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 白馬人家——走進甘肅草河壩村看當代藏族白馬人的生活

白馬人是藏族的一個分支,主要居住在甘肅文縣、四川平武縣和九寨溝縣境內,人口不足兩萬。聚居著7000多名藏族白馬人的甘肅文縣,大力挖掘白馬文化的魅力。用白馬文化帶來的民俗、文創等紅利帶動當地旅遊業發展。

大山深處 白馬人家——走進甘肅草河壩村看當代藏族白馬人的生活

丨藏族白馬人的傳統服飾

據考證,藏族白馬人居住的西漢水、白龍江流域,歷史上是古氐人分佈地。南北朝時期,氐人曾先後建立前秦、後涼、仇池古國等政權。唐以後,氐人因遷徙與漢、藏、羌等民族逐漸融合,淡出了歷史。新中國初期,白馬人被認定為藏族。由於與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存在明顯的文化差異,藏族白馬人在外界看來獨特和神秘。

大山深處 白馬人家——走進甘肅草河壩村看當代藏族白馬人的生活

丨帽頂插上白色雄雞尾羽,是白馬藏族的標誌。

“論景色,我們文縣不能和九寨溝相比。但論對藏族白馬人文化的保護利用,我們更用心。”文縣旅遊局局長尤桃元說。

甘肅文縣和四川九寨溝山水相連,相距不到百公里。作為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已揚名多年,然而好山好水的文縣卻還默默無聞。2008年,甘肅省社科院“藏族白馬文化與旅遊扶貧”課題組提出,“藏族白馬人文化具有奇特性、唯一性、壟斷性和不可替代性,是甘肅建設特色文化大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後,藏族白馬文化得到系統的挖掘和保護。

大山深處 白馬人家——走進甘肅草河壩村看當代藏族白馬人的生活

丨“池哥晝”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甘肅隴南文縣鐵樓藏族鄉草河壩村的廣場上,一群頭戴威嚴面具、手揮黑劍或牛尾的人恣意舞動著,進行著原始的祈福驅邪儀式。這種類似儺戲的面具舞被稱為“池哥晝”,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附近村寨的上百位藏族白馬人身著盛裝,隨著“池哥晝”舞者繞場踏歌,場面宏大,風格古樸。

大山深處 白馬人家——走進甘肅草河壩村看當代藏族白馬人的生活

丨“池哥晝”表演(肖靜芳 攝)

56歲的“池哥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餘林機,從小就跟父輩跳“池哥晝”,能扮演“池哥晝”中所有角色,演唱四五十種曲子。然而,由於年事漸高、體力有限,他現在大多扮演神職人員的角色,讓年輕人來演“池哥”“池母”。

“現在五六歲的小孩子也能跟著跳,但要把一整套流程,包括迎神、送神儀式等全部學下來,還是要下功夫。”餘林機不無憂慮地說,現在年輕人外出務工,沒人願意學全套的“池哥晝”,包括他自己的兒子。

大山深處 白馬人家——走進甘肅草河壩村看當代藏族白馬人的生活

丨隨著當地旅遊業發展,“池哥晝”已逐漸從原始宗教的儀式演變為民俗表演(肖靜芳 攝)

隨著連續幾屆藏族白馬人民俗文化旅遊節的舉辦,走入藏族白馬山寨的遊客越來越多。“池哥晝”從每年正月才跳一次的儀式變為民俗表演項目,餘林機也開始頻繁地遊走於各村寨間,甚至到市裡和省裡去演出。雖然單靠表演收入無法支撐他的生活,但對勾起年輕人的傳承熱情來說,這傳遞了一個積極的信號。

在利用藏族白馬文化實現旅遊扶貧的發展思路提出後,聚居著7000多名藏族白馬人的文縣,已成立了6個民俗文化傳習所,培養文化傳承人139人,收集翻譯語言文字1萬餘字,錄製歌曲198首、故事25段,編輯出版專著9部,拍攝製作的紀錄片《探秘東亞最古老的部族——白馬藏》,在央視《探索·發現》欄目播出。

大山深處 白馬人家——走進甘肅草河壩村看當代藏族白馬人的生活

丨“池哥晝”面具(肖靜芳 攝)

班傑軍在草河壩村經營的“池哥晝”面具店是藏族白馬人民俗文化傳習所之一,店裡掛滿了形態各異的彩繪木面具。作為省級非遺傳承人,班傑軍2004年起開始跟爺爺學做面具,從伐木到雕刻、上色、打磨、開光、點相,一套流程下來,做好一個面具要7天,而表演“池哥晝”的全套面具少則6個,多則9個,做下來至少需1個多月。

“如果有美術功底,學做面具大概三四年能出師。”班傑軍說,“但要把人物雕刻得傳神,可不是幾年就能琢磨明白的。”隨著旅遊業的興起,用於表演的面具衍生出工藝旅遊產品的價值,一個面具能賣800元。

大山深處 白馬人家——走進甘肅草河壩村看當代藏族白馬人的生活

丨藏族白馬文化創意產品(肖靜芳 攝)

藏族白馬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也初具規模。以白色為底色,上繪插兩根翎羽的小圓帽圖案的雨傘、布袋、T恤陳列在村裡的一個文創小店內。這一系列的作品均以藏族白馬人傳統服飾中最重要的白色為象徵,圖案脫胎於藏族白馬人標誌性的裝束“沙嘎帽”。這批文創產品的領銜創作者是北京聯合大學文創研究所所長鄧亞楠。2012年4月,鄧亞楠第一次來到文縣藏族白馬人的村莊。當時還沒有人從工藝美術角度去研究藏族白馬文化。她決定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6年間,鄧亞楠帶領團隊12次深入藏族白馬山寨。前4年半,他們主要大量蒐集整理藏族白馬文化的民俗圖案,建立圖譜數據庫;後一年半,以前期調研為基礎的文創產品井噴式出現。

大山深處 白馬人家——走進甘肅草河壩村看當代藏族白馬人的生活

丨旅遊產品中不乏當地藏族白馬人的作品(肖靜芳 攝)

目前,鄧亞楠已帶領團隊完成了258件藏族白馬文化旅遊產品的設計,其中如絲巾、T恤、包等產品已小批量上市。而據鄧亞楠介紹,他們的數據庫存儲了6000多種圖案。這也為以後的研究者提供了系統、全面的資料。

鄧亞楠申請到國家藝術基金的一個項目後,招募了25名年輕的藏族白馬人進行了長達半年的文創培訓。目前,這批年輕人已有了自己的文創成果,包含刺繡、泥塑等各類作品。今年2月,我國首個以藏族白馬人為主題的文創作品展在北京舉行,吸引了社會各界的目光。其中,一幅長13米、全景式展現藏族白馬人生產生活的重磅真絲畫卷,被民族文化宮收藏。

轉自《中國民族報》2018年6月22日第12版,本文有刪節。

大山深處 白馬人家——走進甘肅草河壩村看當代藏族白馬人的生活

旅遊業的發展逐漸揭開了神秘的藏族白馬人的面紗,也讓當地的民俗文化傳承得到了新的發展動力。通過引入智囊,藏族白馬人的活態文化得到了活態傳承。

大山深處 白馬人家——走進甘肅草河壩村看當代藏族白馬人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