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里的沙祗國

恆水又東南逕沙祗國北。出沙祗城南門道東,佛嚼楊枝刺土中,生長七尺,不增不減,今猶尚在。

沙祗國,季羨林認為即今北方邦中部之阿約底。有佛嚼楊枝長出來的大樹。(季羨林:《法顯》)

陳橋驛等認為沙祗國在今印度法扎巴德附近,大典本、黃省曾本、沈炳巺本等作(沙)祗國。)(陳橋驛:《水經注記載的南亞地理》)

擴展閱讀:

佛 家十分注重日常起居,規定嚴格的儀軌,其中食後漱口,用楊枝揩齒對中醫學影響尤大。佛門中“嚼楊枝”的傳統可以上溯到釋迦牟尼本人。晉《法顯傳》載釋迦牟尼在沙祗國“嚼楊枝,刺土中,即生長七尺”;《華嚴經》卷十一謂:“嚼楊枝具十德者:一銷宿食;二除痰飲;三解眾毒;四去齒垢;五發口香;六能明目;七澤潤咽喉;八唇無皸裂;九增益聲氣;十食不爽味。晨朝食後。皆嚼楊枝;諸苦辛物,以為齒木,細心用之,具如是德。”《僧祗律》謂:“若口有熱氣及生瘡,應嚼楊枝咽汁。”雖然僧人是出於宗教虔誠,用楊枝保持口腔衛生,但由於其確有療效,被眾多醫家所重視。《本草綱目.木部》“柳枝祛風、消腫、止痛,其嫩枝削為牙杖,滌齒甚妙。”可“煮酒漱齒痛”,或用白楊“煎醋含漱,止牙痛;煎漿水入鹽含漱,治口瘡。”除了單味運用外,楊枝還能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聖惠方》“治齒連耳腦腫痛,垂柳枝、槐白皮、白楊皮各一握,上藥細銼,每用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入鹽一錢,攪令勻,熱含冷吐。”《古今錄驗方》“治牙齒風齲:柳枝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盡,於磁器盛之,清酒三升漬之,經三日,含之頻吐。”

‘楊枝’又名‘齒木’。它是原始佛教時期,出家人用以刷牙和刮舌的木片。它也是大乘比丘們所應該隨身攜帶的‘十八物’之一。唐代義淨大師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說:‘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盥洗清淨,方行敬禮。若其不然,受禮禮他,悉皆得罪’。

據傳統的說法,嚼‘楊枝’非常有益於衛生。當初開始使用它,也是釋迦牟尼佛所制訂下來的規矩。五分律第二十六曾說:‘有諸比丘,口氣臭穢,飲食不消。有諸比丘,共上座語,惡其口臭。諸比丘以緣白佛;佛言:應嚼楊枝’。五分律第二十六又說:‘嚼楊枝有五種功德:一者消食、二者除冷熱、三者善能辨味、四者口氣不臭、五者眼明’。部毗奈耶雜事第十三說:‘我(佛)今制諸比丘,應嚼齒木(楊枝)。何以故?嚼齒木者,得五勝利:一者能除黃熱、二者能去痰蔭、三者口無臭氣、四者能食飲食、五者眼目明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