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之惡:以平台之名行中介之實

又一起案件讓滴滴重新回到全國人的視野中。不少網友都義憤填膺地譴責滴滴,或者相約卸載滴滴。不過,在這些憤怒的表達之後,我們還是要理性地思考一下滴滴究竟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滴滴之惡:以平臺之名行中介之實

按照滴滴官網的說法,滴滴是一家平臺公司,全球領先的一站式多元出行平臺。提起互聯網平臺,最典型的應該就是阿里巴巴的淘寶網了。淘寶網是一個交易平臺,無數商家與消費者在上面“買買買”、“賣賣賣”。

從表面來看,滴滴的確是一家平臺公司,畢竟很多司機和乘客使用滴滴的服務。但是,一旦我們深入下去,就會發現問題並非這麼簡單。平臺公司的收費標準往往是以入駐費用為主,就像你在菜市場租一個攤位或者商場租一個門面,定期交一定的費用。當然,你也可以花錢購買一些增值服務,比如各類廣告推薦或者展示頁面之類的。但是,無論如何,平臺公司不會向你每一筆服務收取提成的,對於平臺的用戶更是如此。平臺公司對用戶更多的是收取服務費用,比如去廣告費,或者像商場的那種會員制,購買後可以享受各種店面的折扣優惠。

滴滴之惡:以平臺之名行中介之實

滴滴並非這樣獲取收益的。滴滴更多的收入來自於每一筆服務。前面我們講到過,平臺是不會根據每一筆服務來收費的。什麼樣的公司才會根據每一筆服務來收取費用呢?目前來說,主要是中介服務。就像房屋中介,談成一筆房屋交易,收買方(有時候也會收賣方)一筆費用。即使是老客戶或者大客戶,也只是中介費用減免,不會完全不收的。雙方也都感覺到公平。

為什麼平臺收費和中介收費有這麼大的不同呢?這其實並不難理解。無論是平臺還是中介都需要對交易雙方負責,平臺主要體現在准入上,主要是資質的審核,對方是否適合入駐。因為平臺考慮到商家如果想要賺回入駐費用的話,一定會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更多用戶的認可,賣出更多的商品或者服務,入駐平臺的商家是有動力維護自身品牌價值的。

滴滴之惡:以平臺之名行中介之實

中介則不同。就像我們前面說的房屋中介,真正的賣方可能只會出售一次或者幾次房子,賣方就有更大的動力來造假,因為這一次騙到了之後可能不會再跟任何房屋中介或者買房者打交道,他是有動力進行欺騙的。所以房屋中介為了保護買方的利益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包括房屋產權的查證等等。買房者由於並不專業,也願意支付這筆中介費用。

因此,評判一家公司是平臺還是中介也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因為二者面對的交易對象不同,二者提供的服務本質也有區別。滴滴的問題就在於明明是一家中介公司,偏偏將自己打造成平臺公司,以此來降低自己的服務水準。

對於滴滴這樣的公司,當它的服務提供車司機為用戶提供的是單次或者少數幾次服務時,他就有極強的動力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謀取更多的利益,反正以後不用就罷了。這樣就將用戶置於更為不利的地步。同時,滴滴再將自己打扮成平臺公司,認為自己只有入駐審核的義務,也就讓更多的用戶出現了問題。

滴滴在進入公眾領域裡必須理清自己的職責。當你對每筆服務進行收費的時候,你就是中介公司,需要為交易雙方提供滿意、可信的服務。而不應僅限於最初的入駐審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