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科學家終於看見「上帝粒子」衰變

法媒稱,在追蹤了希格斯玻色子(賦予物體質量的亞原子粒子,即“上帝粒子”)六年後,物理學家28日表示,他們“終於”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被稱為“底夸克”的微小粒子。

據法新社8月28日報道,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物理實驗室宣佈,預測到的衰變是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觀察到的。該大型強子對撞機因在2012年發現希格斯粒子而聞名於世,並且這一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

超環面儀器(ATLAS)科學合作團隊在談到目前記錄在大型粒子加速器中的“難以捉摸的交互作用”時說:“在大型強子對撞機早期的準備階段,我們對這一觀測結果能否實現存在疑問。”

報道稱,由於希格斯玻色子本身難以被發現,而且其他粒子也會衰變成底夸克,所以一直很難追蹤到那些專門由希格斯玻色子衰變而引起的衰變現象。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期待已久的觀測結果進一步驗證了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即構成宇宙的基本粒子及控制宇宙的力量的主流理論。

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形成於上世紀70年代早期。根據這一理論,夸克和輕粒子是物質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夸克共有6種類型,底夸克(也被稱為美夸克)是其中質量最大的粒子之一。

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預測,在大約60%的時間裡希格斯玻色子會衰變為成對的底夸克。

但研究小組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些夸克的發現經過了“ATLAS迄今為止進行的最嚴格的分析”。

研究希格斯粒子和其他粒子的性質和原理的科學家們一直在關注任何不符合標準模型預測的東西。

報道指出,這是因為該模型無法解釋暗物質或暗能量,而且似乎與引力理論不相符。因而需要一些其他的“新物理學”模型來解釋這些現象。

被提出的替代模型包括,存在額外維度的模型和“超對稱”模型,後者假設對於每個已知的標準模型粒子都存在同等質量的兄弟粒子。但是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這兩種說法。

與ATLAS合作的緊湊渺子線圈(CMS)團隊表示,最新的觀察結果與標準模型“吻合”,但它“仍然為新物理學的研究發展留有餘地”。

物理學家波利娜·加尼翁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說:“這是關於標準模型的另一種觀點。”

雖然這是一項重大科學突破,但這一發現也“令(物理學家)失望,因為標準模型尚未被證實”。

物理學家們在過去幾年裡對大量的實驗數據進行了篩選,拼湊出1964年首次預測到的難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的輪廓。到目前為止,他們已觀察到它的質量、旋轉情況和壽命。

CMS合作團隊說:“在未來幾年裡,我們將收集更多的數據,並提高精度,以弄清希格斯玻色子是否揭示了超越標準模型的物理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