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巢許」:琅琊歐梅

“花中巢許”:琅琊歐梅

以花喻人、以芳比德,從我國詩歌源頭《詩經》、《離騷》開始就有了,並隨著中華文明的不斷髮展而愈來愈豐富。梅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經過歷代文人的歌詠,梅花已超出其植物本身的概念,成為了一種美好精神的象徵。

安徽滁州的琅琊山,有一株梅花,是北宋歐陽修親手所植,為中國四大梅壽星之一,世人又稱之為“歐梅”,歷代詩人也多有賦詠。

“花中巢許”:琅琊歐梅

在眾多歌詠、題刻歐梅的作品中,清順治九年(1652年)提督江南學政李嵩陽在歐梅臺壁上題刻的“花中巢許”四字,最為形象,後世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還曾在此梅臺題刻前留下“捧筆拜梅”的故事。巢許,指巢父和許由,上古隱士。

據西晉皇甫謐《高士傳》所述,堯帝要把天下讓位給許由,許由認為這話髒了耳朵,逃到潁水河畔洗耳朵;這時巢父恰巧準備牽牛飲水,他聽說許由此事後,便把牛牽到上游,不想洗耳水汙染了牛口。後來,古人便把巢父和許由這樣的上古隱士賢人,並稱為巢許,以代指品行高潔、隱居不爭的高尚情操,所以又有巢許精神一詞。李嵩陽題刻“花中巢許”,便是稱讚歐梅有巢許精神,將歐梅比作花中的隱士賢人。琅琊山上的歐梅,為什麼是花中的隱士賢人呢?

“花中巢許”:琅琊歐梅

首先,這與梅花自身的特性相合。琅琊山上的這株歐梅,花期獨特,不與群芳爭豔。陸游在《卜算子·詠梅》中歌詠梅花“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梅花的不爭花期,便如與隱士的不爭名祿,在古代也是一種高尚精神的體現。所以,李嵩陽以梅花比作巢父、許由是很形象的。

“花中巢許”:琅琊歐梅

其次,更重要的是,這株梅花是歐陽修親手所植,所以李嵩陽是以花喻人,歌頌歐陽修的品行,像巢父、許由及梅花一般高潔。在中國文化中,借景抒情、以物擬人是一種文人傳統。身為提督江南學政,李嵩陽有主持院試,巡歷地方,考察師儒優劣、生員勤惰的職責。題刻創作於清順治九年,正是滿人剛入主中原之時。

滿人雖是關外少數民族,但如果不主動適應中國國情,主動融入中華文化,會影響其統治基礎。於是,清朝設立提督學政官職,每省安排一名,以欽差大臣巡視各地。李嵩陽巡視滁州地方,在琅琊山歐梅下留下“花中巢許”題刻,飽含了身為文人士大夫弘揚中華高尚文化的深意。

“花中巢許”:琅琊歐梅

隨著清初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滁州從明末戰亂的凋敝中逐漸復甦過來了,歐梅也漸漸又開始被瞻仰歐陽修遺蹟的文人士大夫所歌詠。其中,以清代文豪王士禎“此際尋簷好,寒香伴苦吟”(《雨過醉翁亭三首》)、張鵬翮 “千古歐陽手澤在,北枝彷彿歲寒材”(《詠歐梅》)、張榕端的“筆花競拂苔濺吐,嶺蕊還憑藻句催。”(《詠古梅二首之一》)等為比較突出的好詩佳句。

這些詩詞或詠歐梅的品行高潔、傲骨正氣,或歌歐梅的超凡脫俗、含蓄溫婉,不僅進一步豐富了和拓展了我國梅花的意象和內涵,也傳達了後世歷代文人士大夫對歐陽修高尚人格的崇敬之情。

“花中巢許”:琅琊歐梅

時光荏苒,自歐陽修種下此株梅花,已過去九百多年了。如今,“花中巢許”——琅琊山上的歐梅,老幹虯枝、樹影婆娑、花開依舊,等待下一位文人墨客為其吟詩作賦,繼續續寫“以花喻人、以芳比德”的美好文章。

來源|琅琊山風景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