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婦女做自媒體人收入竟然不止過萬!到底怎麼做到的?

農村婦女做自媒體人收入竟然不止過萬!到底怎麼做到的?

"這裡就是我們的辦公區,有20多個人。"李傳帥是一家自媒體工作室的創始人,在魯北的一個小村莊裡辦公。他說,大家都很努力,工人的上班時間沒有固定要求,只要在工作日上滿8個小時就行。

放在辦公桌上的一份簽到表顯示,有個叫"苗苗"的女工,好幾天都在早上5點30分簽到上班。她已經在這裡一年多,還要繼續做下去,因為能拿到很高的收入。在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一塊寫滿名字和數字的白板。李傳帥說,那是工資公告牌。

白板上寫滿了員工們的工資收入。16歲的苗苗在6月拿了4337元,7月拿了6790元。她不是這裡收入最高的人。收入最高的人叫路文靜,6月拿了10121元,7月拿了15690元。把她們7月的收入做平均數,17個女工每人可拿7594元。

當地,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一般工人的月收入抵不上她們平均工資的三分之一,而上海2017年的月平均工資,還比她們少462塊錢,北京2017年的月平均工資也只比她們多873元。

傳統意義上駐紮農村的"38"部隊,很少參與到掙錢工作中來,在家帶娃、照顧老人保固後方是常態。

現在,一支不一樣的留守婦女軍團出現了,她們每天與電腦為伴,在魯北農村拿著一線城市的收入填補家用,家庭話語權也變得硬氣起來。她們上班的地方,就是她們的家鄉,不用擔心住房,也不用擔心孩子教育。

擁有初中學歷的苗苗聽說,和她們同樣從事自媒體工作的人,大多在大城市裡的寫字樓上班,生產內容。如她所說,一份調查基數是2887人的數據顯示,分佈在一二線城市的新媒體人最多,佔59%。分佈在三四線城市的從業者人數,比例是33%。另外的7%分佈在農村地區。

可就是在那個方圓五里地都是莊稼的村莊裡,她們成了7%裡的一部分。都市白領、進城農民工、城市大學生……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內容消費對象。

製造爆款

自媒體工人張紅很在意爆款,看著文章閱讀數字蹭蹭蹭往上漲時,她會變得興奮起來,"很有成就感,很多大城市的人都會看我們的文章和視頻"。

她是這樣製造一個爆款的。刷最新的劇,撰寫一些比較簡單的娛樂內容,然後將文章放到一個李傳帥自己研發的原創文章檢測系統裡,如果在系統裡沒發現內容重複,沒有違反平臺和政府的規定,那篇文章就可以進入自媒體賬號後臺,通過400塊錢一年的網絡通道,傳送到更為廣大的網絡世界了。

2015年,她開始嘗試自媒體寫作。6月,被一家巨頭內容平臺邀請,註冊了她的第一個自媒體賬號。那時,整個新媒體行業也還處於起步階段,很多規則尚未明晰,寫出來的文章閱讀量不高。一直與電腦為伴的她是半個互聯網原住民,她對互聯網的理解超出同鄰從業者。

一年後的一天,她的一篇原創文章爆了,閱讀量超過100萬。"我的自媒體春天來了!"她說,雖然一分錢也沒有收到,但是堅信自媒體是個趨勢,因為它可以吸引讀者和粉絲,不斷積累,"就像滾雪球的模式,粉絲會越來越多,以後做什麼都會有很好的收益"。

令她產生這個判斷的另一個來源是當年盛行的微商。"微商總是靠熟人賺錢,持續性不高,熟人渠道始終會乏力。自媒體是一個比熟人更為寬廣和持續的推廣渠道,我可以發軟文,也可以推薦商品。"

直到現在,每當她對人們講起自媒體創業故事時,都忘不了2016年9月28日。那天,她對自媒體的判斷得到兌現,平臺補貼她兩千多元。"當時的心情是那麼的激動和興奮,感覺所有的堅持都沒有白費,我的事業轉型獲得了初步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