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同志電影《1:54》(2016)
這部電影講述了高中生Tim在同性戀身份認同遭遇挫敗後,不斷放棄自己,面對學校霸凌者選擇復仇,甚至採取了極端的方式。
弗朗西斯(左)和Tim(右)
Tim和他的好友弗朗西斯相繼成為學校的霸凌對象。Tim有運動天賦,他的運動天賦將霸凌對象從自己身上轉移到了好友弗朗西斯身上。佛朗西斯忍受不住霸凌,在對Tim說出我愛你之後,從高高的天橋跳下自殺。Tim開始選擇反抗,他利用自己的運動天賦,決定將霸凌者傑夫從800米跑的第一名名單中去除掉。Tim的成績終於超過了傑夫。但是,傑夫在一次派對上,抓拍到了男生為Tim口交的視頻,並威脅發佈到油管。在正式比賽的那天,視頻的發佈終於讓Tim敗下陣來,傑夫取得了第一的成績。Tim為了報復傑夫,在傑夫家的派對上投放了炸藥。Tim臨時改變了主意,主動將炸藥轉移,卻死在了脫手前的爆炸之中。電影主人公扮演者Antoine Olivier Pilon是多蘭的御用男主,叫人讚賞的表演算是本片的一大看點。
Tim的扮演者,Antoine Olivier Pilon出演了多蘭的《雙面勞倫斯》《媽咪》等電影
電影對於霸凌者傑夫的霸凌的邊界,沒有討論。電影中的成人彷彿和青春期的孩子們,是生活在平行宇宙之中,有各自的規則而互不干擾。霸凌者傑夫的行為引發的集體性、暴力性傷害,是讓主人公Tim採取恐怖襲擊的主要推動力。傑夫等人的霸凌直接將Tim的好友弗朗西斯逼迫自殺,學校並沒有追究責任,只是為此召開了一個主張諒解的大會,並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男主角Tim說他們虛偽。是的,這個行為是要求弱者善良,強者施暴。電影中展現出來的社會,就是一個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支配的社會。弱者往往會採取暴力恐怖的手段去復仇。這成了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們要諒解,我們要救贖,我們要善良。只有犧牲自己保護多數,才是最大的英雄主義。這是電影宣講的要義所在。於是,學校的兩個同性戀者自殺了,全都死於強者和代表集體的強者的霸凌。
這部片子中的死亡其實跟《希特勒男孩》中的第一次自殺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單獨拎出來,相提並論。它們都是在法西斯氛圍濃厚的社會環境下,懦弱的人,選擇自殺,卻意外籠罩上了一種英雄主義色彩。
德國電影《希特勒的男孩》
《希特勒的男孩》中的第一次自殺講述了一個不堪忍受軍官學校集體霸凌的男孩,在扔手榴彈的練習中將手榴彈扔在了人群不遠處,威脅到了所有學生的安危。這個不堪忍受霸凌的男孩起了自殺的念頭,他終於撲在了手榴彈上面,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大多數人的性命。《一分五十四秒》中的兩次自殺,其實只是等同於《希特勒男孩》中的第一次自殺。因為《希特勒男孩》中的第二次男主角的自殺,是男主角主動採取的,他為了抗衡希特勒的集權政治而自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是一次主體性很強的追求自由的反抗行為。《希特勒男孩》中的第一次自殺,算是最崇高的自殺了。電影對於這次自殺的定性是有著非常鮮明的政治立場,就是對威權主義中的“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表示譴責,並告訴別人,弱者的自殺(在電影中他的自殺與主動選擇去死,具有相同的形式)同時也是一種堅強。電影《希特勒男孩》的結局也是死亡,但是看後仍舊叫人生出反抗和正義的勇氣。
當然,電影《一分五十四秒》的目的是為了提醒大家校園霸凌的客觀存在,LGBT孩子缺乏來自家長老師的有效保護和心理指導,所有一切造成了影片最後男主偏激的選擇和徹底的悲劇。這部電影倘若不是用冰冷的現實邏輯進行教育的話,就只能理解為,導演是一個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只可惜,現實中那些做了的恐怖分子的人,並不像他們想像的那麼英雄主義,也不像他們教育的那麼善良,他們把襲擊指向了大眾,儘管社會上的集體施暴者僅僅認為自己只是開了一個玩笑。
電影最叫人致鬱的,其實不是結局,而是它的宣講:只有死亡般的懺悔和救贖,才能讓懦弱者擺脫懦弱的身份。電影中的兩個同性戀的好朋友,他們彼此作為整個學校最懦弱的人,不僅沒有互相發現彼此,支撐彼此,而且他們兩個懦弱的人,只在彼此身上互相轉移壓力,以致兩敗俱傷。
如果電影只是在告訴你,懦弱的人,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堅強起來並獲得勝利的話,那麼電影的情節的確達到了目的,因為Tim最終被霸凌者打敗,敗得一敗塗地,以至於只有採取最極端的報復措施,才能挽回他的顏面。而懦弱的人,所經受的霸凌,對於強者來說,僅僅是一個“玩笑級”的東西,懦弱者就承受不住了,以致自殺。電影講述的這個主題也非常鮮明,而且目的也達到了。所以,綜合來看,導演和編劇Yan England其實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法西斯。
顯然,電影對於懦弱者的鞭撻毫不留情。電影表現了懦弱者沒有辦法互相安慰,並互相汲取力量。Tim和他最好的朋友弗朗西斯都是同性戀,還有女生詹妮弗也是他們的好朋友。但是他們之間並不能真正地互相幫助。Tim眼睜睜看著自己摯愛的好友弗朗西斯跳下了天橋自殺,他甚至都沒有勇氣表達感情。我以為弗朗西斯的自殺,會讓Tim從悲痛中汲取力量,正視自己的真實身份,用正當的方式(運動)去擊敗強者,他顯然有這個能力。但是,悲痛和懦弱,擊敗了Tim。沒有什麼能夠讓Tim這樣懦弱的人,堅強起來。
澳大利亞四集電視劇《梭魚人生》(Barracuda, 2016)
澳大利亞劇集《梭魚人生》中的男主角也是因為身份認同,在游泳運動上面遭遇挫敗,終於放棄自己。性傾向也成為他人生挫敗的重大因素。他也選擇了報復,但是對自己喜歡的人,進行了一比一的肢體打鬥。但是《一分五十四秒》中,電影卻繼續讓Tim做最懦弱的事情。就是在傑夫家的派對上,暗中投放自己製作的炸彈,自己悄悄離開這裡。電影仍舊不相信,傑夫將Tim被男生口交的視頻放到網上,都沒有辦法激發Tim對傑夫的單獨挑戰。Tim在面對傑夫的威脅時,緊閉著雙眼,一動不敢動。
我們姑且承認懦弱者的確不能堅強的邏輯。那是什麼能夠讓Tim勇敢地拿起炸藥,扔出門外,連自己的性命都不顧了呢?很明顯,他是不想讓大多數人因為他的復仇而死去。看來,為了多數人,犧牲自己,這種信念是能夠讓懦弱者得以堅強的。Tim為了大多數人而死去,這種方式讓他擺脫了懦弱。
美國電影《大象》(Elephant, 2003)
懦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不敢正視自己的身份是懦弱,長期忍受別人的霸凌不敢反抗也是懦弱,將霸凌的壓力轉移到比自己更加脆弱的朋友身上,同樣是懦弱。而懦弱者的最終反抗是毀滅性的。但是,如何對待懦弱者及懦弱者的反抗,才彰顯出了赤裸裸的法西斯立場的。
這部電影費盡心機,完全沒有《大象》單純的畫面來得更加直接。懦弱者對體制內的強者採取的報復,直白而冰冷。懦弱者既然改變不了自身的懦弱,他總要找到一種方式,來證明自己。那就是比一對一的決鬥更加懦弱的,恐怖襲擊。《大象》中的兩個同性戀男孩直接端起衝鋒槍,橫掃了校園。這才是懦弱者的終極手段。但是,《一分五十四秒》這部電影的結局又跑偏了,它讓懦弱者終於在大多數人面前,變成了一個勇敢的保護大多數人的英雄。並不是懦弱者在鑄成大錯之後良心發現,犧牲自己成了英雄是一種不可能,而是弗朗西斯的死都不能喚醒他的良心,最終要一個集體的毀滅來喚醒他的良心,明顯集體的生命是要大於個人的生命的。而之後三個假惺惺的人的一場簡短悼念的戲,讓積聚的惡感更加惡化了:霸凌者說他只是開個玩笑;父親用眼淚來洗刷自己的良心;女孩用道德來賦予死者善良的尊稱。我想一個連死都不怕的男孩,卻不敢正視自己的性傾向,主要原因還是,多數與少數的問題。Tim為了拯救多數人,選擇了英勇的行為。而正視自己的性傾向,最終只會讓他變成少數。電影導演告訴你,你只有為了多數人而活,才是正確的。《希特勒的男孩》是反法西斯的,因為電影最後的死亡和離開彰顯了個體的主體性復活。《大象》是思索懦弱者的恐怖暴力的動機的,它的每一個波瀾不驚的鏡頭畫面,都預示著主體性的死亡,同時牽連著集體性的謀殺。《一分五十四秒》是法西斯式的,電影一邊對弱者宣揚要諒解和犧牲,一邊縱容強者施暴。懦弱者因為懦弱採取恐襲,又因為集體犧牲自己,同性戀性傾向在中間落得如此尷尬而沒有緩和餘地,恐怕再也沒有比這部電影所宣講的更加虛偽的教義了。
閱讀更多 鑄與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