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 白马人家——走进甘肃草河坝村看当代藏族白马人的生活

白马人是藏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居住在甘肃文县、四川平武县和九寨沟县境内,人口不足两万。聚居着7000多名藏族白马人的甘肃文县,大力挖掘白马文化的魅力。用白马文化带来的民俗、文创等红利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大山深处 白马人家——走进甘肃草河坝村看当代藏族白马人的生活

丨藏族白马人的传统服饰

据考证,藏族白马人居住的西汉水、白龙江流域,历史上是古氐人分布地。南北朝时期,氐人曾先后建立前秦、后凉、仇池古国等政权。唐以后,氐人因迁徙与汉、藏、羌等民族逐渐融合,淡出了历史。新中国初期,白马人被认定为藏族。由于与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藏族白马人在外界看来独特和神秘。

大山深处 白马人家——走进甘肃草河坝村看当代藏族白马人的生活

丨帽顶插上白色雄鸡尾羽,是白马藏族的标志。

“论景色,我们文县不能和九寨沟相比。但论对藏族白马人文化的保护利用,我们更用心。”文县旅游局局长尤桃元说。

甘肃文县和四川九寨沟山水相连,相距不到百公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已扬名多年,然而好山好水的文县却还默默无闻。2008年,甘肃省社科院“藏族白马文化与旅游扶贫”课题组提出,“藏族白马人文化具有奇特性、唯一性、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是甘肃建设特色文化大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藏族白马文化得到系统的挖掘和保护。

大山深处 白马人家——走进甘肃草河坝村看当代藏族白马人的生活

丨“池哥昼”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甘肃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的广场上,一群头戴威严面具、手挥黑剑或牛尾的人恣意舞动着,进行着原始的祈福驱邪仪式。这种类似傩戏的面具舞被称为“池哥昼”,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附近村寨的上百位藏族白马人身着盛装,随着“池哥昼”舞者绕场踏歌,场面宏大,风格古朴。

大山深处 白马人家——走进甘肃草河坝村看当代藏族白马人的生活

丨“池哥昼”表演(肖静芳 摄)

56岁的“池哥昼”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余林机,从小就跟父辈跳“池哥昼”,能扮演“池哥昼”中所有角色,演唱四五十种曲子。然而,由于年事渐高、体力有限,他现在大多扮演神职人员的角色,让年轻人来演“池哥”“池母”。

“现在五六岁的小孩子也能跟着跳,但要把一整套流程,包括迎神、送神仪式等全部学下来,还是要下功夫。”余林机不无忧虑地说,现在年轻人外出务工,没人愿意学全套的“池哥昼”,包括他自己的儿子。

大山深处 白马人家——走进甘肃草河坝村看当代藏族白马人的生活

丨随着当地旅游业发展,“池哥昼”已逐渐从原始宗教的仪式演变为民俗表演(肖静芳 摄)

随着连续几届藏族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的举办,走入藏族白马山寨的游客越来越多。“池哥昼”从每年正月才跳一次的仪式变为民俗表演项目,余林机也开始频繁地游走于各村寨间,甚至到市里和省里去演出。虽然单靠表演收入无法支撑他的生活,但对勾起年轻人的传承热情来说,这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

在利用藏族白马文化实现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提出后,聚居着7000多名藏族白马人的文县,已成立了6个民俗文化传习所,培养文化传承人139人,收集翻译语言文字1万余字,录制歌曲198首、故事25段,编辑出版专著9部,拍摄制作的纪录片《探秘东亚最古老的部族——白马藏》,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

大山深处 白马人家——走进甘肃草河坝村看当代藏族白马人的生活

丨“池哥昼”面具(肖静芳 摄)

班杰军在草河坝村经营的“池哥昼”面具店是藏族白马人民俗文化传习所之一,店里挂满了形态各异的彩绘木面具。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班杰军2004年起开始跟爷爷学做面具,从伐木到雕刻、上色、打磨、开光、点相,一套流程下来,做好一个面具要7天,而表演“池哥昼”的全套面具少则6个,多则9个,做下来至少需1个多月。

“如果有美术功底,学做面具大概三四年能出师。”班杰军说,“但要把人物雕刻得传神,可不是几年就能琢磨明白的。”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用于表演的面具衍生出工艺旅游产品的价值,一个面具能卖800元。

大山深处 白马人家——走进甘肃草河坝村看当代藏族白马人的生活

丨藏族白马文化创意产品(肖静芳 摄)

藏族白马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也初具规模。以白色为底色,上绘插两根翎羽的小圆帽图案的雨伞、布袋、T恤陈列在村里的一个文创小店内。这一系列的作品均以藏族白马人传统服饰中最重要的白色为象征,图案脱胎于藏族白马人标志性的装束“沙嘎帽”。这批文创产品的领衔创作者是北京联合大学文创研究所所长邓亚楠。2012年4月,邓亚楠第一次来到文县藏族白马人的村庄。当时还没有人从工艺美术角度去研究藏族白马文化。她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6年间,邓亚楠带领团队12次深入藏族白马山寨。前4年半,他们主要大量搜集整理藏族白马文化的民俗图案,建立图谱数据库;后一年半,以前期调研为基础的文创产品井喷式出现。

大山深处 白马人家——走进甘肃草河坝村看当代藏族白马人的生活

丨旅游产品中不乏当地藏族白马人的作品(肖静芳 摄)

目前,邓亚楠已带领团队完成了258件藏族白马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其中如丝巾、T恤、包等产品已小批量上市。而据邓亚楠介绍,他们的数据库存储了6000多种图案。这也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系统、全面的资料。

邓亚楠申请到国家艺术基金的一个项目后,招募了25名年轻的藏族白马人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文创培训。目前,这批年轻人已有了自己的文创成果,包含刺绣、泥塑等各类作品。今年2月,我国首个以藏族白马人为主题的文创作品展在北京举行,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其中,一幅长13米、全景式展现藏族白马人生产生活的重磅真丝画卷,被民族文化宫收藏。

转自《中国民族报》2018年6月22日第12版,本文有删节。

大山深处 白马人家——走进甘肃草河坝村看当代藏族白马人的生活

旅游业的发展逐渐揭开了神秘的藏族白马人的面纱,也让当地的民俗文化传承得到了新的发展动力。通过引入智囊,藏族白马人的活态文化得到了活态传承。

大山深处 白马人家——走进甘肃草河坝村看当代藏族白马人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