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篇 單一目標體系下的休學學生

第10篇 單一目標體系下的休學學生

高一學生在開學前兩天因為作業沒完成申請休學了!縱觀案例,沒完成的作業只是他休學的最後一根稻草。

他一直在和時間賽跑,用他的話說,如果吃飯多用了10分鐘,他會讓自己多學習10分鐘來彌補這個時間的“浪費”,這樣的時間管理方式怎麼會完不成作業呢?

其實他在假期之前已經存在問題了。他的父母是普通老百姓,他知道他們給他提供不了太多資源,他認定只能通過學習才能改變自己未來的階層走向(絕對化思維),所以他爭分奪秒學習,然而中考未能如願進入重點高中,他寄希望於父母暗中活動讓他能如願,然而也並未能成功。這樣,強化了他自己的信念和目標。

進入普通高中的他,因為同學們各自不同的學習行為表現,他依然爭分奪秒地學習,與其他同學們表現出了格格不入的情境,漸漸地他覺得全班同學都在擠兌他,他的天空逐漸變為灰色,最終因作業未完成而決定要休學。

針對這個案例,我們根據表象往前追溯,沒完成作業交代不了老師、同學關係不佳受孤立排擠——同學影響他學習——沒走入重點高中——父母提供不了有利資源——未來的掌控唯一能靠的是學習。在這個信念支撐下,他在學習行為上表現得孤注一擲,也強化了他對掌控未來的方式途徑的信任。

單一目標體系下的他,他具備了絕對化思維認知歪曲的潛質,他對未來不安全的預測(核心信念對世界的不安全),他認為只有學習好、成績好才能掌控自己的未來(核心信念基礎上的中間信念,具有絕對化認知歪曲潛質),因此他的行為應對模式是爭分奪秒一心只讀聖賢書,他忽略了生活中的所有其他體驗、樂趣,在這樣的狀況下不遂人願(苛刻條件不成立帶來的負面情緒),糟糕的失落的情緒激活了他的絕對化認知歪曲,產生了因自己努力未果而賦予了自己沒能力的意義(負性自動想法)。

在隨後的同學排擠孤立下,人際關係變緊張,採納了學校心理醫生保持微笑的指導方法,卻毫無好轉,認知歪曲進一步發展(否定自己價值,我不可愛,沒人喜歡我),維持和加重了他的情緒障礙,最終一件件發生的事都變成了壓垮他的一個個砝碼……

所以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高質量的陪伴孩子,要做到情緒的疏導、行為思維方式的養成,為孩子種植他是獨一無二的、他自我價值體系、他的歸屬感等的信念。

在孩子追求階段目標時,要注意孩子的認知歪曲傾向,如果發現具備絕對化思維潛質,需要家長或專業人員及時為孩子修正。就像本案例中,要引導孩子在追求的過程中享受這個過程,要停下來體驗這個過程帶來的生活感受,好的、不好的、輕鬆的、沉重的、愉悅的、苦惱的……要明白,人生還有很多體驗,一次次不同的體驗(不分成功與否)是提升自信的途徑,自我價值、能力就不會被否定,自然會有益於負面情緒的疏導、處理,雖說“一切情緒障礙皆因負面情緒導致”有些絕對,但至少可以將他們扼殺在萌芽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