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孩子学习成绩全班第一

01

常听见一些父母说,我们自己的文化知识不多,怎么能培养出一名品学兼优的孩子?

其实,父母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决定子女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

很久以前我在一所学校里任教,遇到这样一位家长。

她小时候因为家里的原因,没上过几年学。但就是这位并没有多少文化的家长,硬是用自己的方法,把孩子"辅导"成了班级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

记得她的儿子刚进小学时,基础较差,对学习也不是很上心,作业和写字都不认真,成绩一直在班级里倒数。

妈妈心中也是暗自着急,但自己知识不够,没法辅导孩子学习。

有一天,她想出了一个很特别的办法。

妈妈对儿子说:"妈妈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现在很多工作都做不了。妈妈特别羡慕你,可以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从今天开始,我要跟着你一起学习了!"

她开始和儿子共用一套课本。

妈妈非常认真地从第一课开始学习,每天向儿子要课本看,请教问题。

一开始儿子没什么在意,慢慢地,他看到妈妈一直坚持认真学习,自己也不好意思了,开始主动复习功课,做作业。

发现孩子被赞扬时做事特别有动力,妈妈常常对儿子的学识表露出欣赏和羡慕的神情。

她开始把自己变成了儿子的学生,每天虚心请教儿子生字的读音,让他教自己算数,做自己的小老师。

儿子的责任感和学习兴趣被妈妈激发了起来,为了当好老师,他开始努力学习。

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孩子学习成绩全班第一

这条路并不好走,其间也有小曲折,遇到过不少困难,但妈妈一直坚持下来。

当妈妈的问题儿子也解答不了时,她努力和儿子一起研究。实在不行时,第二天儿子就会积极主动地请教老师和同学,回家再教妈妈。

当孩子失去耐心的时候,妈妈想到各种方法来和孩子比赛,还订了胜负奖惩小规则。孩子的好胜心被激起,学习动力和效率跟着提升。

一段时间过后,孩子的学习成绩开始突飞猛进,迅速超越了班级里的大部分同学,这一学年结束,儿子的总成绩在全班排名第一。

有人说,当妈不易,全凭演技。

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一场又一场的亲子对戏。父母和孩子在其中各种角色切换,做父母的一定要用心入戏,孩子才能真正地进入角色。

父母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根据孩子的特点,配合他做一场漂亮的互动,把他内心的自我和潜在能量唤醒。

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孩子学习成绩全班第一

02

很多家长喜欢强迫孩子学习,紧盯孩子写作业,结果却不如意。

在孩子进入小学时,守着孩子辅导写作业,短期效果确实也会比较明显。但你会发现,家长抓紧时,孩子学习成绩是上去了,可一旦放松了,很快就会掉下来。

因为孩子内在的动力没有被唤醒。

教育孩子需要的是巧劲,不需要用蛮力,当孩子抵触学习时,尽量避谈学习,否则只能起到反作用,他会更抵触学习。

我们要做是培养兴趣,可以从他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只有他内心的自我被唤醒,内在的动力才会被激发。

小塞德兹曾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无论父母怎样引导,也无法把他的贪玩拉到热爱知识的轨道上。

有一天,小塞德兹从外面捡回了一只骨折的小猫,父亲塞德兹带着他一起找朋友接好了猫腿。

爸爸,医生太伟大了!我也想成为医生,行吗?”

“当然行,只要你努力学习,掌握了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医学的知识?”

“对呀,掌握医学的知识,是成为一名医生的第一步。”

塞德兹把儿子带到书房,并拿出自己收藏已久的骨骼标本给他看。

5岁的小塞德兹从此对人体产生了兴趣,开始学习生理学。

7岁时,他在行医开诊考核的初试中获得了合格成绩。

通过这件事,小塞德兹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不仅在医学上,还对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成为了一名学识丰富的天才。

林清玄说:

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孩子,就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

好孩子是已唤醒内心种子的孩子,他们认识到了自我,坏孩子还没有唤醒种子,没认识到自我,还浑浑噩噩地活着。

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孩子学习成绩全班第一

03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束手无策,往往不是因为自己的文化水平受限,而是他们喜欢把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孩子。

一位农民工在工地里干活时接到了远方女儿的电话:

"爸爸,这次月考我得了班级第六名。"

"不错呀,丫头!我不在家你还能考这么好。"

"爸爸,下一次我想考第一名!"

"听着丫头,我不需要你考第一名,谁能保证总得第一呢?你和你妈妈都没有要求我一年必须挣几万元,对不对?"

听到爸爸的话,女孩眼睛红了:"爸爸,我只要你平安!"

"这就是了,在我心里,你得多少分都不要紧,只要你自己尽力了就好"

在这样的理解体谅的宽松氛围中,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一个月过后,女孩考了全班第一名。

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孩子学习成绩全班第一

再多的控制和支配,都不如朴实的教育来得有效。

过度地逼孩子达到某个要求,只会增加他的心理压力,越想拿第一给别人看,越容易失望。

因为,对于一个人,外在的要求带来的只会是压力,只有发自内心的要求才能真正成为动力。

目的太过强烈或没有余地的要求,会变成压力和包袱,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孩子提出高要求,而是去激发他的内心驱动力。

当父母把目光从孩子的成绩上转移,去更多地关注孩子本身时,他往往更能激发出内在的学习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