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特徵和防治(二)

番茄病害

病害的識別

植物病害有植物表現出來的症狀進行識別,植物病害的症狀表現十分複雜,按照症狀在植物體顯示部位的不同,可分為內部症狀與外部症狀兩類。

在外部症狀中,按照有無病原物於實體顯露可分為病徵與病狀兩種。

病徵(sjgn)是指病原體在植物上表現出來的特殊結構。例如有真菌的苗絲體、菌核、孢子器、黑粉、白粉、鏽狀物黴狀物,細菌的苗膿,線蟲的蟲體,寄生植物的個體等。

病狀就是在病部所看到的狀態,如褐色的斑點,透明的條紋,枝葉萎蔫或腫瘤等;是發病植物本身表現出來的異常狀態。

真菌性病害之病狀

壞死

在葉片上表現為葉斑和葉枯,葉斑因形狀、顏色、大小不同可分為輪斑,即病斑上有清晰輪紋,如番茄早疫病、炭疽病等;葉斑的壞死組織可以脫落而形成穿孔,如炭疽病;病斑形成角斑,如黃瓜霜黴病,顏色以褐色為多,像茄子褐紋病、芹菜斑枯病等;幼苗沿地面莖壞死,縊縮成線狀,迅速倒伏,如蔬菜苗期猝倒病和立枯病。

腐爛

腐爛是植物組織大面積被分解和破壞。根、莖、花、果均可發生腐爛,幼嫩和多肉的組織更容易發生。腐爛分軟腐,如大白菜軟腐病;溼腐,如黃瓜疫病;根據腐爛的部位有根腐,如菜豆等的根腐病;基腐,如番茄莖基腐病;果腐如黃瓜灰黴病;花腐如番茄花腐病等。

萎蔫

萎蔫是植物的維管束病害,如茄果類蔬菜的青枯病,枯萎病、黃萎病。三種病害的維管束即莖基部橫切可見變為黑褐色。青枯病莖橫切可見白色菌膿溢出是區別黃萎和枯萎病的症狀。

真菌性病害之病症

粉狀物

分白粉,如黃瓜、番茄白粉病;鏽粉,如菜豆鏽病等;黑粉,如洋蔥黑粉病等。

黴狀物

黴是真菌病害常見的症狀,可分為霜黴、黑黴、灰黴、青黴、綠黴等。如蔬菜的霜黴病、灰黴病、蔥紫斑病黑斑病等。

粒狀物

在病部產生大小,形狀、色澤、排列等各種不同的粒狀物。有的粒狀物小,不易組織分離,包括分生孢子等,如蠶豆褐斑病。有的粒狀物較大,如蠶豆白粉病等。

綿狀物

多呈綿絮狀,如茄綿疫病、番茄疫病等。

番茄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特徵和防治(二)

白粉病

白粉病症狀特點

主要危害葉片。葉面初現白色黴點,散生,後逐漸擴大成白色粉斑,並互相連合為大小不等的白粉斑,嚴重時整個葉面被白粉所覆蓋,像被撒上一薄層面粉,故稱白粉病。葉柄、莖部、果實等部位染病,病部表面也出現白粉狀黴斑。白粉狀物即為本病病徵(分孢梗及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

1、注意選育抗病品種。

2、保護地栽培宜加強溫溼調控,主要用粉塵法或煙霧法防治(10%多百粉塵劑15千克/公傾·次,或45%百菌清煙劑3.75千克/公傾·次,闇火點燃燻一夜,1~2次);露地栽培於發病前或病害點片發生階段及時連續噴藥控病(15%粉鏽寧可溼粉15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靈可溼粉1500倍液,或50%三唑酮硫磺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劑或2%農抗120~150倍液,或30%特富靈可溼粉1500~2000倍液,交替噴施2~3次,隔7~15天1次,前密後疏。

番茄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特徵和防治(二)

莖基腐病

番茄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特徵和防治(二)

莖基腐病

莖基腐病症狀:主要危害莖基部或地下主側根,病部開始為暗褐色,以後繞莖基部擴展一週,使皮層腐爛,病部以上葉片變黃褐色,逐漸枯死,葉片多殘留在枝幹上不脫落。病部表面常形成黑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

藥劑防治:可選用金雷多米爾-錳鋅水分散粒劑6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600倍液等噴霧或淋灌。配方:33.5%喹啉銅加甲霜靈霜黴威加普力克混合,防治番茄死棵。

番茄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特徵和防治(二)

灰葉斑葉片病背面

番茄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特徵和防治(二)

灰葉斑病葉片正面

灰葉斑病症狀:番茄灰葉斑病只為害葉十片,發病初期葉面佈滿暗綠色圓形或近圓形小斑點,後葉面向四周擴大,呈不規則形,中部逐漸褪綠,變為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稍凹陷,直徑2~4毫米,極薄,後期易破裂、穿孔。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33.5%喹啉銅800倍液加愛可(20%烯肟菌胺·戊唑醇)水懸浮劑800倍液加百泰800倍液配合噴施,或77%可殺得叄仟可溼性粉劑400-500倍液加16%咪酰胺·異菌脲1000倍液加百泰800倍液加10%苯醚甲環唑800倍液配合噴施,125%戊唑醇1000倍液隔4-5天左右1次,連噴2~3次。

番茄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特徵和防治(二)

根腐病

番茄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特徵和防治(二)

根腐病

番茄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特徵和防治(二)

根腐病

根腐病症狀識別:根和根頸(地表以下的莖)是主要受害部位。病部初為水浸狀,後呈淺褐色至深褐色腐爛。根頸不縊縮,其維管束變褐色但不向上發展,區別於枯萎病。後期病部多呈糟朽狀,僅留絲狀維管束。病株地上部初期症狀不明顯,後葉片中午萎蔫,早晚尚能恢復。隨著病情發展,因不能恢復而枯死。

防治方法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或澆灌5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500倍液。若混生有疫黴菌時,可再加入64%殺毒礬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如果同時發現繼發性細菌侵染,可加入33.5%喹啉銅800倍液。在藥液中添加“天達2116”1000倍液,或愛多收6000倍液,可促生新根,加快康復。發病植株可用上述藥液每株250毫升灌根。40%乙膦鋁錳鋅200~400倍液作定植活棵水;連續低溫陰雨後,搶晴用甲霜靈700~1000倍液灌根,每株澆藥液50^100克。

番茄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特徵和防治(二)

褐斑病病葉

褐斑病症狀:主要發生在葉片上,也可為害莖和果實。葉片受害現近圓形、橢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大小不等,灰褐色,邊緣明顯,直徑1-10mm, 較大的病斑上有時有輪紋。病斑中央稍凹陷,有光澤。高溫高溼時,病斑表面生出灰黃色至暗褐色黴,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多時密如芝麻點,因而稱芝麻瘟。莖受害,病斑灰褐色凹陷,常連成長條狀,潮溼時長出暗褐色黴。果實上病斑圓形,幾個病斑連合成不規則形,初期病斑水浸狀,表面光滑,後漸凹陷成黑色硬斑,有輪紋,潮溼時長出暗褐色黴狀物。 葉柄、果柄受害症狀與莖相同。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如早雀鑽較抗病,另外一些雜交種病害較輕,如粵農2號、農交1代等。

2、加強栽培管理。

①低窪或易積水地應採用高畦深溝種植,不宜過密,改善田間通透性;

②科學肥水。採用配方施肥,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健全排灌系統,做到雨住水乾。

③及早打去底葉老葉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收穫後清潔田園。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藥防治,可選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0.5:0.5:100倍波爾多液(苗期使用時濃度要低些,用0.5:0.5:200)、或50%混殺硫(甲基硫曲靈·硫磺)懸浮劑500倍液、或5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一般每10天噴1次,連續防治3~4次。

番茄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特徵和防治(二)

健康的番茄植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