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答題卡被調包」事件落下「靴子」,砸痛了誰?

“考生答題卡被調包”事件落下“靴子”,砸痛了誰?

作者/李萬卿

“考生答題卡被調包”事件落下“靴子”,砸痛了誰?

“考生答題卡被調包”事件落下“靴子”,砸痛了誰?

(一)

“河南四家長質疑考生答題卡被調包”事件,不少人像鵝一樣,伸長脖子,等待最後的結果,等著看一部反腐大劇的上演。

網絡輿情洶湧多日後,終於落下“靴子”。

昨晚,河南省紀委監察委發佈消息,針對實名舉報和網絡反映的問題,專案調查組全面調閱審核了4名考生的答題卡運轉視頻監控資料,認真查閱和比對了4名考生的試卷原件、答題卡原件和掃描件,對有關舉報人、被舉報人、考務人員和當事人進行談話、詢問,委託權威專業司法鑑定機構對考生筆跡進行檢驗鑑定,通過逐項核查,全面收集證據,查明瞭事實:

不存在人為調包試卷和答題卡現象;

不存在他人模仿筆跡作答和調包現象;

沒有發現省招辦幹部朱某某、於某存在舉報反映的濫用職權、組織高考作弊等違規違法問題。

不管是意外還是意料之中,這應該都是最權威的結論。

(二)

對此事件,我曾經寫過兩篇文章。

寫第一篇之前, 我應該是最早接到報料的自媒體人之一。是一位知名人士,第一時間向我轉發了舉報材料。

對於如此罕見的“大新聞”,如果及時寫出來,肯定“爆款”,妥妥的十萬+。我之所以遲遲沒有動筆,不是不敢“擔當”,而是沒有看到官方消息和權威發佈,以免“誤傷”無辜者,助長別有用心者,誤導選邊站隊者。 如果倉促把事情捅出來,難免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教育部門或者家長和考生,可能會將一方或者雙方置於輿論的漩渦。

當然,在此之前,家長也向紀檢監察機構進行了反映。

紀檢監察機關開始調查了,但家長和網友等不及了。

8月5日,有自媒體公號發文質疑,瞬間成為爆款文,震驚全國。輿情洶湧澎湃,網友幾乎一邊倒,不少人為舉報者吶喊。

繼而,很多媒體開始報道,主題多是檢察官實名舉報考生答題卡疑被掉包。

檢察官的標籤,似乎給公眾打了興奮劑。

(三)

8月6日晚些時候,河南省教育廳“發聲”,告訴公眾,為維護高考工作的嚴肅性,紀檢監察部門正在依法依規進行調查。

8月7日,公眾號“蕭七的劍”發佈推文,標題為《河南高考調包案,可能只是一場騙局》,作者署名“蕭七公子”。

“蕭七公子”在文章中說,“......基於法律人的職業習慣,我沒有選擇輕信,而是去了解了大量的資料。通過長時間的瞭解之後,我最終得出了一個很大膽的結論,這場轟轟烈烈的高考答題卡調包案,很可能只是學生們導演的一場騙局。”

就在“蕭七公子”的文章發出幾個小時後,也就是8月7日晚上,河南省招生辦公室在官網上發佈《致全省招生考試戰線同志們的一封信》。

公開信稱,省招辦已按規定程序進行了反覆核實,結果為:答題卡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與所貼條形碼信息完全一致,四科答題卡字跡一致,確認系考生本人所答,成績準確無誤,核實結果及時書面回覆了考生及家長。

鑑於發帖的考生家長已實名向省有關部門舉報,省招辦正在配合省有關部門依法依規進行調查,待調查結果出來後,將按上級要求向社會公佈。

當晚,我寫出了第一篇文章《河南“高考調包”事件,我是最早的“知情者”之一》,文中表達了我觀點,也引用了“蕭七公子”的質疑,8月8日推出。

(四)

我在第一篇文章中說,在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發生後,往往由於政府應對緩慢、不及時發佈信息而迅速升級。這次事件,且不說調查結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河南省教育廳邁出了主動的一步。但是,如果調查結果真有違紀行為,相信河南省相關部門也不會護犢子。

所以,對於這個“調包案”的結果,我們靜候調查結果好了。

這篇文章,我由於沒有盲目站隊,被個別網友批為“馬後炮”“精神有問題”!

一位報界同仁在我的文章後面留言:“自媒體時代,過於理性賺不來眼球,甚至都沒人搭理你。國之幸,你之悲呀。”

我的第一篇文章發出當天,也就是8月8日,兩考生來到河南省招生辦查看答題卡,信陽考生確認是自己筆跡放棄鑑定,家長承認自己心急,不存在調包,是自己的錯誤。

緊接著,我寫了第二篇文章,《河南“高考調包”的子彈再飛一會兒,看看清朝科舉舞弊的下場,你只會想到死!》,意在告訴人們,沒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五)

“河南四家長質疑考生答題卡被調包”持續發酵,有公眾號站在家長的立場發文,也有站在法律角度發文的自媒體。

除此之外,在群情激憤的聲討聲中,主流媒體如何定位新聞價值並引導輿論發展已經為時已晚,公眾已經在輿論中為“高考答題卡調包”定罪宣判。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更廣大受眾手握輿論監督的“武器”,受眾希望通過大家關注共同維護正義。但萬事盡是“雙刃劍”,許多的受眾在傳播信息時將某些“突出因素”自覺或不自覺地依據自己的主觀放大。往往在這個過程中,忽略了追溯事件本身的客觀性與真實性。

對比自媒體,主流媒體在這場風暴中異常沉默,刊發的文章也多字斟句酌。

這些報道的影響力,顯然和似乎已經“發瘋”的輿論以及自媒體相距甚遠。

(六)

全民皆是自媒體的時代,大量內容氾濫,大家把刷朋友圈當成了娛樂方式,看到好文章分享成了習慣,但我們逐漸也成了別人利用的工具。

為了賺取眼球,一上來就擺開架勢嚎他一嗓子,先把場子震住,有了流量,就會被人膜拜。

所以,蹭熱點似乎已經成為自媒體專業角度的一門學問。

有時,“蹭熱點”的推文,無疑於吃“人血饅頭”。

“河南四家長質疑考生答題卡被調包”事件中,幾個考生的前途,在一些人眼裡,不過是一個新的十萬加的素材。

與職業新聞人相比,大多數的網民並不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也沒有職業操守的約束。他們發佈的新聞,在真實、客觀、公正方面都缺乏保證。同時,接收消息的網民往往注重個人情感,缺乏理性的思考。

如何讓“自媒體”變得更理性?那就是,一方面從每個“自媒體”人做起,對於一個事件的發生不只是盲目“跟風”批駁,而是培養追根溯源意識。另一方面,從主流媒體來講,要做到真正還受眾一個真相,不斷引領受眾學習如何做一個真正的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