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军队的机枪为什么不用弹链而非要用铜板呢?

奥假期


二战日本陆军武器装备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是省钱,日本毕竟是一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一分钱需要掰开使用,大头儿概莫能免的到了海军,陆军相对就有些捉襟见肘。

比如二战时期日本对三八大盖的使用之所以比较狂热,是因为他们不准备量产浪费子弹的冲锋枪;再就是日本的迷你坦克,装甲非常薄弱,唯一的好处是人高马大的敌军利用不了,因为他们钻不进去。

日本陆军配备的机枪也是完全出于这个思路,讲究精度,而不是像欧洲战场上的对手们那样全靠互相倾泻弹药。

日军在二战时期常用的重机枪主要有三种:三年式、九二式、一式,这三款外形基本差不多,都是气冷式机枪,弹板供弹,而不是弹链供弹。

三年式的原型是法国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是在此基础上由南部麒次郎作蓝本研发而成的一款气冷式重机枪,于大正三年(1914年)开始装备军队,三年式是抗战初期日本陆军使用的主力重机枪型号,子弹口径为6.5mm。
大家更熟悉的九二式重机枪,则是在三年式的基础上将子弹口径改为7.7mm,这样可以更具杀伤力。九二式机枪是日本侵华战争中被广泛使用的重机枪型号。
一式重机枪仅是把子弹的长度做了加长调整,这样就实现与九九式步枪的互通,解决了后勤供应的难题。

他们全部采用供弹板来供弹,不是链式供弹,每个弹板容纳30发子弹

以九二式重机枪为例,介绍一下弹板供弹方式的优缺点:

优点之一就是射击精度高,理论上来说,射速越低,射击精度就会相应提高,比较节约子弹,毫无疑问,步枪的射击精度一定是比冲锋枪高。

之二是弹板可以回收利用,这一点也相当符合日本陆军的节俭精神。

之三是装填速度快。

与弹链供弹的重机枪相比,它的缺点同样突出:

缺点之一是射速低必然导致不够强大,30发一换弹板,导致持续性较差,弹链供弹的重机枪很容易打出每分钟上千发子弹的成绩,而九二式的射速只有400-500发之间,火力减半。

之二是弹板在运输、战斗的过程中只要磕碰,就容易产生变形,导致发生子弹卡壳现象。

在侵华战争初期,日本的对手是火力同样不高的中国军队,陆军的这几款重机枪完全可以压制应付,所以在设计和装备思路上也就缺乏重起炉灶的考量。但之后到了太平洋战场后期,面对火力威猛、毫不算计弹药成本发起反攻的英美军队,表现纵使捉襟见肘,也根本没有
推倒重来的时间和资源了

九二式重机枪枪体上的散热片在中国军人看来,很像是斗鸡奓羽,再加上射击时所发出的有节奏感的“咯咯咯”声,被中国军人戏称为“鸡脖子”,英美军队则把它叫做啃木头的“啄木鸟”。


历来现实


日本本身在机枪上下的功夫就比较少,他们不太喜欢机枪这种武器,更加信赖三八大盖这种步枪,一是因为节省子弹,日本是一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所有武器的研发 ,都是围绕节约资源而展开的,二是因为步枪这种击发形式,更加符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况且日本的武器,虽然和德国意大利苏联没法比,但是在当时足以称霸亚洲,所以有些膨胀,结果诺门坎战役,日本的大炮射程,甚至都够不到苏军阵地,因而大败,并且其对于重机枪的研究并不深,否则也不会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突突的那么惨烈了,所以它直接借鉴的哈奇开斯为蓝本,设计了二战著名的机枪92式重机枪,但同时他也是世界上最差的重机枪之一(歪把子比它还烂吧)。



本身弹链供弹系统比弹板供弹系统优点多,使用弹链系统,可以一个人完成有效射击,人数更加精炼,理论上可以无限接弹,换弹速和排除故障速度快,火力持续性好,但是一旦泡水,就容易发生故障,卡壳,所以弹链的保养尤为重要,而且弹链供弹系统结构复杂,对于资源有限的日本来说,不太适用。



尽管如此,日本机枪使用弹板供弹系统也不完美,一个人无法在战场上进行有效射击,必须得有一个副射手帮忙,机枪手开枪,副射手还得抓紧接弹板,两个人一旦不默契,机枪手子弹都打完了,副射手可能还没搭好子弹板,对副射手依赖很大,两个人一旦有一个挂机,那就哑巴了(和歪把子机枪一样让人极度无语),而且弹板一块铁片子,运输起来实在不方便。


军事一点通


日本92式重机枪使用的弹板学名叫保弹板,一般是能装30发子弹,这个是预置的。这个保弹板对制造工艺要求非常高,它是一个直板然后把每一发子弹卡住。实际上日本生产这个保弹板还是比较费材料的。

当时机枪的供弹主要是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日本的保弹板,一种是帆布弹链。最后一种就是金属弹链;这三种供弹方式最落后的就是帆布弹链接,其次是保弹板,最先进是金属弹链。二战德军和美军都用金属弹链。实际上日本人不用弹链跟日本人的对重机枪的使用方法有很大关系。

二战日军的作战战术中比较强调小队以上的面杀伤火力,但是不太强调用机枪作为压制武器。日本人更多喜欢用面杀伤手段,比如手榴弹、掷弹筒是这一类武器;而不像美国人、德国人、苏联人那样喜欢用重机枪来充当压制火力。日本人对重机枪的使用一般是就将其安置在后方的专用阵地上对敌进长点射攻击,一般是6发长点射或4发短点射,正好一个保弹板够4-6次点射,依靠这种方式进行攻击压制。但在战场上要拔出敌方要点时,日本人一般使用掷弹筒而不是机枪压制拔点。其实使用保弹板与二战日军的陆军战术是有很大关系。

二战日军其实也有金属弹链金属弹鼓,比如装甲车或飞机上是有使用金属弹链和金属弹鼓的。但陆军却不用金属弹链,这跟日军的轻步兵操典上的规定有关。二战日军最大的问题是重机枪不下到基层的一线部队,都是中队甚至大队才配备重机枪,下面基层部队只有轻机枪,那么需要重火力支援时都是掷弹筒来解决。基本上二战日军的重机枪与92式步兵炮也就是大队炮是一个火力级别,都只配备营级单位。这个武器配备的层级很高,这是二战日军的军制存在一个问题。

对于92式重机枪火力持续性不好的问题,其实并不准确。二战日军是有重机枪中队的编制。一个重机枪中队中伺候一挺重机枪是11个人的枪组,这就是它编制问题。11个人中有6个人可以负责供弹,编制这么高根本不存在火力持续性不好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递保弹板就行了,这种情况下也用不到弹链。除非是枪支本身质量问题中间需要散热会停止一会射击,不然火力持续性还是不错的。而当时西方军队重机枪枪组则没有那么多人都是3人左右,当然人家是使用弹链,人少也能保证火力连续性。

还有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用保弹板是为了节省弹药,其实还真是没太多关系。他们的轻机枪用弹斗到是跟节约弹药有些关系。但重机枪不存在这个问题。二战日军的机关铳中队给一挺92重机枪配那么多弹药手,还设有专门的弹药搬运车,要节约弹药不会这样设置机枪组编制。这其实跟日本人对重机枪的诡异认识有关系,武器设计也是一个诡异的设计思路。


陶德中士


图注:“九二式重機関銃弾薬保弾板”


你说的应该是俗称“野鸡脖子”的92式重机枪吧,这款机枪就是用30发弹板供弹的。至于为啥不用弹链,估计有下面几点原因:

1、日本的92式重机枪是仿自法国的“哈奇开斯”M1914机枪,法国这款枪用的就是弹板供弹(后期有使用弹链供弹的改型),日本在仿制时沿用了这个设计,也使用弹板供弹,并把这种供弹具命名为“九二式重機関銃弾薬保弾板”。

图注:使用弹板供弹的法国哈奇开斯M1914机枪

2、一战时金属弹链还比较少见,且多用在航空机枪上,陆军机枪基本都是帆布弹带。帆布弹带可以折叠卷曲,使用和收拢都很方便,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容易受潮霉变,会对供弹顺畅性造成影响。而且机枪供弹具拨弹时的力量比较大,帆布弹带在使用中容易被拉扯变形,容易造成卡壳。与之相比,供弹板在当时算是可靠性比较高的供弹方式,基本很少卡壳,就是单人操作也不容易卡壳,不像弹带需要副射手用手扶着才能保证供弹顺畅。

图注:装有30发弹板的92式重机枪

3、弹板供弹最被垢命的就是供弹持续性不如弹链,但这要结合机枪的射速来看。对于MG34、MG42这样的“泼水”枪而言,用弹板供弹肯定不行。但日本人对机枪的认识比较奇葩,觉得精度比火力密度更重要,比如“宁要一枪一命的步枪,也不要百枪一命的冲锋枪”就是这种思维的产物,因而在设计92式重机枪时,为确保精度,将射速压的很低,理论射速只有450发/分钟,战斗中的实际射速只有100多发/分钟,用弹板就能保证供弹量。但这其实也就在面对装备较差的中国军队时呈呈威风,到了太平洋战场,面对装备大量自动火器的美军,92式重机枪火力密度不足的缺点便被无限放大。


兵工科技


军事理论决定了武器发展,自从德军以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理论建立现代陆军后,德国所有武器都围绕着“闪电战”理论发展,才有一批划时代武器出现,P40冲锋枪,ST44突击步枪,MG42机枪,都是围绕“闪电战”发明的。

日本是一战战胜国,海军师从英国,陆军师从法国,从与英法合作中获益非浅,得到了所德亚州殖民地,青岛,腊包尔等太平洋德殖民地,那时候日本风光无限。

才敢占领东三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制造了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被西方列强反感,开始保持距离,不再提供先进武器技术给日本了。

日本只能找德国合作,希特勒为了反苏需要,拉日意成立反共联盟,向日本提供技术帮助。

可日本军队高层还停留在一战思维,不去大力发展坦克,还是以步兵突击为主,也就不需要轻便的高射速机枪,冲锋枪,伴随坦克突击,还是保留落后的九二式重机枪,和反人类的歪把子机枪。

当与美军开战后,才发觉九二式重机枪根本不适合丛林作战,平原作战,太笨重了,成为美军的靶子,才想发展德军的轻便高射速机枪,可无奈为时已晚,只能模仿捷克式
了。


光芒万丈34957


弹板供弹,也称弹排供弹,缺点不少。子弹冲量大,横向弹板易受振动影响,致使点射精度较差。最糟糕的是,由于弹板

横向尺寸大,又不能卷曲折叠,增加了士兵的负荷,且携弹量受到限制。

供弹方式有几种,但实际上,弹板、弹带和弹链都属于链式供弹,它们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通过链节的弹性将枪弹紧紧抱住逐发链接起来,通过武器上的受弹机逐发拨送到进弹位置进入枪膛击发,由此就可以连续不断地射击。

另有一种弹鼓供弹,设计上较传统的链式供弹更复杂,运作时弹药依靠旋转的内部拨弹轮由内至外到达供弹口。

那,日军是脑残吗?为什么采用弹板供弹?

首先,弹板式供弹,优点是一个人就可以操作机枪。对士兵数量相对较少的日军来说,这是很大的吸引。

其次,弹板是用长条形金属板制作的,没有弯曲,金属板上有一个个抱住枪弹的弹性卡口,一般用冲压的方法生产,制造起来相对简单,工艺并不复杂。

再次,日军的军工水平很低,没有多大原创能力。日军开发新式机枪,但枪管发热过快,短时间射击后温度便急速升高,膛线很快损毁。日本人没有办法,只好采用圆形钢制散热片状气冷散热器——但这并不是日本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劳伦斯·本内特的专利——有时候专利权也给后来的发明者制造了不少障碍——而本内特设计的机枪,采用的就是扁平的金属弹板供弹。日本人自己开发不出,又不敢轻易改造原型以免破坏枪械效果,只好照单全收。

还有,日本资源短缺。由于帆布带式的弹带供弹,易受潮发霉,易拉扯变形,对弹带本身磨损又很高,日军无法承受如此大规模的消耗;而弹链每一节都是金属制的,靠弹性抱弹部抱住枪弹,链结之间通过铰链连接或者直接用枪弹作为连接销,制作工艺很复杂,又很消耗材料,所以日本人只好采用比较稳定、消耗性小又比较省材料的弹板。

最后,日本人既死蠢无能,又比较死心眼。

世界上最早使用弹板供弹的,是法国的哈齐开斯机枪。而日军使用的,最为我们熟悉的弹板供弹机枪,便是日本的92式7.7毫米重机枪,它是从另一种更早的重机枪——大正三年式重机枪发展而来的,而它就是哈奇开斯M1897式机枪的改进型。92式重机枪改良自三年式重机枪,三年式重机枪改良于霍奇基斯M1914重机枪。


日本人对霍奇基斯M1900的印象也相当不错,还专门购买了许可生产授权,在国内制造能发射日军6.5毫米步枪弹的改进型M1900式霍奇基斯机枪,改称三十八年式重机枪。直到现在,我们仍然能从日军92式重机枪上发现霍奇基斯的影子。

日本人没有能力改良供弹方式,而且已经熟悉了弹板供弹的方式和操作,并成为了一种惯常态。所以弹板这种供弹具虽然有种种明显的缺点,但日本人也不论好歹,学到后就一直顽固地使用,直至二战结束。

————————————————

说日本人死蠢无能,并不是空谈嘲笑。某些慕洋犬也不要咽咽而吠,为鬼子张目。我们可以用实际例子来计算一下。92式重机枪,造价是2175日元——不是现在的日元,是银本位货币的日元,按现在的价值呢,是87万人民币左右。一挺重机枪,要87万啊。看过《亮剑》吧,知道“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吗?实际上,是法制1897式75mm野炮,售价是65万,造价还要低。中国是没有重机枪,但是当时,中正式步枪,造价大约是3300元。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步枪,还要便宜许多。当时我们没有好的设备,也不足以去搞什么研发,生产环境大大不如日军,但是生产成本却控制得很棒,枪械造价可算低廉。相比日本鬼子造一挺重机枪,钱花得比别人造炮还多,我们的军工业那才叫性价比超值。如果抗战时我军有同样的资金造军火,人手一杆枪,弹药充足,那今天日本可能就是中国一个省。

日本鬼子死蠢无能,也在于,你说造个机枪花的钱比造大炮还贵,他们仍是要造,这不叫死心眼的话,天底下就没有死心眼的了。军国主义疯狂分子,十足的心理变态,他们的思维是正常人无法理解的。

所以说,到后期,日本实在打不起仗了。咱们一场战斗,几条破步枪、几颗土地雷和手榴弹,或许就换来他们几十万元造出的装备,有多少钱也受不了啊,负责后勤的鬼子要是上了战场,看到这么败家的情况,非吐了血不可。

比如到今天,美国人恨中国无人机都恨疯了。一台无人机造价不到1万美元,可是导弹多少钱啊?战胜敌人有很多办法,逼疯他们,就是个不错的主意。


纯钧LHGR


说到武器的设计理念,不得不提到日本人的本性,就是算计。日本是个领土有限,资源贫乏,人口密度很大的岛国。长期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养成了整个日本民族精于算计的性格。日本非常讲究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能办事最好。在武器设计方面更是精于算计。枪械的口径要比别人小一点,每发子弹省一点点,大量消耗下来,就能节约不少材料。不造冲锋枪,而是大量配置栓动步枪,节省出来的弹药数量就更加可观。要说会算计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光顾着算计,有时候会跑到自己当初设想不到的地方。

日本使用保弹板供弹的机枪最出名的应该是92式重机枪了。应该说刚定型时,92式机枪还是不错的。新的7.7毫米枪弹,解决了6.5毫米枪弹威力不足的问题;气冷式冷却,甩掉了笨重的水冷套筒;重型枪架提高了射击精度。虽然整个枪械的重量很大,影响了一些机动性,但是重机枪是大队级别的支援火力,本身就不需要频繁地变换射击阵地。尤其是对付中国区域使用的时候,中国军队可怜的炮火很少能够威胁到92式机枪的阵地安全,机动性就更没那么重要了。反正步兵分队有轻机枪和掷弹筒伴随,92式只要和步炮呆在后面支援即可。距离远的时候还可以装上光学瞄具,笨重问题就不是那么突出了。

选择保弹板供弹也和这种战术使用思路有很大关系。相对于帆布弹带而言,金属的保弹板简单可靠。相对于容易受潮变形出故障的弹带,保弹板更大的一个好处要比弹带寿命长多了。虽然保弹板最多只能装30发弹药,但是只要副射手动作及时可靠,后面的保弹板可以直接跟着前面的保弹板插入,便可以保证射击的连续性。只要有几个保弹板,轮流装填和使用,就可以保证供弹。而250发的弹带光有2条是绝对不够的,否则光是在战场上装填弹带就会措手不及。而且92式由于不能快速更换枪管,本身就不怎么采用压制性扫射,30发的保弹板也能应付一阵子点射了。为了更好地利用92式的精度,日本人还专门给92式配备了光学瞄准具。整个拿重机枪当狙来用的节奏。这刻意压低的设计速度,不但节约弹药资源,还能减轻后期补给压力。表面上看是挺划算的。

日本当年在做侵华准备时,工作还是很细致的。整个武器的配备都是按照克制中国军队的装备编列的。你有轻机枪,他就有重机枪和掷弹筒;你有重机枪,他就有步炮和迫击炮;你有火炮,他就有更大口径和射程的火炮和飞机。更不用说战车等等对于中国军队属于开挂的装备了。但是到了太平洋战场上,遇到后勤开挂的美军,小日本这种算计的毛病就全都暴露出来了。


韩兵17


看到好多回答都在说弹板的问题,我觉着你们是被题主带偏了。

题主给的图是歪把子,这个机枪用弹斗供弹,我估计题主说的那个铜板应该指的是日军标准补给的6.5mm弹夹。

歪把子之所以用这种奇葩的供弹方式,其实也是有其战术思想的,当初设计这种机枪的时候,日本军方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弹药能通用,也就是要跟三八式步枪用同样的弹药。

问题是机枪是自动武器,三八大盖是非自动武器,用同样的弹药就得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得有一个承载弹药的平台,另一个是得能够将弹药自动送入到枪膛里面去。

于是弹斗应运而生,弹斗这东西满足了这两项要求,首先,弹斗内可以填入6板标准5发弹夹,然后,内部的机构能够自动将一个弹夹中的5发子弹推入枪膛,并自动将空了的桥夹弹出,再然后,摞在上面的弹夹会落下到达上膛位置,开始下一个循环,直到弹斗中的6个弹夹都打空为止。

这个东西的优点是使得日军补给的时候只要统一补给整箱的5发弹夹就可以了,不用单独为机枪再补给一种弹药,这大大减轻了后勤方面的压力,想想现在三锅家的情形就明白这意义有多大了。

但缺点也是杠杠的,首先,由于这种奇特的供弹方式,使得歪把子无法真正实现连射,歪把子每打5发子弹必然会有一个停顿,加上歪把子无法更换枪管,使得该枪在射击时必需得悠着点,这样歪把子的实际射速远低于理论射速。其次,超复杂的供弹具使得歪把子的故障率超高,卡壳简直是太稀松平常的事情了,而且必需有一个油壶不断的给子弹润滑,否则立刻就卡给你看看。这还只是供弹方面的问题,其他设计方面的问题还有一大堆,所以该枪被称为“二战最差机枪”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重型手扶拖拉机


通过历史资料和现代的抗战电视剧,我们可以发现,二战时期小日本的重机枪是使用以铜板为材料做成弹板供弹系统,究其原因,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点:


首先与日本的重机枪的设计有关,日本的重机枪是依照法国哈奇开斯机枪为原型设计的,而法国的这款机枪最开始就是采用的弹板供弹,由于日本国内的资源有限,而升级改造一款军事装备是需要花费大力气的,日本历来都是重视海军而轻视陆军,所以不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升级改造陆军的装备,那么就只好学全套,所以日军的重机枪就一直沿用了弹板供弹系统。

其次是其他方式的供弹系统也有诸多缺点,弹链在当时分为帆布弹链和金属弹链两种。帆布弹链在潮湿的环境下使用,易变形导致供弹不流畅,还有就是它不坚固易扯烂。金属的又太贵,为了节约资源所以日军的重机枪采用了既稳定坚固又耗费不大的弹板供弹系统。

在一个就是日本人看重的是射击精度,因为当时日军使用重机枪的主要部队是陆军,而陆军又主要是在中国战场,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本来就远远落后于日军,加上当时日军的枪法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所以日军宁愿一枪一命,而不愿意百枪一命。而92式重机枪的射击精度能够满足日军的作战需求。因此采用弹板供弹就成为了日军的必然选择,这样既满足了现场需求还可以节省弹药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综合各方面因素,对于当时的日本陆军来说,迫不得已,只有选择弹板供应系统。


天帝赖元和


主要还是因为穷,工业的相对落后!国土狭小资源贫瘠,以及贫瘠产生的思想狭隘。马克芯机枪在一战大放光彩,马克芯机枪和链式获得欧洲的认可,就是中国这是这么认可的。所以说一战过去几十年了,还说链式装弹和弹片装弹之争已经说不过去。

还有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整个二战中,日军的武器都没什么更新改变的,说明日本全国全力投入战争中了,事实确实如此。

而且当时中国武器很落后,让日本觉得他们武器已经很先进了的错觉。

更多的,我觉得是当时日本的设计师都是奇葩,日本的不仅重机枪奇怪,轻机枪也长得很奇怪,还有日本的战舰也奇怪,竟然建了大和级这样的大靶子。

这些原因,我认为还是因为日本的贫瘠,造成的思想狭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