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與論六祖惠能大師 一

你們的腿坐熱了沒有?如果沒有,說明氣血不暢通。一個人衰老先從腳開始,從腳到小腿,逐漸往上衰竭。如果一個人的腿腳很靈活,說明他的生命力很強。你們看小孩子一天到晚不停地跑來跑去,說明他的腿很有力氣。一個人衰老的第一個標誌就是不願意走路。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架“二郎腿”呢?為什麼越累越想把腿架起來?這種情況大家可能都有體會。有的人甚至把腳架到辦公桌上,一架上去就感到非常舒服。因為把腿架起來,下半身的血液就彙集到上半身,也就是下半身給上半身補充了能量。

人的精、氣、神是從兩腳開始產生的。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聲音和內在的氣質,必須通過盤腿。當你盤腿感到兩腳產生一股熱量,順著小腿往上升時,你的眼睛和聲音都會改變,走路會非常輕盈,絕對不會咚咚響。我們中國有部著作叫《冰鑑》,是專講人的命相的,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走路咚咚響,一輩子受貧窮!為什麼古人講“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行如風”呢?如果一個人的生理改變了,他內在的氣質也會改變,行、住、坐、臥自然符合上述要求。

一個人疲勞時就想仰面朝天地躺著。如果精、氣、神凝聚在體內,睡覺時就會喜歡側臥,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吉祥臥”。養成吉祥臥的習慣後,身體的能量就容易儲存起來,不會漏掉。

回憶起我自己盤腿的過程,到第三年,腳上才產生一股熱流,從腳向小腿慢慢遊動。實際上我這種速度已經非常慢了。古人的傳記中講,一個年輕人半年就可以達到這種狀態。一個人的身心不改變,內在的氣質絕對不會改變。身心原本是一體的,根本無法分開。

大家學佛都知道,佛性原本現成,自在圓滿,聖人不增加一點,凡夫不減少一點,那還修什麼呢?修心,心拿得出來看得到嗎?古人一再告訴我們要行苦行,當初釋迦佛也是行苦行,從身體上下手。現在的人都說修行是修心,不必行苦行,說釋佛苦行六年也未修成。難道古人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吃苦,也吃不了苦,心氣一個個都比古人高,根器似乎都比古人銳利。為什麼古人一個個修苦行都成就了,而現在的人從心態上下手,成道的反而寥寥無幾,甚至很多到最後還退失了道心,說自己不是修行的根器,師父所傳的法不究竟呢?

古人告訴我們有幾部經、論必須讀:《楞嚴經》《圓覺經》《三論宗》(百論、中論、十二論)。《楞嚴經》告訴我們身心是一元的,一體的,山河大地都是心的顯現。既然身心是一元的,從身體上下手,就意味著從心態上下手。心無形無相,不可捉,不可摸。而身體可捉可摸,降伏了身體也就降伏了心。所以古人從身體上下手修苦行。

而現在的人從心態上下手,修了幾年沒有摸到心,就退失了道心,放棄了信仰。古人沒有一個不是嚐盡了人間的痛苦才降伏了身體,然後滲透到心靈,最後才把握了心。身體既然也是“唯心所造”,就沒有理由不與心同一體。佛經裡講萬法唯心造,心生萬法,萬法是心。心的顯現要藉助身體,身體的存在也要依賴於心。身是心的載體。“載體”沒修好,談不上修心。入道之前,身心分離;入道之後,身心一體。

所謂“一切現成”“一切清淨”是成就以後的境界,只有成就之後才感受得到。所以,佛法必須通過自己的身心去體驗,去印證。一個修行人在用功時,之所以把握不住自己,是理上未通。而光從理論上下功夫,又是所謂的“明理未親證”,如數他人家珍,終非自家寶藏。

六祖24歲到黃梅去見弘忍大師,在五祖處說了一首悟道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因為他看了神秀大師的悟道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在此基礎上而作。也就是說神秀大師的偈子是六祖偈子的基礎。當時神秀大師當然也已經悟道了。

這兩首悟道偈,一個是講修行的方法和過程,另一個是講修行的結果。就像一個人講蘋果的味道,另一個人講如何栽培蘋果樹一樣。如果沒有前面的種樹、培樹,怎麼會有後面又香又甜的蘋果呢?所以弘忍大師給他們兩個印證:神秀大師是正確的,好好修下去不會墮落。六祖是錯的。現在的年輕人看了《六祖壇經》,都讚歎六祖的偈子,忽略了神秀的偈子。實際上兩首偈子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方法,按此去修,一定會成就。禪修 心理學 宇宙 吸引力法則 冥想 靈脩 打坐 佛學 國學 哲學

本文節選於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著作《降伏其心》

修身與論六祖惠能大師 一

萬行大和尚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7年閉關、17年建寺安僧、12部著作、1萬多場開示、千萬餘字著述、17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4000萬多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