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SIM,無卡時代的eSIM占據行業風口

這正是一場沒有沒有硝煙的革命,離物理SIM消失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過去的SIM卡,更多的是被稱為用戶身份識別卡、智能卡。用在個人手機上的,也就是我們經常使用的電話卡;用在物聯網設備上的,就是我們比較常聽到的物聯網卡,外觀上幾乎和普通的電話卡無異,而我們所要重點探討的是,用於物聯網終端設備的SIM卡,傳統的這種機、卡分離的形態似乎並不能適合所有的物聯網的終端設備。

在某些終端設備裡,由於受限於設備本身體積的緣故,對物聯網卡的大小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儘管隨著SIM卡技術迭代升級,卡本身的外觀大小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適配,從普通大型號的SIM卡,到14×12毫米的尺寸的Micro-SIMI卡,再到現在比較常使用的12×9毫米的小尺寸卡片,雖然設備在空間上的使用面積在不斷擴大,但是還是需要佔用一定的設備空間,這給某些工業級別物聯設備的面屏,電池容量等零部件的需求也是提出了不小了挑戰難度,而且經常插拔式也會破壞設備的密封性。

消失的SIM,無卡時代的eSIM佔據行業風口

(SIM卡尺寸大小對比)

基於SIM卡體積的變化,隱形eSIM卡的出現,恰到好處的解決了物聯設備長久以來困擾於SIM卡片對物理空間的阻礙性問題,這一變化幾乎給行業帶來了顛覆式創新。

去物理化後的eSIM卡,通過內嵌在手機中,使用遠程編程的方式來支持不同的運營商,手機可以切換不同運營商服務,用戶不需將 SIM卡拿出和更換。與傳統的SIM卡相比,物理外觀上最大的不同在於可以做到隱形。

即使是直接嵌入到電路板上,甚至可以做到比現有最小尺寸Micro-SIM卡的1/10還要小,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能夠留出更多的空間給其他的源器件;另一方面,eSIM是嵌入的,所以芯片的防水性、防塵性和抗震性能也大大增強,同時避免了SIM卡被拆出、複製的風險。

基於其eSIM在物理空間上這一顯著變化的特點,以及能夠實現網絡的自適應性,搭載消費電子類、工業類以及汽車類等物聯網行業,或將成為行業的另一個風口。

僅僅是靠研發出eSIM技術,滿足物聯網設備所需要的硬件功能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運營商的網絡作為管道去提供連接服務,提供端到端的物聯網設備連接的開放式雲平臺。

鎏信科技在基於這兩點的考量, 一方面通過自主研發的鎏芯eSIM,滿足了客戶供應鏈對供應零配件產品品質與功能的要求,同時搭建了套涵蓋三大運營商,可實現通信業務積木式定製、成本控制、機卡綁定、監控預警、自主定價等豐富功能的物聯網雲管理平臺。能為行業用戶提供穩定安全的平臺服務能力與開放體系,及全流程的自助化服務,並且提供連接管理平臺沉澱的大數據支持能力。目前已向包括車聯網、智能穿戴、安防、智能醫療等多個物聯網行業的客戶提供服務。

無卡時代的eSIM,會是SIM時代的終結者?行業的顛覆將會成為物聯網時代下一個風口?

消失的SIM,無卡時代的eSIM佔據行業風口

運營人員:簡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