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千万科研玉米被偷光?科研落地才能造福人类,他们值得被尊敬

近日,一则村民偷价值千万科研玉米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老师和学生10年的心血功亏一篑,他们甚至没来得及看看坚持了10年的结果,更没有将这10年的努力写在论文上,这对于当地村民乃至全中国人民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价值千万科研玉米被偷光?科研落地才能造福人类,他们值得被尊敬

农业科研就像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有把农业科研的研究成果写在论文上,科研产品才能落地。同样,也只有落地,百姓才能感受到科研的魅力,或许正是因为百姓深知科研的重要性才酿成了大错,他们迫不及待想把科研成果搬回家,却因为没有处理妥当而损失惨重。

一直以来,农业科研都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只有不断地敲定农业科研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快的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据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为深入贯彻十九大思想,我国各大农业研究所研究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培育小麦、水(旱)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新品种,同时深入开展新型环保肥料、配方施肥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农业绿色增产模式的内涵。

价值千万科研玉米被偷光?科研落地才能造福人类,他们值得被尊敬

短短几年时间里,科学家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占据了种子市场的半壁江山,为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成就。这就要归功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所衍生“智慧农业”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所谓的智慧农业,就是将互联网和农业科技联合起来,最终实现科学研发成果的数据化和智能化,从而降低农民的工作压力、提高产能和效率。

如此一来,百信只需要有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在家里动动手指就可以查询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如果需要施肥,只需要简单操作一下植保无人机就可以实现大面积施肥;当然,这些数据都会被储存在数据库中,便于随时查询。

价值千万科研玉米被偷光?科研落地才能造福人类,他们值得被尊敬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靠无数次经验的结合、记录和创新,才慢慢地一小步一小步累积起来。所以,每个人的努力都值得被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