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一中范龍老師記」40年搦管臨朱,20年無償教授學生書法

「平泉一中範龍老師記」40年搦管臨朱,20年無償教授學生書法

“書法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意思是書法作為一種技藝,並非高深莫測,遙不可及,關鍵是要陶冶品性,修煉品格,人格境界的高低決定著書藝的價值取向。朱和羹一語道出了書法藝術的真諦,讓古往今來的習書者奉為圭臬。

沿著這樣的導航路徑,在書藝苑囿如琢如磨,40年如一日搦管臨朱,寒暑不輟,以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浩然之氣開闢出一片書法教育的新天地。他,就是平泉一中退休教師範龍。

「平泉一中範龍老師記」40年搦管臨朱,20年無償教授學生書法

家,變成了他輔導書法的第二課堂

早在1971年讀高中時,範老師就拜自己的語文老師張近魯先生為師,學習軟硬筆書法;後來,相繼向李雷、王傑、修佔國等人學習書法。他從事教育工作近40年,不僅熱愛書法,而且積極投身書法教育事業。任教期間,他就將硬筆書法滲透於板書之中,將軟筆書法運用在教室佈置上,深受學生喜愛。從1988年開始,範老師就利用業餘時間,在家裡義務輔導學生們練習書法,一直到現在,已經二十年了。

起初,家人並不理解。因為家裡住房面積有限,而學生一來,三五成群,根本掉轉不開。於是,他就自作主張,把客廳的沙發、茶几撤掉,放上一排桌子給學生們用,窗臺下還擺了一張長條桌,堆放學生們的作品和練字用的筆墨紙硯等。輔導學生佔用了範老師大部分的空閒時間,無暇顧及家務,更不用說陪伴家人了。家人偶有不悅,也會發些嘮叨,但他總是進行耐心地解釋,最終以自己的善行義舉贏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家,成了他輔導學生書法的第二課堂

後來,來家裡練字的學生越來越多,範老師又把輔導空間拓展到臥室、書房。除了床沒有挪動外,其它的傢俱全被清出了房間,堆放到地下室。每天學生們進進出出,客廳、書房、臥室到處都是人,影響了正常的生活,也給老伴帶來了繁重的家務勞動,可範老師從來沒有打過退堂鼓。他除了向家人表示自己的歉意,一遍遍地勸說他們克服困難外,還儘量抽時間幫老伴做家務,減輕老伴的負擔。範老師覺得,與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相比,這點困難算不了什麼,更何況學生們一口一個“師傅”“師孃”地叫著!在學生和家長們的感謝聲中,家人漸漸接受了這個資深“義工”。

「平泉一中範龍老師記」40年搦管臨朱,20年無償教授學生書法

傳播書法文化,是他一生最大的追求

對軟筆書法的輔導難度很大,需要一定的耐心。從確定字體選字帖到規範坐姿,從練習筆畫到臨寫漢字,範老師都按照章法認真指導。輔導書法是一件費心費力的創造性工程,輔導小學生創作一幅作品,需要一個假期甚至更長的時間;輔導中學生也得半個多月才能完成。如果是一點基礎都沒有的學生,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才能有些許進步。範老師深知,學生們在學校學習壓力很大,練字時不能再給他們壓力,但也要做到有始有終,學有所得,鼓勵他們持之以恆,堅持到底。經過訓練,不少學生能寫參賽作品、贈品、祝壽條幅、春聯等。學生們書法的進步,為以後進行書法深造打下了基礎,也激發出他們上進好學的熱情,贏得了家長和老師的好評。

輔導硬筆書法時,範老師汲取王羲之小楷《孝女曹娥碑》、鍾紹京《靈飛經》、趙孟頫《道德經》的精華,並結合軟筆書法的結構特點,撰寫了大量硬筆字樣,供學生們臨摹。他還總結出七句法則:“多筆收,少筆放,靠邊直筆向裡讓;天覆者,凡劃下邊藏,地載者,凡劃承其上;橫短豎長撇捺放,橫長豎短點充當;左旁小者齊其上,右邊小者靠下方;懸針不二勿左張;字無兩捺橫有一長;豎直橫須往上揚。”言簡意明,方便記憶,收到很好的輔導效果。

範老師在傳播書法文化的道路上奮然前行,煥發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心壯志。

做人,永遠比學習書法重要

另外,範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十分嚴格,要求學生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知書達理,立德修身。他認為“嚴師出高徒”什麼時候都不過時,修養高、才藝高、德才兼備才能在未來社會擔當大事。因此,他在學生休息時總會拿出文學、書法、科技之類的藏書給他們看;當學生的言行出現偏頗時,他會單獨跟他們談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求他們謹言慎行。有些頑皮學生在學習書法過程中,平時的習性也潛移默化有所轉變,讓家長們十分欣慰,對範老師的栽培充滿感激。後來,有些家長乾脆就把愛調皮的孩子送到他家來學習書法,希望在他的調教下孩子能有所進步。

經過範老師和學生們的不謝努力,有的學生書法作品獲得了縣市級、省級、國家級獎勵;有的學生因書法特長,擔任了學生會幹部或社會團體的負責人;不少學生還愛上了古典文學,彰顯出一定的造詣。每年春節,都有一些正在上大學或已經參加工作的學生來看望他,家人分享著他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多年來,範老師已先後義務輔導了六、七百名學生,家長們總會拿著千八百塊錢來拜訪他,但都被他執意謝絕了。範老師自願輔導學生,既不圖利,也不圖名,他圖的是精神的充實和心靈的快樂。

範老師和老伴都是普通職工,工資有限,別看家裡的擺設老舊,但每月都拿出一部分工資,給學生們準備好筆墨紙硯。他最愛炫耀的是自己的藏書。範老師經常整理、擦拭,不讓它們染上一絲灰塵。範老師視書籍為生命,但只要學生喜歡讀,他就無償地贈給送學生。他篤信,送人玫瑰,手留餘香,轉手贈人比藏在書櫃更能發揮它的價值,這些精神食糧定會讓孩子們受益終身。此外,他每年都會在年末寫一定數量的條幅,贈送給自己的學生,以此勉勵他們不斷進步。

退休後,他成了專業書法教師

2012年,範老師退休了,本以為有更多時間享清閒了,可沒想到,退休後來練習書法的學生更多了,最多時竟達30人,反而比上班時還要忙碌,他成了專業的書法教師。家人不但沒有一絲怨言,反而更加支持他的工作。後來,兒女雙雙搬遷到市裡居住,老伴為了照看孫子孫女,只好一同去了市裡。老伴和兒女不忍心把這麼大年紀一個人留在家裡,苦苦相勸,要他與他們一同去市裡,一家人團團圓圓,共享天倫之樂。其實範老師何嘗不想啊!可一看到學生們練習書法時專心致志的樣子,範老師猶豫了,怎麼忍心把這一顆顆求學的心拒之門外呢?狠狠心,他拒絕了家人,一個人堅守在自己的小天小地裡。

寒暑假時,範老師更放不下手中的工作,捨不得丟下練字的學生。老伴在週末或節假日回來看他,給學生們做飯做菜,與學生們談心聊天。客廳、餐廳、臥室裡擺滿了桌椅和紙墨筆硯,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或埋頭臨寫,或翻閱書籍,或觀賞談笑,真的是門庭若市,好不熱鬧!範老師邊指導他們練習,邊整理雜亂的紙張,掃地,擦桌子,給孩子們燒水,削水果,裡裡外外忙得不亦樂乎!

範老師深深地感到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在經濟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好多家長看到的只是學生的分數,而忽略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因此,把書法文化繼續傳播下去,爭分奪秒培養出更多的書法愛好者,就成了範老師此生最大的心原。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範老師以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痴迷和對青少年的赤子之心,哺育了一批又一批書法愛好者,讓民族書法藝術得以薪火相傳,他一片赤誠育桃李、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永遠銘刻在弟子們的心中,也必將化作這個時代的正能量溫暖我們的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