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大唐·191回 他挑起了武则天与李治一生间最激烈的一次博弈

侃大唐·191回 他挑起了武则天与李治一生间最激烈的一次博弈

上回说到,在干掉了权奸李义府之后,武则天政治势力的逐步膨胀成为高宗李治必须面对的问题。

然而令武则天也完全没料到的是,在对待自己做大做强的问题上,老公李治表现得远比当年对付舅舅长孙无忌更加麻利。

毕竟比起当年树大根深的长孙无忌,此时的武则天顶多算棵小树苗,至始至终都手握实权的李治想要拔了她,那也就是一撅头的事儿,什么周密部署、详细策划,那都统统不需要。

除此之外,李治在处理李义府时表现出来的绝情,在当时朝里那些老狐狸们看来,那就是个赤果果的信号:皇帝陛下又要搞政治运动了~~~

有道是听锣听声,听话听音。既然领导已经表了态,再不积极行动别说抢沙发,地板估计都没得坐。没办法,谁让咱的官场上从来都不缺积极为领导分忧解难的先进分子呢?

这一次冲得最靠前,一屁股坐稳了沙发的,是官拜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的上官仪。

侃大唐·191回 他挑起了武则天与李治一生间最激烈的一次博弈

好吧,估计前面那串官名各位看着会比较蒙圈,这个您别怨我,要怪只能怪李治。

因为就在干掉李义府的几个月前,为了彻底削平当初关陇贵族们残存下来的那些个山头,更好掌控朝廷,李治亲自主持对朝廷中央机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之前大家耳熟能详的三省六部统统被换了新名头,比如门下省改叫东台,中书省改叫西台,至于尚书省,嗯,那就直接叫中台好了。与此同时,原本这些机构的关键位置,也都跟着换了新叫法。

岗位有了,李治接下来的事儿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凡是自己用着顺手的人,那就一顶崭新官帽扣头上,凡是当初和自己唱反调的,对不起,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好了。

实在不得不佩服李治的政治手腕,简单一招看似人畜无害的官制调整,就四两拨千斤地彻底将整个朝廷划拉到了自己手里。

而前面提到的上官仪,便是这次改革的直接获益者之一。如果把前面那一长串官名简单归纳一下,此时的他其实已经跻身当朝宰相的序列。

事实上,即使忽略上官仪名字前的那一大串头衔,单说他本人也得算是初唐年间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别的不说,单在众星云集的唐代诗坛上,上官仪便开创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上官体”。

虽然后世评价所谓“上官体”过于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但他对诗歌韵律的追求,的确深刻影响了之后的律诗创作。比方咱们都熟悉的天地对日月、花叶对草芽、萧萧对赫赫等等所谓的“六对”“八对”就是这位上官仪先生归纳总结出的。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论起搞文学创作,上官仪老先生那算得上才华横竖都溢的主,但论起搞政治斗争,只能说他还是差了点意思。

李义府倒台之后,大唐朝廷的宰相班子里除了上官仪之外,剩下的还有三位。一个是咱们的老熟人许敬宗,而剩下的两个分别是刘祥道和窦德玄。

虽然这三位表面上看都算是李治的人,但在面对武则天的问题上,这三位比起撸起袖子就要干的上官仪,显然要更加谨慎。

啥?您说皇上又有废后的意思?不好意思,老臣岁数大了,耳聋眼花,啥也听不见、看不见,陛下您要不还是直接打发老臣回家养老算了~~~

对于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李治一时间倒还真不好怎样。既然自己没把话挑明,那就怨不得人家不求进步地装聋作哑。

不过有上官仪这一只出头鸟,也足够搞定武皇后了。说到底此时的武则天还不是当年的长孙无忌。当初长孙无忌背后站着的是几乎整个朝廷,而武则天从根儿上就和贵族集团没半毛钱关系。

所以这一次,宰相集团的态度对李治而言实在是个很次要的问题,他唯一需要的,无非就是一个帮自己写诏书的笔杆子。如今上官仪既然站出来了,那真的是再合适不过。

侃大唐·191回 他挑起了武则天与李治一生间最激烈的一次博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