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状元放到现在是不是大学生?

华娱周文王


按古代科举制度,初入学无学位的学生叫童生。童生参加乡一级的考试(乡试),考取了的叫秀才,乡试第一名叫解元。秀才参加省一级的考试(会试),考取了的叫举人,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全国最高级的考试,在京城贡院考,叫殿试。只有举人学位的才能报考,考取了的叫进士。进士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考取了进士的,通常会留在京城,等待朝廷委任官职或候补官职。

科举制有学籍管理及学位等级制度。朝廷最高教育管理官员是大司空、司空、国子监祭酒等。各道各省,各州各县也有专职司衙。考试须逐级考。童生只能参加乡试,秀才只能参加会试,进士才能参加殿试。不能越级参加考试。因特殊原因,被褫革了功名学位的,也严禁参加考试。如明代唐寅乡试考了秀才第一名,自称“南京解元“。后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被褫夺了功名,被教育局除名了学籍,终生不得参加考试。

旧时的考试名为科举,是国家擢用人才的一个渠道。但是,走科举做官的道路十分艰难。据统计,从隋朝开科取士,到清末民初废科举,1600年内,因进士做到省州级以上官员的,不足5百人。朝廷官员依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科举考试其实是个伟大的骗局,唐太宗李世民不无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

这种科举制度,与现在的教育考试制度,迥然不同,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学历学位上,似可作个对比。古代的举人,可比作大学本科毕业生。进士可比作博士毕业生。翰林院学士可比作两院院士。


华中小隐


状元,本来是指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名的人,但现在也比喻在本领域中成绩最好的人。在高考中获得本省第一名的考生,经常会被人们称为“高考状元”,于是就有人将大学生和状元进行对比,甚至有人认为大学生已经相当于古代的“进士”了,这其实都是不对的,高考状元其实说的是高考的第一名,这里的“状元”和水泥工行业的“技能比赛第一名”意思是一样的。

那么,古代的状元到底是什么学历呢?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于古代的哪级读书人呢?

1、古代科举考试的各等级录取者: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清朝结束,最完善的是在明朝时期,是以本文都会按明朝的科举制度作为例子。

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级读书人依次是:

识字者-童生-秀才(生员)-举人(孝廉)-进士

明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一般的读书人必须经过县试和府试才能成为童生,而童生在院试中被录取者称为生员或秀才,生员经过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举人参加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最后通过殿试确定进士的名次。

2、各级考试的第一名:

在各级考试中,院试的第一名称为案首,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

各级考试的第一名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状元,全国考试就那么一个,但是中国历史上不乏创造奇迹者,居然还有17人“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指的是一个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都获得第一名,北宋名相王曾就是三元及第者。

但还有比连中三元更奇迹的,是“连中六元”,明初的黄观和清朝的钱棨都在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都获得第一名,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位“六元状元”。

3、哪级考级录取者可以做官?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只有通过乡试被录取的举人才具备入仕资格。举人本来是指被推举之人材,隋唐宋时,也指被地方推举而赴京应试者,明清则指称乡试录取者。

在各级录取者中,秀才是一种身份,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功名”在身,受到尊重,也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知县不可随意用刑等。而举人则是有了当官的资格,比如可以当学官或知县,当然也不一定能当官。至于进士身份,那肯定可以当官了,而且是全国统一分配的官员。

明朝的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大约是从六品官位,一甲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官位,而二、三甲可选为庶吉士,或授给事中、主事、中书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县令、县丞等官,大约是正七品到从正八品之间的官位。


4、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于科举考试哪级读书人?

这个问题就比较尴尬了,真实情况会让很多朋友不高兴,正如上文提到了,古代的举人已经具备了当官的基本资格,而进士是铁定当官了,最低是正八品官员,如果按照今天的情况来说,举人至少可以出任副科长或副主任科员,也就是相当于副镇长或县级副局长了。

而当代的本科大学生毕业生如要从政,还必须通过国考或省考,被录取后从最底层的行政级别开始,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好点,能考取副主任科员的岗位,按照这样的对比,硕士毕业生只能相当于秀才,其参加的国考或省考相当于乡试,而本科大学毕业生也就相当于童生,硕士研究生考试相当于院试,也就是说:

高考只是相当于科举考试中第二极的府试而已,大学生就是科举考试最低级别的童生身份。

5、状元相当于哪级学历?

明清时期,每三年才举办一次会试,也就是说,每三年才出一个状元,在一千多年科举考试中,出现了数百万举人和十多万进士,但正式状元只有592人,算上短命政权及武状元,也才777人,这个数字比各朝代一品官职的人数都要少。

能考上状元者,当然都不是泛泛之辈,其中就有王维、郭子仪、房玄龄、柳公权、文天祥、杨慎、翁同龢等各代重要人物,他们的学术水平至少相当于当时的博士生导师,甚至院士水平。

通过以上5个小问题,相信已经解答了大家的疑问,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古代状元可以差不多现在全国博士后考试(假如有集中考试的话)第一名,大学生最多是个举人或者说贡士的级别。

我们看一看一段史料:


看完,你是不是要吓死了,中国科举制度1300多年里,总计可考的状元才777位。而大学生一年就几百万。

别说博士,比我们现在博士后还少吧?博士后年年都有人能考,并且考上,状元可是几年全国才出一位。这真的就读书而言,是精英中的精英,层层选拔之后,抛开权势影响,还得派人到家乡秘密的查找风水,看祖坟是不是有这个风水,冒不冒这个青烟,真是比登天还难。你拿来和大学生比,我虽然是大学生,但我可不敢比啊,我顶多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贡士级别,不过这也不错,在古代也有一些特权了,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不像现在大学生满大街走,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上过个大学了。

状元也未必有大成就

但有个有趣的现象,尽管我古代社会出了七百多位状元,这些状元都是因为写文章,读解经典而高中,但真正在文化艺术上,以及仕途上有成就的似乎并没有太多。我们知道的也就杨慎、柳公权、文天祥这么寥寥几位,很多人都读书读成书呆子,或者高中后,心思都在官场钻营上了,根本没有作为,还有一些甚至穷困潦倒到喝酒都没钱,唐朝的卢文焕状元就是如此。


有一点得承认的是,中了状元还是非常非常荣耀的,一方水土都会因此感到无比荣耀,家族里更觉得是可以横着走了,民间更是会不断的流传关于这位状元的传说,而我们这些大学生呢,即使你是市里省里第一名也恐怕没有这待遇吧?因为虽然少,但全国一看还是一批的。


现在的大学生,做不了古代的状元,可以做三百六十行的状元

以前的状元,一般注定要踏入仕途,没什么选择,但是官场险恶,勾心斗角,一不小心就被玩死。我们现在虽然大学生多,但机会也多,选择也多,一不小心就搞的风生水起,逍遥自在你。所以,不要羡慕古代状元,反倒是可以好好的把握我们自己的机会,投身三百六十行,甚至三千六百行,三万六千行,三十六万行,行行都可以出状元的,这个才真正牛呢。


我是文艺的,也是犀利的,请关注我“李艺泓万川之月”


盛唐豪歌李艺泓


教育是我的主业,我来聊这个有趣的话题:

古代的状元和现在普通大学生相比,不是一个层级的!

如果往接近的说,每年各省文理科状元还能比一比。

状元是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全国唯一的冠军。

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末。

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

1、数量比较:

据资料记载:科考共1282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的选考,中国历史上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因此,说状元是万里挑一并不为过。

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扩招以后,全国每年录取上百万。2016年,在全国985高校中,录取人数前六位的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其招生人数均超过了7000人。北大招生4000人,清华招生3300人。

2、考试内容:

唐代,进士科考试主要是三场。一场是贴经,就是填空题。主考官从诸子经书中选取一行,然后把其中的三个字贴盖住,让考生读出被贴的字是哪几个,其用意不过是考考生的背功。第二场考诗赋,每个考生作诗一首、赋一首。第三场考试策,就时务出个题目,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对治国方略的独到见解。

现代高考,考语数英政史地。从能力考察看,现代高考更科学更全面。

3、录取质量:

状元是皇帝老儿钦点的,录取状元多凭自己的爱好和心情,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去衡量,或以貌取人,或以名字好而被看中,不少真才实学的人被排除在外。

在历代科举中,权贵操纵科举、营私舞弊的现象比较严重。状元科考,也并非全凭真才实学,有的人是靠走关系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状元的。唐代就有“许愿状元”牛锡庶、“自荐状元”尹枢、“相扑状元”王嗣宗等,从其绰号即可见其为人。

现代高考录取,以分数为标准,没有太多人为的因素。

4、选拔目的:

高考录取大学生,是为了继续深造学习。

科举考试是为了选拔官员,为国效力。取得进士的人,国家可以直接放官,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5、贡献影响:

状元中有真才实学、卓有建树、众所周知的有王维、柳公权、陈亮、吕蒙正、王十朋、文天祥、张孝祥等十来个人。他们是中华民族骄傲的豪杰。

但也不乏平庸之辈。很多状元一事无成,性格怪僻,穷困潦倒,暮年凄惨。

状元热衷官场,难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难高中状元。

唐宋两代265名状元中,苏轼等八大家,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无一人是状元郎。

状元被誉为人中之龙,整体而言,却是名不符实的,真正的风流人物属凤毛麟角,有些是虚有其表的平庸之辈。

状元的录取,并非全是秉公取才,这归结于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官场的腐败。

只不过,比起现在的普通大学生,肯定是远甩十几条街的啦。

——我是“小李滔滔”,谢谢您的关注,点赞,点评,转发!


小李滔滔


六月,在这个热情似火的季节里,很多莘莘学子即将迎来人生第一次大考,十年寒窗苦,有人通过高考一朝改变命运,待到揭榜时各地便会涌现出文科、理科“状元”。


同样是“状元”,如果古代的状元放到现在应该是什么学历呢?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中国的科举制度实行千年,到了唐朝得以完善,自唐高祖至清光绪三十年最后一次科考,共1282年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的选考,中国历史上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几年才出一个状元,而现在的“状元”年年有。


现在的大学每年的录取人数都在几百万,这一数据表明现在的大学生跟古代的状元根本不是一个等级。


古时候读书人少,科举考试也是不定期举行,经过层层筛选以后真正能进到殿试选拔的前三甲,而第一甲第一名才是状元,也就说这个成绩是全国考试第一名,第二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榜眼。


古代的读书名头,先从童生开始,依次是童生、生员、举人、贡士、进士;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几年时间苦读进阶。



古人想走科举之路并不容易,先不说几年一次的科考,就说从乡试到殿试的层层选拔,有人从稚气少年直到古稀老人也没能打通进阶之路,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也是读书之人,最后生活落魄。


古人刚开始入学是没有学位的,初入学叫童生,相当于现在的小升初义务教育,童生学成后就要去县里参加秀才的晋级考试。


考过了就是秀才,相当于今天的高中生,秀才学成就去参加乡试,考过了是举人,这个学历才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但看古人的学识程度,古代的举人放到现在也是985名校学霸。


乡试过后就可以参加国家级的考试了,叫会试,考上了就成为贡士,考过了贡士才能参加由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由皇帝亲自评出状元、榜眼、探花。


明清时期的状元地位特殊,新进状元可享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也比同榜者快。


按照这个道理推算,古代的状元是有可能直接入中央政治局的,最差也能做个中科院院士,所以现在的大学生要想跟古代的状元一论高低,那差的还真不是一点两点。



我国古代的每一位状元,基本上都是一位书法大家,甚至还是诗词界的大家,比如,唐朝张若虚、贺知章、柳公权等。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书君祝愿备考的每一位学子都能取得好成绩。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古代科举考试是“公务员考试”,并非今天的“高考”。

以明清为例,大概介绍一下“科举”。

孩子从小开始上私塾等,要参加三次科举的“资格考试”,即县试、府试、院试。分别由由县政府、市政府、省考试院主办。如“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但并没有那么久的间隔时间。这三次考试称“童试”,应试者无论年龄都叫“童生”。院试通过了的,取得进入“官学”学习的资格,叫做生员(秀才)。这个可以理解“考上了大学”。

秀才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其差别类似于一本二本三本。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不做硬性学分要求。

正式的科举考试又分为三个层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在本省举行,有朝廷派干部主持。考过了,称举人。类似于具备了“干部身份”。

会试在首都举行,考过了,称贡士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贡士们都要参加,相当于是会试的复试。这次考试成绩分为三级,称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和探花,都可直接进入翰林院,状元授予修撰,另外两位授予编修。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两个等级还要经过一次朝考,优秀的进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即“点翰林”。其他的直接分派京城部门或地方任职。

上述是科举的主要环节。一个人在乡试、会试和殿试都是第一名,即解元、会元和状元,誉为“连中三元”。

下图三位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最后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和探花商衍鎏。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





几苇渡


不知道你是低估了状元,还是高估了大学生,毫不客气的讲,大学生跟状元,差了估计得有十万八千里。

我国自隋朝开创科举制以来,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结束。

在这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平均每两到三年才能产出一名状元,对比一下现代的一年有多少大学生,就知道差异如何了。

别说古代人不聪明或者受教育程度之类的话,从生物学和遗传学上来看,现代人的智慧跟古代人并没有什么差别,起码能考上状元的人,七步成诗、出口成章这些东西是不在话下的。

在古代,考上状元实在是不容易,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从诸多进士里脱颖而出,夺取全国第一。

如此成就,竟然只对比今天的大学生,你是把科举制度看得有多么的不堪?

知识水平能位居全国第一的,对比一下就可以知道,如果依据状元的稀有程度,现代估计是没有什么职位能够与之相比拟的。

不过鉴于古代读书人并不多,按照同等的比例,古代状元差不多可以跟今天的院士作为对比。

这样的话,对比一下,大学生和院士的差距,你就知道提的这个问题究竟是多么的无知了。


魏青衣


古代的状元和现在的大学生就不是同一个概念。

古代的科考,是政府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类比到现在,也就是相当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状元那不得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第一名,那可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往往官运亨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别说状元了,就是一个举人,那也是了不得事情。大家都学过《范进中举》,范进不过是中了一个举人,便已经癫狂,连岳父胡屠户也赶紧来巴结。说道底,中了举人,就意味着有了做官的资格,后补官员。



据考证,自唐朝时期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总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1200多年的时间,才777位状元,平均每年才0.6个,这含金量可想而知。想想现在国家公务员考试,每年都会有,第一名每年都会产生一个,含金量远不如古代的状元。



回过头来说,现在的大学生满街跑,充其量也就相当于古代的秀才。想想古代对于秀才的称呼:穷秀才,就可以知道现在的大学生含金量有多高了!


小镇月明


不是。大学生比状元差太远了。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殿试,是科举的最后阶段。

古代读书,名头从童生开始,依次是童生、生员、举人、贡士、进士。

童生并非是孩童,而是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之后,才能取得的最初级的功名,或者说是文凭。

也就是说,启蒙阶段,按现在讲叫义务教育,通过中考之后,才相当于童生。换句话说,童生相当于高中生。

生员就是俗称的秀才。秀才不好当,通过童试,六等成绩里的第一等,才能当上秀才。他们参加的是院试,即相当于现在的高考。

之后,秀才会升为举人,参加乡试。大学生,仅相当于举人。但是举人这个阶层也有不同,除了一般的举人,还有能够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监生、荫生、官生、贡生。这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杂牌大学和名牌大学。

当然了,大学生的地位远不如举人,但也这么算了,就当是古代扶持高文化人群的政策吧。

举人之后,是贡士。参加的考试叫会试,头名称为“会元”。贡士,应该相当于现在的硕士。

进士,也就是学科的最后最高的等级,相当于博士。状元则是博士里是第一名。

贡士和进士,其实更接近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不过,难度要大太多。因此,也可以认为,他们就是文科里的硕士和博士。

所以,大学生比起状元,那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毕竟,现在大学生很多见,但是全国范围的考试,能考到博士第一名,这就太不容易了。


纯钧LHGR


这完全是两回事情。

状元是全国中级公务员考试第一。

大学生只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上层次求学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