人理念

一提到實用主義,就是現打現賣,實際上很大程度上不是。這是一種哲學理念,這個理念拯救了西方整整一代人,拯救了西方的文明。實用主義是對美國社會發展和一般思想文化的理論概括,也是美國精神的一種理論總結。大家知道美國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嗎?實實在在有點像我們現在這一代年輕人。雖然我們沒有披頭散髮,沒有穿那樣的牛仔褲,但是思想很相似。戰後第一代人,沒有經過奮鬥也沒有創業精神,生活條件好了,就找不到北了。開始吸毒、酗酒、閒逛、反社會,沒有信仰,對傳統的道德、理念極度的懷疑、反感,整個一代人陷入危險的境地。

像我那一代人從上學的那天起,就很累但也很充實。印象很深刻的,小學時有一次下課了,我一個人留在教室裡學習,一幫男生在外面鬧,我沒辦法就揹著書包回家了。結果劈頭蓋臉地捱了我媽一頓罵,這是我媽唯一地一次罵我,然後我又揹著書包回去了,又跑到樹林裡看書。後來上中學的時候,我們的物理不叫物理,化學不叫化學,叫“工農業基礎知識”,根本不知道牛頓定律。真正的學習是在大學裡,晚上從圖書館裡帶出書來到路燈下面看到晚上一兩點以後,宿舍裡不給開門,去跟管理員吵架,把門打破了鑽進去。回去以後怕影響別人,拿手電筒在被窩裡如飢似渴地看,夏天連個風扇也用不上。畢了業以後,還是天天跟學校一樣,辦公室就是我們的家,就是我們的書房,不回家是正常的,甚至結了婚,都改不掉這個習慣。我們那一代比你們差遠了,我女兒小雪的那些教科書我是孜孜不倦、樂此不疲地看啊,你們真好啊!我們當時哪有這樣豐富、科學的教科書啊?這兩代人差距就這麼大嗎?代溝就這麼深嗎?我們都是人啊,人的最根本的、跟動物最大的區別,不就是有求知慾、有思維、有積極性、有探索精神嗎?有改造自己、有充實自己有追求命運的慾望嗎?這種慾望正是人類最基本的本質,即便到了暮年的時候,這種求知慾、想改造自己的願望也不能改變。可是我們現在這一代年輕人,已經和我們那一代相差很遠了。缺乏艱苦環境的磨鍊,物質條件上很幸福,但精神和信仰也很貧乏了。那怎麼辦?

人類能夠從人猿成長到現在的高智能生物,就是我們的祖先一代一代地不斷改造自己的結果。那麼我們怎麼能把我們最基本的人性丟了呢?好,我來重複一下這個實用主義。沒有信仰,沒有價值,怎麼辦?未來是什麼?人的未來最終是死亡。那麼好,既然人們的生活最根本的是一個黑暗的結果,那我們就要珍惜現在,珍惜現在的每一天,包括享受每一天。舉嬉皮士的一個例子,過去的大學裡根本不學習,最後荒廢了,那麼怎麼辦呢?新一代人有了壓力,明白我現在學習是為了高工資。現在如果荒廢、玩樂,畢了業以後找不著工作,別人都看不起我不尊重我。那好,現在就要努力學習,讀完書後就工作,成為專家,成為社會上不可或缺的一個角色。再主動一點我在這個部門裡、在社會上、在這個行業裡我做“老大”,或者是這個領域數一數二的專家。獲得很大的尊重,有穩定的收入,穩定的未來,會得到汽車洋房,有有薪假期,有和家人團聚的週末。這就構成了美國八十年代以後在實用主義指導下的中產階級一代人,他們被哲學理論救了,被杜威倡導的實用哲學救了。對於傳統的哲學,實用主義更加表現出注重實際、崇尚行動和鼓勵開拓的特點,那麼這就形成了個人與社會、團體、公司和國家共同的一個積極環境。

皇明的理念,追求和諧的完美、物以稀為貴、求名求利求發展、崇尚自然等等,都是跟實用主義有關的。也是符合主流的,我們並沒有多麼空洞的口號只要大家奉獻,但我們可以高入雲端,為了子孫的藍天白雲。低,可以腳踏實地,求名求利求發展。我們說最美是商人,最真是商人,現在的商人理念其實就是實用主義,商人講究價值最大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各種關係的平衡這就是實用主義,務實講究時效,同時又不限於現在。如果光考慮眼前快樂,只顧眼前不顧未來,到將來我們拼命地掙錢也不夠用了,很不合算。所以要平衡地計算未來,把大局小局進行最優化。珍惜現在就是關注未來,珍惜不遠的將來就要更加關愛眼前。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公司也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