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後的中年危機到底有多可怕?

早上刷朋友圈突然看到公司副總分享的一篇文章:下不了手開除70、80後,公司死了誰負責?作為80後的我敏感地點開了這篇文章,瑟瑟發抖的看完了整篇內容,感覺已經站在了中年危機的邊緣。

70、80後的中年危機到底有多可怕?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周喆吾,92年出生,現在26歲已經是摩拜單車移動端負責人。他在文章中列舉了大量70、80後在職場的尷尬處境和危機的案例。挑幾個分享一下。

1) 去年年底,42歲的中興程序員歐某因為公司要大規模裁員要求他主動離職,他從中興通訊的大樓頂上一躍而下,留下一對年幼的兒女和四位老人。巨大的生活壓力讓他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2) 去年,有華為內部人士傳言,華為中國區開始集中清理34歲以上的交付工程維護人員,研發開始集中清退40歲以上的老員工。雖然華為官方否認了這種說法,但任正非說,華為是沒有錢的,不可能為不奮鬥的人支付什麼。30多歲不努力進取,肯定會被更有價值的年輕人取代的。

3) 一個百度的出來的40歲總監,資源被架空之後,出來創業,本來以為自己積累的人脈資源還可以混口飯吃,結果什麼也沒做成,只好在家閒著做點兼職。

70、80後的中年危機到底有多可怕?

幾個典型的例子講出了很多70、80後的職業尷尬和困境。

如果到了這個年齡,你已經混成了公司的高管,拿著不菲的年薪,或者自己創業小有成績,你或許會有一種成就感和優越感。但還有很大一部分70、80後在長期依賴一個平臺的發展,個人所有的價值都通過平臺體現出來,一旦脫離了平臺,發現自己竟然沒有任何核心競爭力。

這個年齡段的人,大部分都供著房貸、車貸,而且習慣了城市的高消費。如果有一天你所依賴的平臺倒了,或者你在平臺沒有優勢被勸退了,此時的你該何去何從?

有人說,大不了我再找個工作。但你會發現很多公司崗位更傾向於招聘90後這種年輕化的人群,他們靈活好學,更有進取力,所以到了30歲以上,再去面試普通崗位,已經變得非常尷尬了,而且沒有任何競爭優勢。

70、80後的中年危機到底有多可怕?

所以,70、80後的中年危機到底該如何破?

如果你在一個領域持續垂直髮展,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且個人價值隨著年齡增長而成正比的,你可能不存在這種危機。但如果在平臺上安逸習慣的人,就不得不考慮一下這種危機了。畢竟所有的平臺都不能依賴一輩子,總有一天需要重新選擇,但再就業就一定存在這種年齡危機的尷尬。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每個人都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意識。認真分析自己的目前的優勢和生存能力,以及未來的優勢和生存能力。如果有一天脫離了賴以生存的平臺,是否還有其他生存之路。

有很多全職媽媽喜歡做微商,做淘寶,也有很多自媒體運營人員在家做內容,還有很多寫小說掙錢的。這個給人危機的時代同樣也給人很多自由職業的機會,所以在危機到來之前,努力找到一份自由職業門路,兩手準備,這樣即使有一天在企業做的不順心,也不用擔心生存問題。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卻被拍到沙灘上。70、80後的焦慮不僅僅是年齡的焦慮,而且年齡與成就不成比例的焦慮。所以,不要過過度依賴平臺,拋開平臺來分析個人的核心競爭力,那才是個人的真正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