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巴东再现即将失传的割漆手艺

只身一人穿过丛林,只身一人爬上高树,只身一人采集生漆……7月24日凌晨,夏风还带着凉意,烈阳还藏在云中,56岁的范开俊又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割漆工作。

湖北巴东再现即将失传的割漆手艺

在过去,生漆的经济价值很高,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剂、耐热、隔水和绝缘性好、富有光泽等特性,是军工、工业设备、农业机械、基本建设、手工艺品和高端家具等的优质涂料,更是中国传统出口的重要物资之一。九佬十八匠之中的割漆匠曾是湖北省巴东县金果坪乡村民赚钱养家的方式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这项又脏又累又苦的力气活。范开俊仍是坚持割漆的少数人之一。每年夏季入伏之后,是割漆的高峰期。

湖北巴东再现即将失传的割漆手艺

一个竹漆筒、一把弯镰刀、一根拐杖,一个装着樟树叶的挎包,便是范开俊的全部家什,用到最多的还是自己的双腿与双手,行走在山路间,攀爬于树上。

湖北巴东再现即将失传的割漆手艺

湖北巴东再现即将失传的割漆手艺

湖北巴东再现即将失传的割漆手艺

割漆是个又脏又累的活儿,生漆不是人人都能接触,因此真正能够从事割漆技艺的人本身就并不多。

湖北巴东再现即将失传的割漆手艺

割漆技艺看似简单,却有着诸多讲究。首先割漆的师傅要同漆树的主人协商好分成的比例,提前把能采割生漆的漆树的林间小路打点出来,以便行走通畅。然后就是采割生漆前的准备,先在家或者主人哪里砍下竹子,划成能捆绑的篾条,把短木棒捆扎在漆树上,俗称搭墩;采集的当天把樟树叶或者薄膜放在挎包里,然后到漆树下,根据树的大小、粗细选择开口的地方,用刨刀先刨去粗皮,然后用弯镰刀开一条月牙形的漆口,在漆口下方插上事先准备好的现折的树叶或者薄膜。

湖北巴东再现即将失传的割漆手艺

湖北巴东再现即将失传的割漆手艺

割漆必须先从漆树上开割、树下收场,每割一刀口就要插上一个折叠好的樟树叶(作为漆瓢使用),漆树被斜着割开月牙形的小口后,生漆就会沿着割开的口子边缘流出来。割漆人一般用长约10厘米且要硬一点的树叶,对折再对折后形成一个小的容器,插进口子下方,让生漆慢慢流入树叶中,通常割漆是一早就开刀,中午后就开始收漆,但暴雨天就不同,必须抢在落雨前收完漆液,漆液中落雨后影响漆的质量。

湖北巴东再现即将失传的割漆手艺

在一漆树上可交错开口割漆,口子每周可割一次,每割一次便增大一点,一个口子一年内可割20次左右。割开的口子经过三五年又会重新合拢。

割漆的季节一般都在6至9月,割漆人必须在晴天进山,并且每天都在漆树上攀上爬下,所以尽管天气炎热他们仍然要穿着很厚很耐磨的衣裤,在炎炎夏日中辛勤劳作。

湖北巴东再现即将失传的割漆手艺

每年割漆的时间,从四月到八月最佳。因为盛夏时水分挥发快,阳光充沛,所以割出的漆质量最好。每天日出前是割漆的最好时辰。

刚流出的漆液呈灰乳色,与空气接触后氧化变成栗壳色,干后呈褐色。"白赛雪,红似血,黑如铁",就是说天然漆从液体状态到氧化干固后,色泽由浅到深,最后形成坚固的漆膜的过程。

湖北巴东再现即将失传的割漆手艺

漆匠把漆从树上收割后,就要到主人家按照原先讲好的分成比例进行分漆,为避免混淆,漆匠就有多个用竹子做成的漆筒,一般一户人家一个。到主人家后,漆匠就用一把专门的刮刀令漆液流入主人家的木桶中,以油纸密封保存。

湖北巴东再现即将失传的割漆手艺

一天的割漆工作结束后,范开俊已经判若两人。衣服上满是割漆时粘上的黑色漆液,一双手也满是割漆时留下的痕迹。

湖北巴东再现即将失传的割漆手艺

虽然割漆很辛苦,但范开俊累并幸福着,用他的话说,“一辈子与漆树打交道,割漆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让范开俊担忧的是现在的漆生产材料和工艺已经被工业化所替代,已经很难再看到这种传统的割漆匠了,这种先辈们发明的割漆工艺也正在迅速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