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科技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添柴加火」

新疆:科技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添柴加火”

8月13日16時,“嗚嗚嗚——”的汽笛聲中,一列滿載新疆八一鋼鐵有限公司冷軋鋼卷的中歐班列,緩緩駛出中歐班列烏魯木齊集結中心二站臺四貨區。這是該中心今年開行的第612列班列。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是絲綢之路北、中、南三條大通道的交匯之地。作為聯通歐亞的大通道,‘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讓新疆從過去的內陸‘口袋底’成為國家向西開放的‘前沿’門戶。”新疆鐵路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昌林深有感觸地說。

中心科學設計全程物流方案,吸引內地出口物資“化零為整”在烏魯木齊再集結,形成了中歐班列相互補軸、零散貨物在烏魯木齊集結開行的經營模式,班列滿載開行率全國領先。

類似的“領先”,還有很多。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在2017“一帶一路”各省區市建設綜合指數排名中,新疆立足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歷史定位,搶抓機遇,主動作為,能與廣東、上海、浙江等沿海發達省區市一道,進入前十的行列。

試驗區建設獨樹一幟

在媒體見面會上,新疆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副主席張春林在評價核心區取得的成效時,特別提到,絲綢之路經濟帶創新驅動發展試驗區(以下簡稱創新發展試驗區)積極推進,與12個國家實施了102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諸多大手筆中,創新發展試驗區引人關注。2016年10月,新疆聯合科技部、深圳市和中科院簽署《四方合作備忘錄》,開創性地啟動了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

試驗區立足西部欠發達邊疆地區,將“一帶一路”和創新驅動發展融為一體,這是新疆的首創。試驗區在頂層設計中提出,力爭經過5—10年的建設,將試驗區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創新引領示範區、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區、新興產業集聚發展中心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使新疆成為亞歐大陸經濟合作的核心節點,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應有的核心引領和示範帶動作用。

成立雖只有2年多的時間,試驗區對核心區的建設助推作用已凸顯。新疆科技廳副廳長劉智敏介紹說,試驗區已部署重大創新創業項目126項,預計投資總額1746億元;已有40個重大技術合作項目簽約,金額達211億元。中國中亞科技合作中心、中塔農業科技示範園、烏魯木齊中亞民族藥創新藥物研發國際合作基地,克拉瑪依中英聯合智能製造創新中心,石河子中荷國際育種合作基地等一批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穩步推進。

一個個科技合作建設項目“拔地而起”

這幾年,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新疆相關科研單位和企業加快與中亞國家相關機構緊密合作的步伐,一個個科技合作建設項目“拔地而起”。科技合作帶來的變化比比皆是。

在塔吉克斯坦,2015年,新疆中泰集團公司與新疆兵團合作建設中泰新絲路塔吉克斯坦農業紡織產業園。現已建成投入運營的年產12萬錠紡紗項目,被稱為當地紡織產業的風向標。

“項目採用的先進技術和裝備,將塔吉克斯坦紡織工業水平向前推進了20年,並帶動了當地3000多人就業。”公司副總經理李良甫說。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走出去,向塔吉克斯坦輸出生物防蟲技術,使塔吉克斯坦40%棉田面積的害蟲得到有效控制。新疆生地所針對塔吉克斯坦10餘種農林重大害蟲,與塔吉克斯坦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入侵生物方面開展了長達6年的合作,共同搭建起塔吉克斯坦有害生物的區域性監測和預警平臺,為塔吉克斯坦的農林害蟲防治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

開心結交好朋友

從一個陸路口岸,到世界上唯一的跨境合作中心,霍爾果斯應該是“一帶一路”建設最大受益者。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成為新疆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總投資300億的35個項目入駐合作中心,中心一派人頭攢動的景象。今年前7個月,中哈合作中心出入近250萬人次。

留學北京理工大學的哈薩克斯坦人阿里克,曾是一名翻譯,如今在合作中心哈方區域,做起了紅酒生意,經銷哈國產的葡萄酒、白蘭地等。他用漢語說:“剛來的時候,客戶不多,現在來這裡洽談生意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一帶一路’倡議給我們帶來新的機會。”現在,最讓他開心的是結交了不少來自烏魯木齊和廣州等地的好朋友。

金億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是霍爾果斯當地一家有名的進出口貿易企業,以出口果蔬為主,去年的貿易額達到9000多萬美元。

以前公司果蔬的外運有很多問題,“一帶一路”倡議給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公司現在新鮮的果蔬,從採摘到運輸再到通關,24小時就可以到達哈薩克斯坦。

“2014年之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發展,主動找我們做生意的中亞客商越來越多,果蔬產品出口數量比以前多了好幾倍,很多中亞客商也成為我的好朋友,這是科技文化交流合作帶給雙方百姓的便利。”總經理於歡說。(記者 朱 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