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發展變化的新趨勢

當前,在全球化趨勢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甚囂塵上,這將迫使全球金融業面臨重大調整。與此相對應,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發展也將面臨嚴峻的諸多的不確定性。為此,本文以倫敦金融城英國智庫機構Z/Yen連續發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評價報告數據為基礎信息,來分析研判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發展變化的新趨勢。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評價綜述

GFCI介紹

倫敦金融城發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是對全球範圍內各大金融中心城市競爭力最為專業和權威的評價。從2007年開始,該指數對全球範圍內的46個金融中心城市進行評價,每年3月和9月定期更新以跟蹤金融中心競爭力的變化。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已經發布21期,目前評價對象也已擴充到106個金融中心城市。本文基於該指數最新一期,即2017年第21期金融中心城市指數主要內容進行評價分析。所有數據來源均來自於該機構官方網站——金融中心信息網IFC。

評價方法

GFCI指數的評價方法利用了兩方面系統數據——特徵性指標(外部指數)和金融專業人士的網絡問卷調查結果,為全球106個金融中心城市進行分類、評分和排名。

關於特徵性指標

通過建立數據評價模型,收集相關城市的各類特徵指標數據並進行層級運算處理,最終獲得總體評價得分。特徵性指標共分為五大類,分別是營商環境、人力資本、基礎設施、金融業發展水平、聲譽及綜合競爭力,具體因素內容如表1所示。五大類特徵指標總計包含101項針對城市和國家或地區的量化數據序列,所有數據均來自於權威機構的統計公報和官網,基本上是公開數據。數據序列主要包括金融機構家數、金融資產規模、金融市場成交金額、商業環境排名、外商投資情況、國際化水平、政府服務效率、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

表1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模型特徵性指標體系分類

王力: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發展變化的新趨勢

關於專業人士調查問卷

問卷數據排名方面,第21次GFCI選取了1946名來自於跨國金融機構、專業服務機構和政府學界等金融界中高層人士作為調查對象,上述問卷調查對象主要來自於亞太地區(佔比接近一半),其次為西歐和北美,以及全球其他地區。所有問卷都設計成統一的客觀選擇性問題,五十多個問題涵蓋宏觀經濟、營商環境、監管法治、稅收、基礎設施和人力成本等因素。通過統計受訪者對標的城市主觀評價打分情況,給出最終得分和排名。

指數評價

第21期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數評價,共選取了全球106個金融中心城市進行評價,其中18個城市由於網絡問卷反饋數量不足,沒有列入最終評價排名,而單獨列為候補金融中心城市。最終得分排名前五十的金融中心城市如表2所示。

表2 第21期GFCI綜合競爭力得分排名及年度變動情況

王力: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發展變化的新趨勢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評價結果分析

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分類

GCFI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分類聚焦於兩大維度,分別是“聯繫性”(Connectivity)和“多元性”(Diversity)與“專業性”(Specialty)。前者著重於國際金融中心的對外關聯性,主要是在世界範圍的知名度影響力和金融行業的輻射範圍,並分為面向全球金融市場的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面向某個地理區域(主要是指大洲)的國際性金融中心以及面向國內市場的本土金融中心。後者則根據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產業業態構成、金融服務產品特別是有競爭力的金融機構產品服務的多樣化和專業化程度,分為兼具專業化和多樣化的領軍者城市、偏重於多元化、偏重於專業化和兩者表現都不突出但具有成長潛力的新興競爭者(contender)城市。具體十二大分類和城市如表3所示。

表3 GFCI指數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分類

王力: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發展變化的新趨勢

從表3中可以看出,最左側第一列的12個城市,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最具影響力、輻射力和競爭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龍頭。其中包括公認的歐美日發達經濟體的老牌金融中心,如倫敦、紐約、巴黎、法蘭克福和日內瓦等,也有新興經濟體中的區域金融中樞城市,如香港、新加坡和迪拜。北京作為中國內地金融總部機構特別是國家級金融機構總部聚集地區,金融業態類別豐富完整,金融資產規模巨大,與之對應的是北京作為全球最大的商業銀行總部和知名主權投資基金所在地,對國際金融秩序影響力很強。因此也入選最高層級的國際金融中心。上海雖然國際影響力同等巨大,但上海缺少國家級巨無霸金融機構法人總部,金融業態主要圍繞上海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等金融要素市場展開,資本市場服務行業和涉外金融服務行業更為發達,入選為全球性更具專業化競爭優勢的金融中心城市。

中國內地的深圳和青島也存在和上海類似的情況,其中深圳綜合實力更為突出,但缺少大型銀行類金融機構總部,金融業態也更多圍繞資本市場展開,“偏科”情況較為嚴重。青島則作為貿易口岸城市,缺少法人金融機構總部,各類金融業務主要由外來分支金融機構主導,以服務外商和外貿進出口企業為主要內容。同時,上述兩個城市的對外影響力僅侷限於亞太地區,所以被評為國際性專業化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廣州雖然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開展貿易的重要商貿口岸城市,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和輻射力,但金融業務普遍大而不強,缺少高端金融業態的目標客戶群體和服務對象,在專業性和多元化方面都不突出,在分類評級中入選第二等國際性新興金融中心城市。

第三列的四類金融中心城市,基本上都是所在國家或地區的本土金融中心,最為典型的是中國臺北,金融業務基本由本土金融機構主導,本地金融機構數量繁多,但大部分業務面向本地市場、企業和消費者,對外金融活動和與其他金融中心聯繫並不密切(相比較於全球性和國際性金融中心城市)。中國內地最後一名入選的城市大連,雖然與廣州、青島同為外貿口岸和航運樞紐城市,但不論是對外經貿活動覆蓋的地理範圍還是航運中心規模地位都有差距,排名得分比較靠後,僅僅與眾多第三世界國家特大城市和發達小國首都一同歸類為最後一檔,列為本土性新興金融中心城市。

特徵指標評價體系

GFCI特徵指標模型的評級體系,將一百多項量化指標歸類為商業環境、金融業發展水平、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和聲譽及綜合五大類別,並對所有樣本城市的五大類指標得分情況進行彙總排名對比,得分前十五名的金融中心城市如表4所示。

表4 第21次GFCI評價五類指標得分排名情況

王力: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發展變化的新趨勢

營商環境指數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都是來自於發達經濟體,特別是北美地區的城市數量最多,達到8個,超過一半,這反映出美國經濟持續復甦和資本市場表現較好,對北美地區金融中心城市得分加成較大。而東京的該項細分指標大類排名則低於總分排名,說明日本經濟總體形勢不景氣對金融中心城市得分影響較大。從該項指標相比上期變動來看,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加拿大的多倫多和蒙特利爾,而歐洲的金融中心城市蘇黎世,受歐洲政治安全環境不確定因素影響,得分出現下降。

金融業發展水平指數排名前五位與總分排名順序基本一致,同時比較上期波動不明顯。該類指標作為與金融中心城市競爭力關係最為密切的指標,反映的更多是金融中心城市內的競爭力和硬實力,很難短時間出現較大變動。儘管如此,中國內地上海和深圳兩個城市,排名分別上升4個和7個位次,成為唯一入選十五強的發展中國家城市,這樣的表現難能可貴。這充分說明,經過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加入WTO之後的十幾年發展,上海和深圳本地金融企業日益適應國際金融市場競爭環境,成長壯大並開始拓展海外業務,帶動了本地金融產業國際化水平和競爭力的整體提升。

基礎設施發展水平指數排名,是新興經濟體最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香港、臺北和中國內地的上海、北京,中東的迪拜都入選前十五名,該項大類指標得分排名明顯高於各自總分排名。這一方面反映出,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對金融中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較大,同時基礎設施建設效率和速度領先全球(直接反應在基礎設施排名上升的幅度和速度);另一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雖然基礎設施建設十分完備,但由於城市建設歷史較長,基礎設施維護保養不力,年久失修,基礎設施總體水平日趨落後於新興經濟體同類城市,政府層面一致強調加大基礎設施更新建設力度,但實際表現並不明顯。

人力資本指數排名,這一類指標體系,既包括了人才資源儲備、高端人才競爭力等因素,也涵蓋了面向金融界中高層人士的生活消費環境水平(包括生活服務設施的多樣性、可得性、性價比和安全性),在這方面,開放的國際化大都市擁有著與生俱來的優勢。第21期排名值得一提的亮點是上海,該類指標提升名次高達18位,說明上海城市主管部門在吸引境內外優秀金融人才方面,做了很大努力,獲得了良好的成效。此外,自貿試驗區設立運營便利外來工作金融界人士購物消費需求,大批國際一流的教育機構和醫療機構落地,都極大改善了上海國際金融人才生活工作環境。北京雖然面向國際金融界中高層人士的生活服務設施並不遜色於上海,但是惡劣的空氣質量環境,極大地拉低了該項評價得分。深圳雖然總分排名靠前,但該類指標未能入圍前十五,可能主要由於過於臨近香港,以金融界中高層人士為服務對象的消費生活服務行業被吸引到香港,導致本地相關行業發展水平較低。

聲譽及綜合競爭力指數排名,主要涉及城市品牌影響力、創新能力和多元文化等。英美髮達國家長期掌控國際金融市場話語權,其城市品牌影響力自然獨領風騷。而新加坡、悉尼等新興移民城市,東西方文明交匯,在多元文化融合方面佔據獨特的優勢。上海作為該類指標唯一入選的中國內地城市,一方面坐擁百年曆史的遠東國際金融中心的歷史積澱,又受益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日益成為吸引世界金融界人士目光的焦點,在聲譽及綜合競爭力方面的排名在不斷上升。

五大行業指標排名

GFCI第21期的調研機構,除了對一百多個金融中心城市總體得分情況進行排名,還通過不同金融子行業從業人士的問卷調查結果,分行業對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得分靠前的十幾個城市進行了排名,在銀行業、資產管理業、保險業、專業服務業和政府監管五個細分領域得分排名靠前的十五個城市如表5所示。

表5 第21次GFCI評價五大行業得分排名情況

王力: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發展變化的新趨勢

銀行業指數排名。前五名城市與總分排名基本一致,紐約華爾街作為世界知名銀行業機構的總部聚集地,依然牢牢佔據銀行業金融中心城市的頭把交椅。香港和新加坡雖然本土銀行業機構發展水平不高,但作為跨國銀行機構亞太業務中心和區域總部所在地,銀行業競爭力依然遙遙領先(其中香港銀行業競爭力中中資銀行貢獻最大)。北京、上海和廣州都在這一細分領域入圍全球十五強。其中北京作為全球最大的四家銀行機構總部所在地,銀行業競爭實力自不待言。上海也擁有交通銀行總部、浦發銀行等資產規模全球領先的銀行業機構,並吸引了眾多的國際性銀行機構設立法人總部和分支機構。廣州作為GFCI評價新入圍的城市,相比其他金融業態,銀行業發展一枝獨秀,不僅擁有廣發銀行等全國性大型銀行總部,由於廣州市和廣東省珠三角地區與世界各地頻繁而廣泛的貿易聯繫,也是中外資銀行開展跨境貿易金融業務的主要場所。特別是南沙自貿試驗區的設立,規劃建設世界級離岸人民幣跨境交易中心,更是極大地推動了廣州銀行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資產管理業指數排名。前五名城市與總分排名基本一致,世界管理資產規模排名前一百的盈利性資產管理機構,幾乎絕大部分總部位於英美兩國,而總部設置在紐約和倫敦的就有幾十多家。行政總部位於歐洲小國的資產管理機構,其主要業務部門也基本上分佈於紐約和倫敦兩大國際金融中心城市。香港和新加坡,同銀行業格局特徵相近,缺少知名的本土資產管理機構,資產管理行業主要由國際巨頭企業把持,圍繞香港和新加坡兩大交易所開展業務。上海在資產管理行業國際金融中心排名方面,高居世界第六名,主要原因在於上海證券交易所作為世界第二大證券資本市場,培養了一大批本土資本市場服務機構,這些機構不斷成長壯大,競爭力逐步向國際一流機構看齊,本土資產管理行業競爭實力高居新興經濟體首位。在這一細分行業領域排名中,深圳排名也十分靠前,深圳作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擁有一大批科技創新企業,相應催生了發達的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PE/VC類投資機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獨具亮點,與位於美國硅谷灣區的舊金山十分類似。北京和廣州,由於缺少證券交易市場,資本市場服務行業不夠發達,沒有入圍全球十五強。

保險業指數排名。前五名的次序與總分排名略有不同,倫敦作為世界保險業當之無愧的中心城市,擁有享譽世界的倫敦保險市場和幾百年歷史的勞合社等保險專業機構,在世界海運保險、再保險等國際業務市場份額中佔據絕對比重,因此保險業得分排名高於紐約。新加坡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航運中心,保險業特別是國際化保險業務發展水平高於依託本土和中國內地市場的香港。在這一細分領域排名中,中國內地城市排名最靠前的是深圳,高居第六位,超過了波士頓、蘇黎世等老牌保險業重地,這與深圳30多年經濟發展中,湧現出了以平安集團、安邦保險集團、富德保險控股集團、生命人壽、華安財產保險、陽光保險、前海人壽為代表一大批極具活力和市場競爭優勢的本土民營保險企業有著很大關係。北京和上海也擁有眾多本土保險企業的總部和外資保險機構,但保險企業多為國有控股,雖然規模較大,市場競爭力卻相較深圳的民營保險集團存在一定差距。上海的全球保險業金融中心排名14位,北京則沒有進入全球十五強。

專業服務業指數排名。專業服務業主要指的是會計、法律、稅務等商務領域現代服務行業,這一行業涉及法律法規制度環境較多,英美國家在這一領域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從排名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前八位的城市都是來自於英美法系的國家和地區,東京雖然綜合經濟實力和金融機構競爭力雄厚,但排名依然相對其他細分金融業較為靠後,僅僅排在第九位。這一細分領域排名中,沒有中國內地城市入選,是分行業排名五個榜單中唯一一個沒有中國內地城市的榜單,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因此,中國內地金融中心城市,要在發展國際金融業務,提升國際金融業務競爭力的同時,更需要重點提升專業服務業發展水平,加快提升在這一領域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

政府監管指數排名。前五名構成與總分排名構成相同,但具體位次有所差別。香港和新加坡僅次於紐約,在這一細分排名中分別位列亞軍和季軍,這體現出兩地良好的法制環境和廉潔高效的政府管理水平。中國內地城市中,上海和深圳排名出現上升,特別是深圳首次在這一細分領域躋身前十五名。上海和深圳,作為中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窗口城市,在政府辦事效率和法制化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特別是在上海浦東和深圳前海開展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以來,推出了一系列優惠便利措施,促進了國際金融業務的發展,提高了金融業務的開放水平。因此,兩地在政府監管方面的得分明顯上升。

聲譽優勢影響

由於GFCI國際金融中心城市評價,分別採用的特徵指標模型測算和網絡問卷打分兩種手段,每個金融中心城市分別對應一個基於客觀統計數據分析和一個基於金融界人士主觀印象兩個分數,從兩個得分之間的差異可以看出城市聲譽對於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得分的影響偏差。根據問卷平均得分高於或者低於GFCI模型測算得分,被評測城市可以分為聲譽優勢和聲譽劣勢兩大類。其中聲譽優勢(問卷平均得分與GFCI模型測算得分的差值絕對值)前十名城市具體名錄如表6所示。

表6 第21次GFCI評價聲譽優勢排名前十城市

王力: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發展變化的新趨勢

聲譽優勢城市中,排名最高的是新加坡,作為享譽全球的花園城市,新加坡以其良好的城市環境、高效廉潔的政府管理和多元和諧的人文環境著稱於世,受到了外來人士特別是金融界人士的一致好評,因此主觀問卷評價得分明顯高於其實際金融業發展水平。在在中國內地城市中,青島、上海和深圳都先後上榜,特別是青島的城市美譽度高居第二,說明中國整體經濟發展在經過新常態下結構調整後,繼續保持良好的活力和發展態勢,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沿海金融中心城市,受到了世界各地金融商務人士的一致看好,獲得了超過其自身金融發展水平的良好聲譽。

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發展變化的新趨勢

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通過樣本城市的指數得分排名,對比歷年評價結果,全面而具體地反映了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發展格局的變遷,其中從全球範圍來看,最大的變動趨勢依然是新興經濟體金融中心城市的快速崛起;從各大區域內部變化來看,則是國際金融中心圈層體系也在不斷深化。

新興經濟體金融中心城市快速崛起

19世紀中後期,國際金融中心城市這一歷史事物誕生於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起源地歐洲,並隨著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而不斷轉移。先是在20世紀上半葉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轉移至北美地區,隨後又在20世紀末期和21世紀初憑藉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亞太地區經濟體崛起的引領開始轉移到亞太地區。以中國等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蓬勃發展,加速了這一轉移趨勢,在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歷年的評價中得到明顯體現。

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得分前五十名的相對排名位次和得分的變化情況,在50個金融中心城市中,來自發達經濟體的27個城市,排名相對上一次總體上升3名,得分總體上升80分,平均每個城市的排名和得分僅僅上升了0.11名和2.9分;而來自新興經濟體的23個城市,排名相對上一次總體上升21名,得分總體上升160分,平均每個城市的排名和得分分別上升了0.91名和6.96分。在第21期GFCI排名前50的金融中心城市中,雖然新興經濟體入圍數量沒有過半,但總體表現明顯好於發達經濟體的金融中心城市。

從排名和得分相比較上一期上升最多的十個城市分佈來看,排名上升最多的十個城市中,有七個來自於新興經濟體,而得分上升最多的十個城市中,也有六個來自於新興經濟體。即使兩個排名中來自發達經濟體的幾個城市中,也有洛杉磯、溫哥華和墨爾本等與新興經濟體聯繫密切的金融中心城市。第21次GFCI評價排名和得分相比較上一期上升最大的十個城市如表7所示。

表7 第21次GFCI評價排名和得分相比較上一期上升最多的十個城市

王力: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發展變化的新趨勢

新興經濟體的金融中心城市得分表現突出,一方面得益於長期向好的宏觀經濟增長表現,新興經濟體經濟復甦勢頭強勁,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數據,2016年經濟增長率排名前二十位的經濟體基本都是新興經濟體(其中中國排名第六);另一方面,從軟硬件環境得分來看,硬件方面很多新興經濟體的金融中心城市已經遠遠超過發達經濟體城市;而制度法規治理層面的軟環境,新興經濟體也不斷改善,持續於國際先進水平接軌。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也孕育了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金融機構。這些因素都促成了新興經濟體的國際金融中心指數的提升。

但總體向好的背後新興經濟體經濟狀況分化極大,並非所有的金融中心指數表現都很理想。亞太地區之外,前蘇東地區、中東北非地區經濟體的金融中心受所在區域外部環境、宏觀經濟影響,表現不甚理想。而拉丁美洲地區的新興經濟體,由於長期低迷的經濟形勢嚴重拖累的該地區金融中心城市的得分排名。

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圈層不斷深化

國際金融中心城市體系圈層化趨勢由來已久,也是國際金融中心演進的重要方面。為了直觀量化反映這一趨勢,第21期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對主要金融中心城市的聯繫性進行了分析,發現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聯繫性(Connectivity)不斷上升,金融中心城市體系圈層化趨勢日趨明顯。

這種趨勢與金融業態的本質屬性息息相關。金融作為調配資金資源等生產要素的中介組織,開展金融活動必然和外界發生頻繁的聯繫,而國際金融中心更是高度開放的載體。作為國際金融活動的參與主體——跨國金融機構,本身依靠地理空間分佈的龐大網絡開展業務活動,相應地催生了金融中心城市之間的網絡構建。這一重大趨勢一方面是國際金融中心空間結構演化理論作用的結果(根據這一理論,國際金融中心地理格局變化經過了四個階段,分別是:第一階段——不同等級金融中心孤立各自為戰;第二階段——金融中心爭霸優勝劣汰走向單極化;第三階段——處於核心地位金融中心的金融資源開始向外圍城市擴散;第四階段——點式金融中心演變為區域圈層金融中心體系),也是現實世界中國際經濟發展趨勢的直接反映。一方面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深化,地區之間、國別之間、不同金融中心城市之間經濟聯繫日益密切;另一方面,金融中心城市不同的要素稟賦和專業分工比較優勢,也是促成圈層化金融中心網絡形成的直接原因。

具體到全球各個地區,金融中心城市圈層化程度高低也直接影響了一個地區金融中心城市的競爭力。如北美地區,金融中心城市都處在高度發達的統一市場,金融中心體系圈層化最早、最為完備,也是競爭力最強的國際金融網絡體系。而新興崛起的亞太地區,區內金融中心城市所處經濟體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產業結構不同、文化制度環境不同,加之地理空間廣大分散,形成了規模最大、多樣性最顯著的國際金融中心圈層體系。地區之間經濟合作日益密切,特別是近十幾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崛起、東盟自貿區形成和“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廣泛響應,使本區域內經貿投資活動不斷擴大,也極大地促進了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圈層化趨勢的加快。所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本區域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平均競爭力持續上升。反觀前蘇東地區、中東北非地區和拉美地區內部金融中心城市同質化競爭嚴重,彼此分工合作不密切,也是該區域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競爭力每況愈下的重要原因。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金融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