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90後不靠譜,是你的管理太過時

不是90後不靠譜,是你的管理太過時

來 源|她領袖 ID:ruiwen51 作 者|Juno

前段時間,領英發布了“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中顯示:

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換;80後則是3年半;

90後驟減為19個月;

95後平均7個月就離職......

不是90後不靠譜,是你的管理太過時

對一言不合就離職、罵不得說不得的90後們,

管理者們突然沒轍了,不知道該怎麼對待90後員工。

“你說現在的孩子怎麼那麼著急呢?”

“現在的90後一句批評都說不得”

“才工作幾個月就要辭職”

“現在的年輕人太不靠譜了”

......

90後們到底在想什麼?

為什麼身邊越來越多的90後頻繁離職?

我們採訪了10位90後,告訴你90後們到底在想什麼。

01

“把加班當作理所當然,不走等著猝死”?

關鍵詞:邊界感

吳曉波曾說過自己公司裡有一個90後,有一天突然向他提出辭職。

吳曉波就問他:“你為什麼要離職?”

結果沒想到那個90後很生氣的說:

“領導每天下班都要請大家喝啤酒吃小龍蝦,上班陪著他,下班還得陪著他,我受不了了,所以要走!”

很不正常嗎?

對於90後來說太正常了好嗎!

90後是邊界感特別強的一代,我們希望8小時內認真工作,8小時外也能不被打擾地休息。

90後不喜歡佔用私人時間的團建,也不喜歡24小時Standby的敬業精神。

工作只是90後生活的一部分,工作之外,

還有其他興趣愛好忙著充實、一大堆兼職私活要做。

可能坐在電腦前打字的小文案,週末就會穿上cosplay的套裝參加會展,

在公司裡默默無聞的小設計,假期就忙著接單給客人拍照......

龍應臺曾說過: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90後不是不愛工作,只是希望工作的同時,也有享受生活的自由。

不是90後不靠譜,是你的管理太過時

02

“領導畫的餅太大,我吃不下”

關鍵詞:焦慮

90後是危機感和焦慮感特別強烈的一代。

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90後見過最好的生活是什麼樣,

所以不安於現狀,想要變得更好,過上更精彩的人生。

每隔一段時間,朋友圈就會被《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那些不過30歲,就登上福布斯的新媒體人》刷屏。

這些鼓吹年輕人成功事蹟的文章在90後的心中喧囂,拔高了90後對生活、工作、成功的期望。

這種想要出人頭地的願望、怕被同齡人比下去的焦慮,可能比其他代的人來得更要強烈。

60、70年代的年輕人,畢業就包分配工作,

根本不存在什麼“畢業即失業”,

那個時候,即便想要失業也很難。

那個年代,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住在幾平米的單身宿舍,

吃著饅頭榨菜,口袋裡沒幾個錢,心裡卻一點兒也不慌張。

因為他們知道,身邊的同齡人都是這麼過來的,未來是一條看得見的跑道,

每個人都在各自的跑道上按部就班地前進,知道過了幾年,

就可以升到什麼職位,再過幾年就可以換進更大的房子......

但90後不是這樣的,他們看到過更好的生活,知道同齡人的精彩人生和成功事蹟。

這種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加深了內心的焦慮和不平衡。

他們等不及慢慢成長,渴望快速飛躍。

從這一點來看,其實90後更“功利”,

要麼你給足夠的錢,要麼你賦予掙錢的能力和發展空間,

才能讓90後心甘情願投入工作。

如果真的說90後沒有前輩們那麼肯吃苦,那可能僅僅是因為他們沒以前那麼好騙了。

03

“沒房沒車沒貸款,90後們身輕如燕”

關鍵詞:漂

不是90後不靠譜,是你的管理太過時

竇文濤曾在節目中提到一個趣事,

在他們那個年代,有個人想要辭職下海做生意,

於是翻看員工手冊,看到員工手冊上寫著15天缺勤就會被辭退的規定,

於是他連著20天沒去上班,結果還沒被辭退......

在當年,年輕人是想跳槽而不得,而現在,則是想穩定也不行。

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平均壽命為3-5年,中國互聯網企業每年死亡率達20%-30%。

一輩子從事一份工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90後沒有那麼多枷鎖,但同時也意味著,沒有了羈絆。

如今,一線城市大部分公司不負責員工落戶的事情,

年輕人們買不起房,買不起車,尚未成家立業,不必揹負貸款,

所以對於年輕人來說,在哪兒工作無所謂。

不過是從一個窩挪到了另一個窩。

經濟學上有個詞叫做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

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也就是說你投入得越多,放棄就越困難。

但對於剛畢業不久的90後來說,走到哪可能都是從事比較基礎的崗位,所以沉沒成本也很低。

沒房沒車沒貸款的90後,沒有枷鎖,所以身輕如燕。

04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但知道自己不想做什麼”

關鍵詞:迷茫

不是90後不靠譜,是你的管理太過時

《圓桌派》中六爺講過自己曾面試過一些跳槽頻繁的年輕人,他往往會問對方:

“你先別考慮能不能應聘上,我們先聊聊天。如果拋開現實的一切可能性,讓你自由選擇,哪怕是做喬布斯都可以,你想幹什麼?”

其中,一半的人都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

所以他們只能先解決眼前問題,解決自己的房租和溫飽。

所以頻繁跳槽的原因背後,其實是對職業的迷茫。

不管是剛剛畢業的人,還是工作2、3年的人,大多數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

岳雲鵬曾發過一個微博:

那時候的他青澀懵懂,“那會只有夢想,那會不懂什麼是相聲,不懂什麼是愛情,那會以為自己會打一輩子光棍”。

可見,每個時代的年輕人,不管是70後、80後還是90後,

都有過迷茫的時刻,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迷茫不知所措。

40歲過後的高曉松,一次在《魯豫有約》的採訪中這樣說道:

“年輕的時候每件事你都想明白,每個人你都想仔細想把他看透。每個事情你想明白它到底是怎麼回事兒,甚至這個社會,這個時代,你都特別想去明白。但是你其實明白不了,你連你自己最愛的人坐對面你可能都不能全明白。

可是年輕的時候就太想明白,因為老覺得有一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張,後來等老了才發現,那慌張就是青春,你不慌張了青春就沒了。”

不是90後不靠譜,是你的管理太過時

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屬於那個時代的烙印和迷茫,

他們初入職場都夾帶著些許莽撞,管理者們也需要耐心點,

等待90後找到自己的節奏和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