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演講—《高效演講》讀書筆記

作為一個內向且沒有公眾表演經驗的人來說,演講是職場裡的第一大挑戰,也是自己最弱的一個方面之一,偏偏這也是最能展示人風采的一個技能。於是,我把《高效演講》和《演講的力量》聽了不下10遍,這兩本書對比,《演講的力量》技高一籌,無論是其中展示的思想、邏輯和結構,它整本書都是實實在在的乾貨。但就大的理念而言,這兩本書都倡導“演講應該是饋贈禮物,分享思想”,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的演講就是失敗的。《演講的力量》已經在前期寫了一篇長長的讀書筆記,今天就來學習一下《高效演講》。

是什麼在控制著我們的緊張情緒?

加入讀書會以後,在很多本書中都聽到或看到這樣一個概念:人類大腦裡有兩個微小的、杏仁狀的神經組織“杏仁體”,它的作用是讓人保持活躍,它從不休息,不斷掃描危險食物,一旦你遭到威脅,它會立即向你發出警報。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這樣人就特別容易緊張。演講時也是一樣,看到臺下無數雙眼睛盯著,大多數的演講者都是會感到緊張的,只是程度和持續時間會有差別。

理性or感性,人們憑什麼做出決策?

近年來一些科學研究表明:決策不是由處理邏輯、事實、分析和連續過程事物的左腦做出的,而是由情感、概念、比喻、幽默和故事的右腦做出的。也就是說,決策由感性而非理性做出。雖然科學發展會一直延續,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的科學研究是否會再推翻這一研究,但有一點我們自己可以清晰地看到,多年以後,我們可能會忘掉某一個人在某個時點具體說過什麼話,但他表達的情感“溫暖或冷漠,積極向上或無奈絕望”我們一定還記得。

雖然全書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演講內容、演講風格和演講狀態,但後兩項內容講的實在有些空洞,感覺對我幫助不大,也沒有足夠的動力看完。但第一項內容(演講內容)的確還是很精彩的,收穫也很大,如果以後有機會演講的話,我想我也會專注於第一項演講內容的準備和修煉。

演講者常犯的錯誤:

信息量過大

與聽眾不相關

觀點不明確

其中,與聽眾不相關是最致命的缺點,如果你的通篇演講都在講你自己,別人通常對你並不感興趣,別人只想知道他能從你的演講中得到什麼。因此,為了調動臺下觀眾的興趣和影響力,演講者的演講內容應當聚焦於臺下觀眾真正關注的東西,傳達與觀眾有關的信息。演講者在準備演講稿時應該問自己的問題不是“我可以向他們灌輸多少信息”而是“要讓他採取行動,他需要知道和感覺到些什麼”。

一、演講準備

演講沒有準備,這就是對觀眾極大的不尊重。觀眾花時間來聽你演講,並不是聽你來東拉西扯,想到哪裡說哪裡,這都都是演講大忌。

準備過程的三步驟:

1、確定你想要的結果。你想獲得什麼?

2、找出關聯性。為什麼聽眾要關注?

3、要點明確。你要傳達的信息是什麼?

步驟一:結果—帶著目標去演講

你想要什麼結果?演講不能只傳遞信息,如果想要一些事情發生,你應該清楚這些事情是什麼。並且,無論有多少事要說,都濃縮為三件事。一次好的演講可以產生以下幾種積極的結果:

你的聽眾洞悉了你的觀點並轉變了自己的心態。

你的聽眾聽了演講以後有了新的決定。

你的聽眾採取了行動。

並且,基於“人類的決策都是根據感性來做決定”這一觀點,你在準備演講時想清楚:為了取得你想要的結果,聽眾需要感受些什麼?讓他們滿懷希望?重拾信心?備受鼓舞?深受啟發?

步驟二:關聯性—從聽眾出發去準備

為什麼觀眾要聽你演講?為什麼他們應該重視?你的話對他們來說有什麼價值?因此,從聽眾的角度準備:

讓聽眾興致盎然、全神貫注

直接向聽眾證明你心裡裝著他們最感興趣的東西

避免聽眾發出“與我無關”的抱怨

步驟三:要點—清晰有力傳達重點

當你演講的內容信息量很大時,你很可能會陷入到喋喋不休的狀態中,沒有要點,你的演講註定會很糟糕。將你的想法進行提煉和說明,使之成為一個簡單的關鍵要點的過程。既容易記住,又讓觀眾感覺清晰而明確。養成提煉要點的習慣,對於日常溝通、工作彙報、書面表達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演講結構

演講結構就是如何綜合考慮把自己的思想搭建成一座結構嚴實、外觀漂亮的房子。演講跟講故事或電視劇一樣,其演講結構也分為三個方面:

坡道

發現

甜點

坡道:巧妙開場,一句話引起聽眾最大興趣

坡道就是演講時你一開口說的前面幾個句子,這幾個句子如果能馬上引起觀眾的興趣,調動他們的注意力,你演講就成功了三分之一,你也才有繼續下去的積極性和可能。不要在開頭就使用過多寒暄和漫談式的閒聊,不要浪費聽眾的時間也是對他們的尊重,明智的做法是,在演講開始就馬上向聽眾證明你將帶給他們的價值。仔細體會並做到以下兩條,就是一個好的坡道。

專家提示:

掌握好“我”和“你”的比例。講話中用一次“我”就要用十次“你(你們)”

七秒法則:在聽眾決定是否關注你的演講之前,你只有七秒的時間可以利用

路線圖:耐心引導,帶觀眾瞭解演講的整個過程

這就好比,演講者是一個旅遊行程的導遊,而觀眾就是此次行程的遊客。導遊有必要將整個旅行的大概行程給觀眾做一個介紹。以便觀眾在行程中能更好的跟著導遊旅行。

路線圖要說明的三件事:

告訴人們你的演講時間有多長。通常不要太長,冗長的演講總是讓觀眾身心疲憊。

讓聽眾預覽你的議程安排。觀眾能隨時跟上你的演講節奏。

設定互動規則。時常被觀眾打斷的演講相信任何一個演講者都不想有。提前設定問答規則很重要。

發現:循序漸進,刺激聽眾主動發現演講要點

演講的中間部分是提供知識,這樣的知識可能是你將要提供的新信息,也可能是他們已經知道但需要強化的新知識。

專家提示:

無論你需要討論多少事情,將內容進行分類,類別不要超過三種。

總結:強化重點,加深印象

一般演講的過程也是觀眾邊聽邊忘的過程,要想觀眾能加深印象,你就需要對前面所講的知識做一次簡要的回顧,重點是如何將相關部分融合在一起。如果你的演講還有要求,那麼現做總結,再提要求,就是一個最好的時機。

注意:切忌以問答環節結束

看到這一點很多人笑了。我們經歷過太多人的演講,到最後大概都是“請問大家還有什麼問題嗎?哦,沒有......”以這樣尷尬的情形下結束。因此,作者的建議印象非常深刻:建議演講設定一個問答環節,因為這是與觀眾建立聯繫、建立互信的好方法。但是,演講者必須確保問答環節之後有一個強大而有力的結尾。結尾往往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甜點:完美收尾,讓聽眾記住你的演講

甜點是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內容之一。它是演講者重新控制演講並確保以積極的語調完成演講的部分。它的作用是引起聽眾的情感共鳴,創造一種演講者想要的感覺。在演講將所有事實、數據都告訴聽眾後,是時候用感性和情感來引導聽眾決策了。強烈的情感會讓聽眾更具有“黏性”,也更能讓聽眾難以忘懷。

三、善用技巧

這裡書中提到一本書《讓創意更有黏性》,我從噹噹上搜索了一下書的簡介和目錄,當即決定下單買回來研究一下。什麼樣的話才更有黏性?

他們的特徵是:

簡單明瞭

富有情感

形象生動

這三條聽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特別難,非常不容易掌握。因此,書中提供了一些演講的技巧,能讓演講者的說話更有黏性,更容易讓人記住:

故事:用起伏的情節吸引觀眾

故事的原則:設置好背景;讓鬥爭成為故事的主線;客觀呈現故事的原貌,不要主觀講述。

歷史——本國或世界歷史中

個人生活或他人生活中,特別是那些客服艱難險阻、經歷過危險時刻的人的故事

報紙、雜誌、新聞中,當前發生的大事是話題類故事的絕佳來源

文獻或藝術作品中,經典的故事會使談話有力而高雅

你的孩子,孩子的故事最容易讓人理解

比喻:用鮮活的形象打動觀眾

恰當的比如能讓聽眾看見一副語言圖畫,透過這幅圖畫, 聽眾能看見你的思想。在聽眾心中保存一副圖畫,你會節省多少時間?會給聽眾留下多麼深刻的印象?但是,必須避免毫無生氣的比喻,如果沒有好的比喻,寧可不要用比喻。

語言生動:恰當措辭讓每句話都有力量

不要使用那些看起來高大上,但其實是陳詞濫調和業內行話。如果演講者能用簡單、直接而有力的通俗實在的語言,可能聽眾會更喜歡、感覺更親切,也更容易接受。

重複:強化你最想讓聽眾感知的內容

作為一名演講者,你面臨的最大挑戰將是你的聽眾會很快忘記你說過的90%的演講內容。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運用重複這個功能吧。這不僅是為聽眾重新組織信息,也是為演講者重新組織信息。它能重新組織你的思想,將你再一次彈射出去,並且確保你不偏離主題。

問答環節:在互動中將聽眾拉在自己的立場

問答環節是觀眾發現真正的你的時候。通過對話,人們才將信任、默契以及明晰感發展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重視問答環節,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建立與聽眾的聯繫。列出“聽眾最可能提的幾個問題”“你最害怕被問到的幾個問題”“自己預設的一個問題”等。以從容應對聽眾的提問和沒人提問時的尷尬場面。

如何應對挑釁性提問

對於挑釁,我們正常人的反應都是直接予以反擊,但不要那樣做,否則聽眾不會原諒你。關於應對挑釁時的幾個不要:

不要擺出一副要與他打架的架勢。沒有聽眾喜歡咄咄逼人的演講者,你冒犯了一位聽眾,所有的聽眾都會恨你、排斥你。

不要將問題嵌入到答案中。“你的項目為何耗費這麼多資金”,你不能回答“耗費這麼多資金,是因為.....”

重構問題。上一問題的另一種解法:“這是一個有關質量的問題....”

每天都是孩子睡著後才開始學習與分享,時間實在太有限,今天草草結束,分享後再繼續補充....

來源:簡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