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镇合作社“变形记”

初秋时节,走进西华大地,农业合作社一片繁忙景象,有的在运送秋葵,有的在采摘万寿菊,有的在放养肉鸭......

以上画面是西华镇合作社“变形”后生机勃勃发展的真实体现。放在一年前,这样的景象是不存在的。全镇二十多个合作社,几乎都没有运营,是一个空壳子。究其原因,主要是合作社没有“拳头”产品、销路狭窄、中长期项目多、短期项目少等,导致合作社经营不景气,产业龙头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合作社一片萧条惨淡之气。

今年以来,西华镇以“三变”改革为契机,以解决合作社产品、销路问题为抓手,大力推进合作社“易筋换血”、“升级更新”,积极消除“空壳社”、“僵尸社”,有效激发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全镇合作社“浴火重生”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有力载体。

立足优势创特色

青林村肉鸭养殖基地内,老刘一大早就赶着3000只鸭子到树林里“放风”,一个个鸭子或食草、或啄虫、或饮水,好一幅群鸭觅食图.....

“我们合作社立足青林村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资源,流转土地100亩,大力发展林下鸭养殖。”青林村大山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永军介绍,“我们养的林下鸭,一天放出来到树林子活动两次,吃的是青草、昆虫,喝的是泉水,肉质肥而不腻、滑而不柴,很受市场的欢迎。目前已出栏3000只销往四川,毛收入10万元,第二批又购进了鸭苗6000只。”

青林村大山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年成立后,苦于没有合适的经营项目,迟迟未运营。今年,镇、村干部在了解情况后,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在多次走访、考察之后,确定了依靠青林村天然的林草资源优势,发展林下养鸭的项目,使合作社运营走上了“快车道”。

第一批肉鸭出栏后,市场反响好,青林村大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带动该村36户贫困户发展,切实发挥起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打铁还需自身硬。”合作社要发展,首先要有自己的特色产品。今年,镇上通过推进合作社“一社一产”,促进合作社产品差异化,避免了产品的类同,丰富了市场,促进了合作社健康发展。

西华镇合作社“变形记”

合作共赢齐发展

草滩村万寿菊种植基地,朵朵金菊竞相怒放,大地一片金黄。壮丽的景色惹得游人纷至沓来,嬉笑声、拍照声此起彼伏。玩累的游人被路边小吃摊的农家风味吸引驻足,美美的吃上一碗面皮或凉粉鱼鱼,一种惬意至极的满足感浮上游人心头......

这是草滩村万寿菊基地的真实写照。“今年,我村利用村部周围的闲置土地,与绿园农业综合开发责任公司合作,以土地入股,种植了万寿菊100亩,亩产值近万元。”草滩村党支部书记闫伟张介绍,“花刚开的时候,游客来了很多,但他们花一看完也没啥做的就走了。后来我们村班子一合计,放着这么好的资源不用就太浪费了,就想着让群众在花圃边上摆几个小吃摊,也能增加些收入。优先给几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说了,他们也很乐意。这几天看了一下,一天下来能卖300元左右,两个月花期结束也能挣2万多。”

利用闲置土地入股,找准优质项目,合作社有了产值收益,村集体有了收入来源,贫困户搭上了创收顺车,可谓一举三得的共赢之局。这是“三变”改革中的有益探索,为破除当前合作社困局提供了可鉴之策。

西华镇合作社“变形记”

电商销售解难题

什民村秋葵种植基地,采摘好的500斤秋葵已经装车,准备运往策底电商收购点。

“秋葵快成熟时,我愁得连续几晚上没有睡个好觉,现在销路解决了,我晚上也睡得踏实。”谈起秋葵的销路,什民村绿岭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赵春和眉开眼笑。“我们合作社流转了土地600亩,种植了500亩核桃。因为核桃收益见效慢,就在周围考察了一下,种了70亩秋葵。今年秋葵收成不错,一亩能产1000多斤,现在产品通过策底电商销往北京等地,没有了后顾之忧,可创收30万元。”

西华镇合作社“变形记”

今年以来,西华镇成立1个镇级电子商务站、6个村级电子商务点,定期与县电子商务中心进行信息沟通,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不仅解决了农户的农产品销售问题,也帮助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联系销售渠道,解决了合作社只产不销的难题,推动了合作社转型升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