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故事」唐浩明談曾國藩的修身

「家風故事」唐浩明談曾國藩的修身

作為清朝末年的中興名臣,曾國藩力挽狂瀾於既倒,成為大清的一根柱石。他畢生勤於政事,清正廉潔,秉承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條,把“齊家”擺在突出位置,疏理治家方略,形成以“尚廉、尚謙、尚勞”為核心的良好家風,使之世代子孫從中受益。在他一生的實踐中,在他留下的家書、日記、奏摺以及詩文中,我們隨處可以看到,無論修身還是治家,曾都堪稱楷模。他的廉政理念成就了他的事業。他秉持的一些理念,對於今天廣大黨員領導幹部仍然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就曾國藩的修身與治家這個話題,本刊特約記者專題採訪了著名作家、學者唐浩明。本期刊發的是唐浩明談曾國藩的修身部分。

記者:曾國藩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最後一個集傳統文化於一身的典型人物,有人評價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從廉政建設的角度來看,曾國藩留下的精神遺產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唐浩明:經常有人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這是對曾國藩比較深刻的認識。曾國藩留下的精神遺產具體是什麼?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價值。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價值在他身上得到了全方位的體現,無論做人與做事,還是從政與治家,他都有一套規範。

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一直提倡廉政。廉政是從政的主要內容,廉政是對從政者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曾國藩曾經對他四個方面的屬下,即州縣官員、軍隊將官、委員、紳士,各自提出過四點要求,其中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要廉潔。可見廉潔在曾國藩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不論做什麼,你在辦公事的時候,一定要廉潔,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你必須要這樣,然後你才具備辦公事的資格。

從曾國藩個人來說,他在這方面的行為更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學習。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一是強烈的廉政意識。曾國藩在辦團練之初,他有一封公開信,表明他的態度,其中最主要的是兩句話六個字,一是不愛錢,二是不怕死,這也是後來湘軍的立足之本。他昭告天下:所有來和我一起辦湘軍的人,都要不愛錢不怕死,隨時準備獻身。他有個很有名的八本堂,給家族立了八個方面的規矩,“讀古書以訓古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做官的基本原則就是不要錢。作為政府的高級官員,他有著非常強烈的廉潔意識,這一點是最重要的。

記者:曾國藩的廉潔內容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

唐浩明:曾國藩的廉潔,簡單地說,體現在:不貪,不賄,不私。

首先是不貪汙。當年從曾國藩手裡經過的銀子千千萬,而且絕大部分的銀子都是自籌來的,不是國家的公款。一些帶兵的將領曾經借這個機會渾水摸魚,發“國難財”。湘軍當時也有許多個山頭,可以自己徵糧徵餉,不是國家財政資金,一些人就借這個機會發財,這個也很容易理解,帶兵的貪汙軍餉,這是亂世的常態。但曾國藩臨死前留下的財產不足兩萬兩銀子,這僅僅只相當於他這一級官員一年的養廉銀,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年終獎。這是相當清廉的,而同時代的李鴻章則富甲天下。

其次是不賄。有些官員不一定貪,但做到不受賄很難。賄賂可以各種各樣的名義和形式而存在,可以用各種巧妙的方式甚至不留痕跡。曾國藩權力很大,不像一般的巡撫總督,何況他自己手裡還掌握著一支幾十萬人的軍隊。作為這樣一級的官員,有很多人想盡辦法向他行賄。就在他擔任兩江總督後不久,有一個縣令來晉見,給他帶來了一件看似平常實則異常珍貴的見面禮——王羲之書法的唐代摹刻帖。它是宋代淳化閣帖的祖本,異常珍貴,價值連城。這個縣令把它送給曾國藩。曾國藩是個書法大家,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寫字,這個縣令很巧妙,拿這個東西來賄賂曾國藩。曾國藩愛不釋手,他在日記中說,“餘行年五十有一,得見此奇,可為眼福了。”這是雅賄,不露痕跡,可以說是文人之間的交往。但曾國藩審玩片刻,然後把字帖原封不動退還給縣令,而且在當天的日記上寫下八個字:“世間尤物,不敢妄取。”這個“敢”字,說明他不是不想,而是對規則的敬畏。自己身為兩江總督,掌管東南半壁江山,即使是最好的東西我也不能用不正當的方式來獲得,一個“妄”字,體現了他尊重道義、遵守規則。

第三就是不假公濟私。當年曾國藩擁有那麼大的權力,掌握著很多的公共資源,假公濟私有許多便利條件,但是他沒有。家鄉鄉親多次找到他,要他為家鄉辦點事情,比如架橋修路。這並不需要他私人掏腰包,軍費裡面撥個幾十萬兩銀子即可。說起來還是造福一方,做的也是“公益事業”。但他說這種事情也不能做,這也是藉助自己的權力,動用國家的資源謀取某個小團體的利益,這也是假公濟私的行為。

記者:曾國藩作為一個位高權重的朝廷官員,是什麼精神力量讓他能夠抵抗各種誘惑,做到獨善其身的?他是如何做好自我修煉、抓好自我監督的?

唐浩明:他有這種強烈的意識,能夠把住各個關口,靠什麼?就是靠自律。

他處在這樣的高位,很少有人能夠管他,但他自己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苛刻的要求。中國儒家學說中提倡“君子要慎獨”。什麼是君子?就是在社會中擁有權力擁有地位,在社會上能夠起表率作用的社會精英。慎獨就是在沒有監督沒有約束的情況下也不亂來。最高的慎獨就是腦子裡根本不存在不好的想法,沒有監督沒有約束的時候也要很謹慎自己的言行。

對一個從政的人來說,怎麼才能保證廉潔,曾國藩在這方面也提出了他自己的思索,也是他一輩子自己踐行的準則。這就是簡樸。廉潔靠什麼來支撐,首先就是簡樸。你不去追求那種奢華的生活,腦子裡沒有這樣的慾望,很簡樸地過日子,就不需要貪汙受賄。曾國藩最大的特色就是一輩子保守簡樸的本色。

當時別人對他的評價,就是一個清寒的書生,窮書生。曾國藩身邊有個貼身的私人秘書,叫趙烈文,他留下一部日記叫做《能靜居日記》,這部日記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記載有他給曾國藩當幕僚的日子,裡面有很多涉及曾國藩私人生活的記載。尤其記載了他生活上過人的簡樸。有篇日記裡記載,曾國藩的臥室裡很簡單,就是一張桌子幾條凳子,都是白木的,裝衣服、裝書籍的就是幾個篾箱子,都是從湖南鄉下帶過去的,床上蚊帳發黃發黑,被子就是農家的白底藍花土布印花被,床上放的一件背心又小又舊,上面打了七八個補丁。趙感嘆,這般行頭,一般的讀書人都不用了,他居然比普通讀書人都顯得清寒。他吃飯一葷兩素一湯,沒有酒,來了客人,酒也要上街零沽。曾說,並不是沒有人來送過,有官員和老闆都來送過,但他一概拒絕了。趙感嘆,大清兩百年,不可無此總督。趙的意思是:大清兩百年,唯有如此一個簡樸的總督。要知道,曾國藩當時幾乎管著半個中國。

他當時對官紳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廉潔。一個官員,一個擁有公共資源的人,如何保證為政的廉潔,關鍵一點就是要過簡樸的生活。如果追求奢華,追求過分的享受,比如現在那些貪汙受賄的官員,十有九個在養情人、包二奶。追求奢華,你就必然腐化。

記者:曾國藩的自我約束,經歷了波折沒有?他是怎樣達到這種崇高境界的?

唐浩明:曾國藩其實經歷了一個非常嚴格的修煉過程。

從他進入北京的第二年開始,到他走馬上任禮部右侍郎,前後大概八九年時間,主要在翰林院,其間沒有很繁重的政務,他就努力讀書做學問,探討宇宙人生。他琢磨人世間的事務,琢磨得很通透。他一心向聖賢學習,以聖賢作為榜樣,他曾經寫下一副對聯,“不為聖賢即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在善惡之間沒有中間地帶,這是對自己提出的很高的也是很苛刻的要求。為什麼這樣?他就是希望取法上上,一輩子以聖賢為榜樣。他在30多歲就把自己排在這個位置,而且後來隨著地位的提高,更讓他立志要做天下人的榜樣,也就是做今天的聖賢。

他曾經在很多篇文章以及平時與人的書信中說過,一個社會的風氣往往取決於“一二人”,這種人要麼權力巨大,要麼聲望崇高,這種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然後去感化身邊的人,通過身邊的人再去教育更多的人。他曾經說過要培養一批“好官種子”,他後來做了湘軍統帥,他把自己歸類於這“一二人”中。所以他能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即使所有的官員都貪汙受賄我也絕不這樣,把自己置於沒有選擇的餘地,把自己的一舉一動看作關乎天下的大事,有敢於向天下人展示自我的勇氣,這很不容易。

記者:曾國藩的這種強烈的廉潔自律意識,能否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

唐浩明:官員要廉潔,這是中國主流的文化意識。早在西漢初期,賈誼就提出“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觀念,得到廣泛的認同。不為家庭、不為自身謀利益,廉潔地為國家為公眾辦事,這是中國的主流意識。你如果掌握了公共權力,卻為自己辦事,國家怎麼放心把權力交給你?中國古代實行的是“家天下”,君和國是一體的,即使如此,廉潔也是評價官員好壞的最重要的標準,是君王對臣子的必然要求。

記者:但是中國古代真正能夠做到廉潔的官員不多,留下來的清官形象也就是像包公、海瑞等屈指可數的幾個,您覺得核心的問題在哪兒?

唐浩明:核心的問題,一是首先沒有立志做聖賢的目標,二是在巨大的誘惑面前沒有把持住自己,三是權力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監督。沒有遠大的目標,即使有近期的目標也會受到干擾,真正能夠做到慎獨的人很少,要靠外界的監督來約束,使得他不敢。自律的結果就是行為上的自覺。

記者:曾國藩作為一個修身齊家的典範人物,他對後世產生了哪些深遠的影響?

唐浩明:這一百多年來曾國藩真正影響了中國的歷史的進程。他最大的意義就是道德的楷模,人格的榜樣,這是中國文化所追求的一個目標。中國優秀的文化,落腳點就是人的文化,就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曾國藩對中國社會巨大的影響,可以從幾個重要人物身上來看。

一是毛澤東。他說,改變中國,不只是要改變有形的東西,重要的是改變無形的東西,社會的風氣,人的道德良心。靠什麼,就靠大本大源的學問。大本大源是什麼,是宇宙的起源,人類社會的起源,人的本源。“餘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公”。曾國藩是有大本大源學問的,他在立人這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再如蔣介石。蔣介石他隨身攜帶兩本書,一本是聖經,一本是曾國藩全集。他不但自己隨時批閱,而且要求他兒子也像他一樣讀曾國藩。蔣經國從蘇聯回來,蔣介石給他開了個書單,要他好好讀中國的經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曾國藩的書。蔣介石有幾次給蔣經國寫信說:我現在很忙,沒有時間給你寫信,《曾文正公家書》第幾封就是我要對你說的話,你就去讀這封信好了。他完全用曾國藩教子的內容來教育自己的兒子。

在這方面說得更通透的是梁啟超。梁啟超編撰了《曾文正公嘉言鈔》,他在前言裡說:“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為什麼他能達到這個地步?他認為曾國藩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自拔於流俗”,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使精神境界超出於普通人之上,這就是他的修身之本。通過修身,通過自律,通過與聖賢神交,管住自己,把自己從流俗中超拔出來。所以梁啟超以曾國藩為師,包括每天記日記,學習曾國藩的修身,然後以“移風易俗天下一二人”的身份,主動擔當起改造社會的責任。他56歲的生命竟然留下了1400多萬字的文章,平均每天寫了2000字。

對社會的擔當,並不是誰要你這樣做,是自己給自己加上責任和使命。所以,這一百多年來,不管是底層的貧民還是高層的精英,曾國藩都是一個人格上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