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草莽武將,爲何能提出和諸葛亮、魯肅一樣的謀略?道理很簡單

甘寧(字興霸),小混混出身,“少有氣力,好遊俠,招合輕薄少年,為之渠帥”。歸順孫權之後,成為東吳一員虎將,史稱“粗猛好殺”,擅長率領敢死隊立奇功。

甘寧帶領一千人,在夷陵擋住曹仁五六千人進攻;帶領一千人,在益陽擋住關羽三萬人渡河;帶領一百多人,偷襲曹操濡須口軍營大勝而歸;帶領一千人,在逍遙津擋住張遼對孫權的突襲。

一個草莽武將,為何能提出和諸葛亮、魯肅一樣的謀略?道理很簡單​​​​


就是這樣一位“粗猛”的武將,據三國志記載,居然說過一段高水平的話,內容和諸葛亮的“隆中對”、魯肅初見孫權時的談話,謀略大體一致。

當時甘寧剛從劉表的黃祖那邊叛逃,加入孫權陣營,得到周瑜、呂蒙的共同舉薦。甘寧向孫權獻計說,“如今漢朝國運一天天衰敗,曹操更加驕橫,終將篡奪帝位。南方荊州之地,山陵地勢便利,江河通暢,真是吳國西邊的好地勢。我觀察劉表,既無遠謀,兒子更加無能,不是能傳承基業的人。您應當及早謀取荊州,不可落在曹操的後面。謀取荊州的辦法,以先攻打黃祖為宜……一旦擊敗黃祖的軍隊,再大張旗鼓地向西挺進,西面據有楚關,聲勢更廣,便可逐漸謀取巴蜀。”

一個草莽武將,為何能提出和諸葛亮、魯肅一樣的謀略?道理很簡單


先取荊州,再奪巴蜀,這個路徑好生耳熟。諸葛亮、魯肅都曾說過。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是這麼說的,“荊州北據漢、河,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劉表)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魯肅是這麼對孫權說的,“漢王朝已經不可能復興,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除掉……趁著北方變故多,我們剿除黃祖,進而討伐劉表,直到把長江流域全境都佔有了,然後建帝王之號以謀取天下,這就是漢高祖那樣的事業了。”

一個草莽武將,為何能提出和諸葛亮、魯肅一樣的謀略?道理很簡單​​​​


三者比較,基本是拷貝不走樣。為什麼“粗猛”武將甘寧能有這樣精闢的見解呢?其實和甘寧的經歷很有關。​​

甘寧是益州巴郡人,曾經當過劉焉的部將,劉焉死後起兵反叛劉璋,可惜沒有成功,投奔荊州劉表,轉而被安排在黃祖手下。黃祖始終對甘寧不夠重視,直到甘寧射殺凌操(淩統之父),救了黃祖性命,黃祖依然對甘寧不冷不熱,不予提拔。甘寧徹底死心之後,選擇了投奔孫權。

甘寧在益州、荊州都曾長期工作,對劉璋、劉表的統治風格、管理方式有比較詳細的瞭解。所謂知己知彼,雖然甘寧學識不深,但實踐出真知,他依靠自己的經歷,得出了和諸葛亮、魯肅一樣的謀略。

一個草莽武將,為何能提出和諸葛亮、魯肅一樣的謀略?道理很簡單


另外,三國志中還提到一個細節,說甘寧“止不攻劫,頗讀諸子,乃往依劉表“”,說明甘寧也讀了不少書,看來東吳武將中會讀書、有頭腦的,不止吳下阿蒙一個。

本文由三國摸金探秘記出品。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