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贫困村今年65个孩子考上大学……这个“大学生村”是怎样炼成的?

仁怀贫困村今年65个孩子考上大学……这个“大学生村”是怎样炼成的?

入秋,仁怀市大坝镇新田村的高粱,红遍了山头。

70多岁的陈志强坐在地头,点燃一支香烟,对埋头整理高粱穗的儿子、儿媳说:“下半年,娃儿些读书,要靠这些高粱了。”

位于赤水河谷山巅之上的新田村,是贵州省省级一类贫困村。吃够苦头的村民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把种高粱、打工的收入,都用来供孩子上学。

受这种氛围熏陶,新田村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家里的兄长或姐姐考上大学后,弟妹们就会追赶,并在随后考上大学。这样的“大学生家庭”,新田村目前有10多个,并蔓延到家族间、邻里之间、村民小组之间的追赶……

2018年高考,这个贫困村又有65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再度闻名全国。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新田村家长们的共识,也是仁怀市近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仁怀贫困村今年65个孩子考上大学……这个“大学生村”是怎样炼成的?
仁怀贫困村今年65个孩子考上大学……这个“大学生村”是怎样炼成的?

新田村

1

新田村的特殊“节日”

8月5日,一场以“感党恩·报桑梓”为主题的活动在新田村举行。在外的乡友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参加村里这个比春节还热闹的“节日”。很多小学生、初中生也被家长带来“现场教学”。

这样的“节日”,新田村每年秋季会举办好几次:一次是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时间是“六一”;一次是针对教师的,时间是教师节。最热闹、也最有影响的,是孩子们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

从仁怀市一中退休的赵汝凡老师,这次也赶来为村里的孩子们加油。

据悉,在赵老师教育生涯的最后几年,新田村迎来了孩子们上高中的高峰:几乎每年都有一二十个孩子进入仁怀市第一中学学习,成为他的学生。

仁怀贫困村今年65个孩子考上大学……这个“大学生村”是怎样炼成的?

当天活动上,村委会干部宣读了今年新田村考上大学的孩子名单,同时公布了乡友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资助学,并向准大学生和优秀学生、贫困学生发放奖励。据悉,给孩子们的各种奖励,来自乡友和社会好心人士的捐赠。从2015年起,新田村每年都会接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教育捐赠,金额从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贵州怀庄酒业集团董事长陈果带领怀庄公益社的成员,今年再赴新田村,确认资助12名大学生。这位长者的助学从二十多年前开始,迄今已资助学生近百人。受其影响,该企业还成立了怀庄公益社、怀庄读书会等一批组织。

这样的“节日”,在仁怀市更远的美酒河镇、学孔乡等,每年也有。

“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孩子、关爱孩子。”仁怀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潘磊说,去年秋季,美酒河镇发起的助学基金,一天就筹集到了上百万元资金。

受这种氛围熏陶,新田村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家里的兄长或姐姐考上大学后,弟妹们就会追赶,并在随后考上大学。这样的“大学生家庭”,新田村目前有10多个,并蔓延到家族间、邻里之间、村民小组之间的追赶。

这是仁怀市的学风愈盛、教学质量提升的缩影——在新田村考入大学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多的同时,仁怀市今年二本上线学生已达3332人,是2013年的3.14倍。不仅如此,今年该市高中录取最低控制线,高于遵义市中心城区录取线近30分。

2

贫困村的首位大学生

“现在,村里的孩子上大学,都是凭硬功夫考的,我是沾了政策的光。”赵汝凡说。

65岁的赵汝凡是新田村走出来的第一名大学生——1973年,因为有一定文化基础,他被推荐到贵州师范大学政教专业学习。

当时的新田村要靠返销粮度日。村里的孩子多在村小毕业后,求学之路便戛然而止。

“农村穷,稍大一点的孩子,要留在家帮着干活。家里多个帮手,能多挣口粮。”55岁的赵在武说,直到自己上学,多数家庭依然没能力供孩子升学。

当年,赵汝凡上大学,在当地是一件“很轰动”的事,整个区都传遍了。

而赵在武小学毕业后,就没再去读书了,留在家帮着干农活。这段经历,成为他永久的遗憾——“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只有一个去读了初中。”他说。这种现象,不仅是在新田村,即便是在出产美酒的茅台镇以及当时的仁怀县(今仁怀市)城区,也是普遍现象。当时的仁怀全县,仅有两个高三班,分别在一中、二中,累计学生一百多人。

仁怀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潘磊说,孩子上不起学,教育基础设施薄弱,这种现象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六年前,仁怀市的教育状况,在全贵州省还处于挂末位置。

“到了新时期,该‘70后’、‘80后’挑担子时,仁怀市出现了人才无法支撑经济发展的局面。”他说,仁怀有美酒,有巨大的财富机会,却没有足够的智力支撑,非常尴尬。

赵汝凡三年后从大学毕业,分配到仁怀一中当高中老师,教政治。

“从入职第一天,我就等着新田的孩子能走出来。”他说,1981年,他迎来首位来自新田村的孩子。

这个姓杨的新田村子弟几年后参加高考,考取了遵义财校,现在是遵义市政府一重要机构的领导。尽管他一家人已迁出新田村,但每年他都会回村里,也尽可能地利用机会帮助村里。

尽管,村里考出去的孩子“吃了国家粮”,成为很多家长和孩子的榜样,但很长一段时间里,赵汝凡没能年年在学校见到新田村的新生。“学校规模有限,招生少,高中又难考,很多家庭也不供不起孩子。”

他说,直到近几年,新田村上高中的孩子才逐渐多起来。

而这段时间,仁怀市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仅从2013年开始的“三年教育攻坚”计划,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就超过40亿元,使得校园环境得到进一步扩大和改善,教育设备、设施得到完善。

仁怀贫困村今年65个孩子考上大学……这个“大学生村”是怎样炼成的?

3

让更多的孩子上大学

去年考入茅台学院的蔡丽丽是参与演讲的大学生之一。

蔡家有四个女儿,目前有两个在上大学,另外两个在上高中。但他们的家庭并不富裕,母亲是一名村干部,但文化程度不高,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是来自地里的高粱。尽管,今年收购的保护价已提高到每公斤8.2元,但每亩高粱的收入只有2000多元。这样的收入,蔡家很难同时供4个孩子读好书。就像顶着烈日带着儿子、儿媳收割高粱的陈志强,为让两个孙子能有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必须省吃俭用、努力挣钱。

好在,仁怀市政府出台了针对贫困学生的补助政策,去年起又在全省率先宣布同时免除高中学生的书本费、学费。

“绝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读不起书。”仁怀市教育局局长陈云 说。

继2013年实施“教育三年攻坚”后,2016年开始,仁怀市又开始实施“教育三年创优”。

“创优”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针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教育“扩面提标”——扩大资助范围,将幼儿园和高中阶段纳入资助范围,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全覆盖;提高标准,将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标准,提高到大学本科每年最高补助8000元。

迄今,仁怀市已有11800多人次,享受到教育扶贫政策。如果再算上国家每年给予的补助,还有仁怀市本身匹配的其它减免补政策,全市最近三年受益的学生,超过36万人次,资金总额超过5亿元。

在新田村,有227名学生享受了优惠政策。

“得到补助最多的学生,一年有10000多元。”赵在武说,有的学生仅凭政府的补贴,就基本能完成学业。正是这些优惠政策,让孩子、家长更加坚定了信心。

在各项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帮助下,孩子们刻苦,家长舍得投入,“村里的孩子读书一天比一天厉害”。从2015年至今,村里已考出大学生180多人,而且一年比一年多。

“是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好心人士的关注,才让我圆了大学梦。”演讲中,蔡丽丽说。

记者:黄黔华 | 编辑:石婷 | 审校:冷兵 | 签发:安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