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救火聯合會

福州救火聯合會

鼓樓唯一的座千年“火帝廟”,現已被拆毀。

福州救火聯合會

南臺龍嶺頂私人修建的用於滅火的蓄水池

福州救火聯合會

福州救火聯合會徽章

福州救火聯合會

福州救火聯合會腰帶

福州因為因歷史上火災頻發,有“紙裱福州城”之稱。每逢秋季,由於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焚風效應極為明顯,一不小心就容易引起火災。故福州民間素有“秋季火帝出動”的傳說。除了氣候因素外,解放前福州當地住宅80%以上是木結構建築,因此,火災的發生就在所難免了。因此,福州的火神(火帝君)信仰就應運而生,在當時鼓樓,南臺等各地都有火帝廟,廟裡供奉著火帝君,人們通過燒香祈福,避免火災頻發。

當時清政府曾建立專門的消防隊伍——夥軍,應對火災。但是後來因為政局腐敗,夥軍紀律潰散,毫無作為, 福州火災呈失控狀態,每年都會發生好幾起火災每次火災都會燒燬幾百間,甚至上千間的房屋。民國五年(1916年)7月16日,福州南臺洋中亭大火,燒燬店鋪2000餘間。

政府無能,民眾只能自發組織起來,應對頻繁發生的火災。福州最早的救火會為光緒6年(1909年)在彬社成立的木幫救火會,之後又成立了紙幫救火會、南幫救火會、油幫救火會、錫幫救火會,這些所謂的幫,就相當於今天的行業協會,如木幫救火會,就是由專門搞木材生意的商人所組成的群體,在近代中國,商人的主體意識已經甦醒,社會地位日益提高,在社區內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組織成立救火會職責非財力雄厚的商人莫屬。

這些救火會的成立,控制了火勢的肆意蔓延,使損失大為減少,受到群眾的歡迎,因此福州很多行會、社區群起而效之,短短五年內福州成立了三十五個救火會,於是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某地區發生火災,或是救火隊難以判明起火地點,只能四處亂竄,或是到達火場,數個救火會一擁而上,在狹小的路巷上擠成一團,火勢未得到控制,救火會反倒損傷慘重。

為了協調關係,共濟共力,1919年,福州三十五個救火會會長群集三山會館,決定組織成立救火聯合會,救火聯合會組織架構本為會長制,然而任選一人當會長都難以使其餘三十四會信服,於是後來改為委員制,每會各推選一人作為委員,任何事務交由委員會決定。

為了能夠快速判明起火地點,救火聯合會在吉祥山和東街口等地設立報警臺,設立大鐘。根據起火區域不同發出相應信號,如臺江區起火就先放炮後敲鐘,鐘聲為噹噹噹當,根據鐘聲所傳遞的信息,救火會隊員就能及時趕往火場。為了避免火場混亂,救火聯合會必定會在火災現場設立指揮所,進行協調,使各個救火會各施其能,不至於紊亂。為使救火會隊員能精於業務,各會間配合默契,救火聯合會規定所有分會每年必須集中操練數次,聲勢浩大,氣勢壯觀,有類于軍演。通過上述措施,涓涓細水終於匯成浩蕩大河,救火聯合會成為當時福州民間最大的公益團體。

由於滅火成效顯著,救火聯合會在民間群眾中威信越來越高,其職能也就由單純的救火組織演變為功能多元的社會團體,福州有事發生,救火會必定奮勇爭先,為市民排憂解難。福州戰亂髮生,救火會隊員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安置難民、擊退潰兵,使城市維持良好秩序。福州災荒發生,救火會隊員四處募賑,設置收容所,免費為災民提供食宿,使他們劫後得以餘生,即使在國難當頭,城市淪陷之時,救火會隊員也拿起武器與日寇進行殊死搏鬥,予敵重創,激勵了國民抗戰到底的鬥志。

值得一提的是,民眾加入救火會完全是自願的,不受任何強勢群體脅迫而入會,也正如此,救火會才能充滿激情與活力,1919年,福州救火會隊員不過一千餘人,至1949年,福州救火會隊員已達七千多人,而當時福州人口不過五十萬,平均每七十人中就有一名是救火會隊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