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霸」引發公憤,蓋因缺了「公德」

近日,一段男乘客在高鐵上耍無賴的視頻火了,只見這名男子霸佔著別人的座位,還趾高氣昂地給了三個選項:要麼你自己站著,要麼你坐在我那個座位上,要麼你自己去餐車上坐著去!乘務長來了之後,這名男子開始裝“站不起來”,眾人好說歹說他就是不肯讓座。這種連小朋友都知道不對的行為,自然引起了公憤。周圍的乘客忍不住衝他說:“態度就不對!”網友呢,更是怒斥為“座霸”。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些天某旅高原駐訓任務結束後乘火車返程的情景。這群子弟兵下車前,將火車上的被子疊成了整齊的“豆腐塊”,並把車廂打掃得乾乾淨淨。 兩則新聞一經報道便引起廣泛討論,“豆腐塊”讓人暖,當然是八方點贊、好評如潮;“座霸”引人憎,迅速成了“眾人捶的破鼓”。 該!那些缺了“公德”的面孔真醜,得治治。在一些嚴肅的場所參觀時,大聲喧譁;走在街道上,把垃圾隨手一扔;在名勝古蹟亂刻亂畫,謂之“留下紀念”;公園裡,攀折花木;買票時,插隊;車廂裡,開著外放聽歌、看電影……僅僅為了自己的“一時爽”,如入無人之境、全然不顧他人感受,冒天下之大不韙、做大煞風景之事,成了眾人眼中“最沒素質的人”“缺教養的東西”“破壞者”。然而,這種利己主義作祟、我行我素的“佔便宜”究竟能得到什麼好處呢?是節約了兩分鐘時間、省了幾步路,還是內心深處滋滋地冒出與眾不同、不同凡響、高高在上的“我厲害了”虛幻快感? 有個成語叫“因小失大”,還有個成語叫“得不償失”,且看“座霸”如今的遭遇,就更懂這兩個成語的涵義了。道德是一種自我約束,道德也是一種社會公眾的約束。移動互聯網時代,一樁缺德事件,在網上引起圍觀之後,足以釀成令當事人錐心刺骨、追悔莫及的“慘案”。 “座霸”事件一出,便有人指出其行為或許可以根據《鐵路旅客信用記錄管理辦法(試行)》將其列入失信行為記錄,也有網友呼籲完善乘客評級制度,甚至提出修訂相關法律。隨後,濟南鐵路公安局表示已入手調查此事,調查結果將及時公佈。那名“座霸”男子也錄製了視頻向當事人和全國人民道歉……可以說,“缺德”有多囂張,後果就有多嚴重。 不過,雖然法律的威嚴和強制性能夠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但法律也是有邊界的,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兜底的形式,不能也不該“包打天下”。一言以蔽之,道德問題不能簡單法律化。 眾所周知,道德規範通常是指那些被人們普遍認可的價值判斷標準。現實中,道德規範既有倡導性質,也有約束性質,只不過道德規範的約束性在不同的群體身上產生不同的效果,在不同的個體身上也會出現不同的後果。有沒有私德、守不守公德、道德感強還是弱等道德問題,既要靠教育引導,讓“德”內化於心;也要靠管理約束,令德外化於行。“座霸”被全民“吊打”之後,有評論指出“輿論有一種能夠自啟動的道德裝置,當感覺法律失靈時,輿論就會自然啟動,以圍觀的方式形成一種洶湧的壓力”,就說明了道德並非軟弱無力的“稻草人”,只要捍衛者足夠多,足以讓失德者“心驚肉跳”。 其實,做個有德的人並沒有那麼難。它不要求你的年齡,可還記得08年汶川地震被解放軍叔叔救出後,伸出稚嫩的小手給解放軍叔叔敬了一個軍禮的男孩嗎,那年他只有三歲;它不要求你的職業,就在前幾天,山東德州幾名農民工打車時,先脫下上衣翻過來鋪在出租車座椅上,才依次上車,只是怕弄髒了出租車的座椅;它也不要求你的學歷,有一個西藏小夥,主要收入來自幫遊客開車,非常有限,卻在藏區主動捐建希望小學,這個叫扎西的小夥子自己卻沒有讀過書…… 為人處世,修身立德是每日必做的功課。一個人的修養可以影響一個家庭,一個家庭的家風能夠影響一個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堅持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在一點一滴中提升道德:乘坐公交或地鐵,給老弱病殘孕和抱小孩的乘客讓個座;每次使用共享單車,好好騎、不毀車,不亂停亂放;向提供服務的人、幫助自己的人說聲“謝謝”,給別人添了麻煩時說句“對不起”……“道德”一詞的存在目的在於個人的修身養性與精神發展,並進而形成群體性的“真”“善”“美”。(李許堅) 以上為廉廉看網絡廉政文摘閱讀所推薦內容,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廉廉看頭條號的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