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到民国,为什么乱世总能出现「百家争鸣」?

从魏晋到民国,为什么乱世总能出现「百家争鸣」?

“剑雄品评”认为:首要的条件,竟是出现国家内军阀割据,不断的出现战争。这个让人很无语,难道,为了让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要置人们于战火荼毒之下吗?这个实在不是我们想要的。2次“百家争鸣”情况,具体如下:

从魏晋到民国,为什么乱世总能出现「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在西周灭亡后,西周王权开始衰落。在诸候争霸定鼎的混沌时刻,思想界已从“庶子不议”的禁锢状态走向充分活跃的“朝野横议”,同时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提供条件招贤纳士。这个时期是统治阶层与思想阶层面一拍即合、惺惺相惜的最好时期,也让人文艺术、社会思想、军事战略、自然科学、逻辑思辩等学说有了极大的发展。

且由于社会转型和国家分裂,当时名存实亡的“西周王权”对社会已无多大约束力。新思想文化的不断诞生发展,没有了统治阶级的压制,思想界已从“庶子不议”的禁锢状态走向充分活跃的“朝野横议”,“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了,出现了各思想代表人物创办私塾传授本派的思想文化理念。

从魏晋到民国,为什么乱世总能出现「百家争鸣」?

并且,这个时期的思想界并不是依附于统治者身上,而是处于“双向选择”的良好互动之中,国家的分裂反而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绝佳的环境。由此,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创立发展起来的社会、艺术、科学思想学派,有林林总总、洋洋大观的上百种学说,其中声名遐迩的是儒、道、法、墨、阴阳家、纵横家等思想文化。

但在此后的秦汉两代,国家已经统一,诸侯皆已消灭。人心思归,归为大一统,而统治阶级也为了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必须进行强力控制和约束。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打压,就这样,儒家学说成为了国家的圭臬,雄韬伟略的“秦皇汉武”竟成了繁荣发展思想文化的“百家争鸣”的终结者。

2、清末民初时期的“百家争鸣”。

从魏晋到民国,为什么乱世总能出现「百家争鸣」?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颁布后,各个朝代的统治阶级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约而同的,将“儒家学说”敬奉为圭臬(当然,别的学说也有很少的机会),而这个局面,在清末民初被打破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开始了。

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自顾自的搞起了“独立王国”,孙中山建立了临时政府后,被袁世凯北京政府所继承。反正是次第粉墨登台,国家陷于空前的战乱和动荡之中,今天和明天打。十分混乱。没有一个地方政府对整个国家有绝对的控制权,于是,国家大分裂,又客观上为思想文化发展提供了宽容的空间。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